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认识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字词梳理
听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下面相应词语。
课题解读
从题目,你都读出了哪些信息?
绍兴城内鲁迅家
房屋后面的小园子
鲁迅童年、少年时期
读书的地方
既点明了作者所回忆的童年、少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又表明文章是按空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
整体感知
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怎样的感受?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默读第⑩至第 段
圈画关键词句
感受三味书屋的生活
陈设、礼节、学习生活
学习
生活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习字对课
后园寻乐
师生共读
游戏画画
整体感知
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的情感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诵读第⑨段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还是……最严厉”
“也许是”
“都无从知道”
“将不能”
不解、畏惧、无奈、沮丧
“Ade”
“我的……们”
末尾的“!”
“……”
对百草园的眷恋
空间顺序
过渡自然
衔接得当
“我”
两种空间
生活感受
探寻自然之趣
问题思考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方法和技巧来表现不同空间下人、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特点,从而让思想情感得以自然流露,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整体感知
默读第1-8段
圈画各段关键词句
感受百草园的生活
第①段末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交代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乐园
第②-⑧段的关键词句可知,“乐”表现在几个方面:
有趣的景物(百草园的春、夏、秋景)
有趣的故事(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有趣的活动(百草园雪日捕鸟)
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怎样的感受?有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紫红的桑椹
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一带,现在篆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
皂荚树
黄 蜂
桑 葚
叫天子
斑蝥
何首乌根
覆盆子
木莲藤
百草园
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
春景:桑葚、菜花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静物:由低到高(不必说……)
逻辑顺序
整体:不必说……也不必说……
植物→动物
夏景:蝉
秋景:蟋蟀
动物:由高到低(也不必说……)
局部:单是……(泥墙根一带)
植物→动物
百草园
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
色彩:碧绿、紫红、黄
视觉
多感官
结合
听觉
长吟、低唱、弹琴
形状:蝉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动作:伏在、直窜向、缠络
味觉
又酸又甜
巧用
修辞
比喻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
低唱、弹琴
百草园
在细腻的描写中凸显探寻之趣。
多感官
结合
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
动静之景条理化呈现
巧用
修辞
多序
并行
展现景物的形、色、
声、味
突出画面的生趣
百草园
在生动的叙述中彰显想象之趣
作者在模拟长妈妈讲故事时,有意运用拟声词、动词、长短句来增强故事的紧张度、神秘感和感染力;同时,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经作者的处理,给人以“三者在场”的感觉——讲故事的长妈妈、听故事的童年鲁迅、复述故事的成年鲁迅,这让三者有了跨时空的交流,可见当时的趣味深种在作者心间。
1.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2.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⑶后来呢?
(复述故事的成年鲁迅)
(听故事的童年鲁迅)
(拟声词)
(动作描写:连用四个动词)
百草园
在对比设置中展现游戏之趣
人物 捕鸟的方法 结果 原因分析
闰土的父母 动作 描写 几十只
“我” 不过 三四只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拉、罩住
有耐心


太性急
阅读“雪中捕鸟”情节,完成下表
孩童的游戏之趣彰显在这收获的对比中
三味书屋就位于鲁迅祖居地对面,隔着一条小街。
初见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抓住对比,探析三味书屋的苦中之乐
对封建教育制度封闭迂腐
调侃、讽刺
无孔子牌位
算是拜孔子
只要读书
不应该问
“和蔼”而“有怒色”
“渊博”而“不愿意说”
“只让读书”
“允许少数人短时间在后园玩”
“有戒尺、罚跪”却“不常用”


封建守旧而又开明
严厉却也宽忍
我们读书时“心不在焉”
先生读书时“入神”


先生
读书认真
治学专注
三味书屋
抓住对比,探析三味书屋的苦中之乐
寿镜吾




老师其人
书屋内烦琐的拜师礼仪
守旧的教学方式
单调的教学内容
宽忍
开明
学中偷乐
苦中取乐
三味书屋
主旨探讨
透过对照,探讨文章主旨
百草园 三味书屋
人 长妈妈、闰土父亲 寿镜吾先生
物 植物、动物 书房、后园
事 拔野草 抓虫子 听美女蛇的故事 雪地学捕学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习字对课 后园寻乐
师生共读 课上画画
鼓励想象、呵护童心
维持童趣的自由成长空间
阻断人与自然天然联系
压抑个体天性的封闭空间
对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眷恋
对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知人论世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在厦门。在《故事新编 序言》中说,写作《朝花夕拾》是“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
鲁迅
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通过第⑨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思考·探究·积累
课后思考题
2.文中说,百草园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快乐”
依据: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又有趁老师读书入迷,“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看似矛盾的表现事例:
①先生对学生很严厉,但学生去后园玩,只有人太多,太久,他才会大叫起来;
②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可以“做戏”“画画儿”。
评价示例:
那时的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对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用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写出了先生严而不厉的形象;上课的时候可以“做戏”“画画儿”,这些都表现了先生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开明思想,因此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
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的;覆盆子的“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的。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后面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示例:不必说蓝蓝的海水,柔和的日光,金黄的沙滩,嬉闹的人群,也不必说海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海滨沐浴的惬意,海上冲浪的快感,单是在海滩上捕捉小海蟹,就有无穷的乐趣。光着脚走在松软平整的海滩上,突然一只螃蟹从小洞里钻出来,我们赶紧去抓,哪知螃蟹跑得很快,转眼就不见了……
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整本书阅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开放性题目,因为文章主题具有多义性,能结合文本及相关资科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感。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课堂小结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