资源简介 第 5 章 物态变化一、单选题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2.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凝华而成B.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C.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 0℃D.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液化储存在钢罐内3.为了增强体魄,同学们平时刻苦锻炼身体,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A.熔化吸热 B.汽化放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吸热4.在湖南,春天气温快速回升时,较光滑的地面上会出现水渍,俗称“回潮天”。关于“回潮”形成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回潮”是地底的水渗出地表形成的 B.“回潮”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回潮”发生时天气必须很干燥 D.“回潮”过程需要吸热5.水循环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环节,图中甲、乙、丙代表了水的三种物态,其中甲是水,丙放热变成甲,则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乙是水蒸气 B.甲吸热会变成乙C.丙变成乙的过程要吸热 D.甲变成乙是凝固,需要放热6.小红在洗完头发后,为了使头发尽快变干,下列采取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A.用毛巾将头发裹住 B.用吹风机热风挡吹头发C.将头发扎成马尾辫 D.将头发扎起盘在头上7.根据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请你判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名称 固态氢 固态水银 金 钢 钨熔点(℃) -259 -39 1064 1515 3410A.在-295℃时,氢是固态 B.水银温度计不能测低于零下 39℃的气温C.纯金掉在钢水中不会熔化 D.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B.花盆中的潮湿泥土变干C.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D.秋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二、填空题9.重庆特色美食不仅花样繁多,而且风味独特。油炸麻花,主要是利用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选填“高”或“低”);火锅在水沸腾时 (选填“继续”或“停止”)加热,使水持续吸热,保持沸腾。10.如图所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咖啡厅新推出的“说唱俑”与“云纹犀尊”两款文创雪糕。夏天揭开雪糕的包装纸会看见“白气”,“白气”是 (选填“小水滴”或“水蒸气”)。吃雪糕觉得凉爽是因为雪糕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吸收热量。11.如图所示,甲、乙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 ℃,它们的示数分别是 ℃和℃。12.北方秋天的早晨,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现“哈气”,“哈气”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表面(选填“内” 或“外”),中午在阳光照射下“哈气”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 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该现象是 过程。(填“吸热”或“放热”)13.如图所示,在试管底部放入少量的碘,用橡皮塞将试管口塞紧,将试管底端放入热水中。可以观察到试管内逐渐出现碘蒸气,橡皮塞及其附近的试管壁上出现了碘颗粒。分析可知实验过程中需要放热的过程是 。(选填“碘蒸气的出现”或“碘颗粒的出现”)三、实验题14.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 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甲/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小明观察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白霜是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接着他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如图丙所示,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这个气泡主要是 (空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15.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当水温升到 90℃时,随着加热过程。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某同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温度/°C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1)实验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此实验除了实验装置图中画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2)根据记录在图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3)试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 ;(4)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 (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5)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原因)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四、计算题16.小明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刻度却不准确,它在1 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 ,在 1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读数是 。(1)求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2)当测某杯水的温度时,它的示数为 ,求这杯水的实际温度;(3)它测量温度为多少℃的液体时读数正好等于液体的实际温度?17.某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通过实验发现此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并不准确,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T)与实际准确温度(t)的关系图像。(1)由图知,当实际温度 t 为 10℃时,温度计示数为多大?(2)分析图像信息推出 T 与 t 的数学关系式;(3)若将此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的示数为多少?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B D B D B C A1.D【详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A 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B 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 C 错误;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 D 正确。故选 D。2.B【详解】A.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故 A错误;B.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 B 正确;C.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 0°C,故 C 错误;D.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 D 错误。故选 B。3.D【详解】人在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靠汗液的蒸发吸热,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故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4.B【详解】“回潮”发生在天气潮湿的春天,由水蒸气遇到冷的地面、墙壁等物体放热液化形成,故 ACD 错误,B 正确。故选 B。5.D【详解】A.由题意可知,甲是水,丙放热变成甲,则丙是水蒸气,水蒸气液化放热,故 A错误;B.甲是水,水汽化吸热变成水蒸气,丙是水蒸气,乙是冰,甲凝固放热会变成乙,故 B 错误;C.丙变成乙的过程即水蒸气凝华成冰的过程,此过程需要放热,故 C 错误;D.甲变成乙即水变成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 D 正确。故选 D。6.B【详解】A.用毛巾将头发裹住,减少了液体的表面积和减慢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使蒸发减慢,故 A 错误;B.用吹风机热风挡吹头发,由于头发表面空气流动加快和水分的温度升高从而加快水分蒸发,使头发尽快干燥,故 B 正确;C.将头发扎成马尾辫,减小了水的蒸发面积,使蒸发减慢,故 C 错误;D.将头发扎起盘在头上,可以减小水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水的蒸发,故 D 错误。故选 B。7.C【详解】A.氢的熔点是-259℃,-295℃低于-259℃,所以氢是固态,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水银温度计不能测量低于零下 39℃的气温,如果测量低于零下 39℃的气温,水银变为固态,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C.金的熔点是 1064℃,钢水的温度最低是 1515℃,高于金的熔点,所以纯金掉在钢水中会熔化,故 C 错误,符合题意;D.灯泡正常工作时的温度大约是 2000℃,钨的熔点是 3410℃,钨的熔点高于灯泡正常工作的温度,不易熔化,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8.A【详解】A.樟脑丸越来越小,是固态的樟脑丸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 A 符合题意;B.花盆中潮湿泥土变干,是泥土中的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C.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 C 不符合题意 ;D.秋天屋顶的瓦上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属于凝华现象。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9. 高 继续【详解】[1]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油炸麻花时,使水分快速汽化形成硬壳。[2]沸腾的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火锅在水沸腾时继续加热,使水持续吸热,保持沸腾。10. 小水滴 熔化【详解】[1]“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雪糕入口后,因为温度升高会熔化变为液体,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因此吃雪糕觉得凉爽。11. 1 8 -4【详解】[1][2][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最小一格表示的温度,如图所示,甲、乙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 1℃;由甲图可知,液面与 0℃以上第 8 小格对齐,甲的示数是 8℃;由乙图可知,液面与 0℃以下第 4 小格对齐,乙的示数是-4℃。12. 液化 内 汽化 吸热【详解】[1][2]北方秋天的早晨,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水滴,形成“哈气”,所以会出现在内表面。[3][4]中午在阳光照射下“哈气”消失,是因为液态小水滴吸热汽化,变为气态水蒸气。13.碘颗粒的出现【详解】试管底部的碘放入热水中,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碘蒸气),这一过程是升华,升华过程吸收热量。 橡皮塞及其附近试管壁上出现碘颗粒,是碘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这一过程是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即需要放热的过程是碘颗粒的出现。14.(1) 乙 熔化(2) 凝华 二氧化碳气体【详解】(1)[1][2]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甲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甲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乙实验将碘升华管放在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2)[1]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这是由于容器中的干冰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容器壁的温度变得很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时,会凝华形成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2]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干冰会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故气泡是二氧化碳。15. 热胀冷缩 停表/秒表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甲 水的质量较大 减少水量【详解】(1)[1]温度计为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2]根据实验过程可知,实验中除了测量温度,还需要测量时间,因此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停表。(2)[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便可得到水的沸腾图像,如图所示:(3)[4]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4)[5]甲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5)[6][7]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需要加热的时间较长,说明水的质量较大,需要吸收的热量较大,因此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可以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量,给烧杯加盖。16.(1)(2)(3)【详解】(1)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 之间一共是 90格,表示 ,故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当它的示数是 时,实际的温度是(3)设液体的温度为 时读数正好等于液体的实际温度,则有解得17.(1)14℃(2)T=0.9t+5℃(3)5℃【详解】(1)由图示知,当实际温度 t 为 10℃时,温度计示数为 14℃。(2)由图示知,测量温差实际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题意有由此可得,测得温度值与实际温度值的关系式为T=0.9t+5℃(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该温度计的示数是T=0.9×0℃+5℃=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