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岭师附中、东方实验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1.(2025八上·湛江期中).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根据你的经验,下列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中学生的平均身高约为2.5m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cm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5℃ D.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5s2.(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B.测量中的误差是由错误造成的,因此可以避免C.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使测量做到没有误差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3.(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教室里不同学生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B.即使物体正在振动,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其发出的声音C.地震、火山爆发会产生次声波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表明声音能传递能量4.(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音乐会上用小提琴演奏乐曲时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程度可改变声音的响度B.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根琴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C.小提琴的音色与二胡的音色相同D.小提琴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5.(2025八上·湛江期中)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会大汗淋漓,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A.熔化吸热 B.蒸发吸热 C.液化放热 D.凝固放热6.(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凝华现象B.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可以降低体温,属于汽化现象C.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D.家庭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烧断,属于液化现象7.(2025八上·湛江期中)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物体在前2s内和最后2s内的速度相等C.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8.(2025八上·湛江期中)一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的直径约为9×10-8m= nm;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填“A”或“B”)刻度尺,该刻度尺分度值是 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秒表的读数为 s;9.(2025八上·湛江期中)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如图所示)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消音靴能够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阅兵式上,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以身边的战士为参照物,该战士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0.(2025八上·湛江期中)如图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0.02s后接收到回声,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障碍物距汽车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11.(2025八上·湛江期中)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内侧“起雾”的现象,“起雾”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过程 (选填“吸热”或“放热”)。如图所示的“测温枪”,是利用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12.(2025八上·湛江期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 。13.(2025八上·湛江期中)小明用玩具汽车测量平均速度,让汽车在斜面上沿直线下滑,位置传感器每隔0.2s记录一次汽车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 cm,BD段的平均速度为 m/s,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 。14.(2025八上·湛江期中)甲、乙两辆汽车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若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是图可知,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00米,乙车追上甲车还需 s。15.(2025八上·湛江期中)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实验中,小明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即可测出不同阶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下图所示。(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3)图中AB段的距离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m/s;(4)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5)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6)若小明在实验中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用字母和表示)。16.(2025八上·湛江期中)如图所示是小组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质的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4)如图丁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有变化。若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17.(2025八上·湛江期中)彤彤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1)安装实验器材时,彤彤同学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优点是 。(2)从85℃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如图乙所示是1min时的温度计示数,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3)彤彤同学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丙所示,则图 (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4)如图丁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获得的信息有 (写出一条即可)。(5)撤去酒精灯,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此时水的温度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沸点。(6)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温度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18.(2025八上·湛江期中)香海大桥落成贯通,全长29.8km,缩短了香洲至斗门的行驶时间。小珠一家驾车到斗门游玩,途经香海大桥某段时,观察到大桥设置了限速100km/h的标志牌,如图1所示。若汽车行驶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前0.05h,汽车行驶了3km。求:(1)若全程按最高速度行驶,通过大桥需要时间是多少h;(2)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3)汽车0.2h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19.(2025八上·湛江期中)“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5400m深处,需3h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m/s?20.(2025八上·湛江期中)如图甲所示,小辉同学用海波和石蜡“探究物质熔化规律”。(1)这个实验的装置要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2)此实验中没有直接对物质进行加热,而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其目的是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所示,在①、②、③三种观察方法中正确的是 。(4)图丙是小辉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5)图丁是小辉绘制的石蜡的熔化图像,石蜡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21.(2025八上·湛江期中)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小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华在相同的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ABCD所示的实验探究:(1)为了比较蒸发快慢,他们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 (选填“快”或“慢”);(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3)通过A、 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4)通过 、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5)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你认为他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 。22.(2025八上·湛江期中)2023年10月26日11时13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3名航天员随后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火箭发射成功时,控制中心传来热烈的掌声。此时掌声属于 (选填“乐音”、“噪声”),火箭发射时,会产生低于 Hz的次声波;(2)发射火箭时,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产生了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白色“气团”是 (选填“水蒸气”、“小水珠”、“小冰晶”),它的形成需要 (选填“吸收”、“放出”)大量热量;(3)火箭从地面加速上升时,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是相对 的;载人飞船成功与空间站对接时,它们之间是相对 的;(4)宇航员在空间站内能直接对话,在空间站外却不能,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解析】【解答】A.中学生的高约为160cm=1.6m,故A不符合题意;B.新的铅笔长度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铅笔长度接近,约为18cm,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C.人的正常体温是36.5℃~37.5℃,体温约为39.5℃是高烧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百米赛跑用时在15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温度、时间,结合数据解答。2.【答案】A【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肯定存在,只是大小不同,即只能减小不能避免,故A正确;B.在正确操作后的前提下产生的差异叫误差,不能避免,故B错误;C.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只能减小误差,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故选A。【分析】 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3.【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 教室里不同学生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因为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发声体无关,故A错误符合题意;B.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耳朵,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其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当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 A.声速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B.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C.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都可以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D.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4.【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即改变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琴弦的振幅大,响度大,改变的是响度,B不符合题意;C、小提琴和二胡是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的,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5.【答案】B【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解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吸热;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靠汗液的蒸发吸热,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蒸发是汽化,可以吸收热量。6.【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解析】【解答】A.樟脑丸变小的过程,其实是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升华的过程,故A错误;B. 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可以降低体温,是因为酒精吸热后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故B正确;C. 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 家庭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烧断, 此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7.【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从图像能看到,物体在6s时对应的路程是 15m,所以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选项说法正确。B.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2s运动的路程是5m,最后2s运动的路程是15m 5m=10m。根据速度公式 ,在时间都为2s的情况下,路程越小速度越小,所以物体在前2s内的速度小于最后2s内的速度,故B选项说法错误。C.图像中2-4s这段时间,物体的路程没有变化,这表明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故C选项说法正确。D.已知物体6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根据速度公式 ,可得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 ,故D选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故选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s t图像的理解以及速度相关知识的应用。明确图像的意义,图像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路程,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A.直接从图像中读取6s时的路程即可判断。B.分别找出前2s和最后2s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比较速度大小。C.路程不变的时间段就是静止状态。D.利用平均速度公式,结合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8.【答案】90;A;1;2.25;337.5【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1)m化nm,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109,即9×10-8m=9×10-8×109nm=90nm;(2)①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B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物体,故A的放置方法正确。②刻度尺上1cm中间有10个小刻度,则最小刻度值为1mm,那么被测物体的长度是:2.25cm 0.00cm=2.25cm。(3)根据乙图可知,在停表的小盘上,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在停表的大盘上,分度值为0.5s,由于偏向“6”一侧,所以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300s+37.5s=337.5s。【分析】(1)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2)①刻度尺的刻度若离待测物体太远,带来的误差会加大,所以越近越好;②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越小,刻度尺越精确;刻度值读数时,从零刻线开始读,注意要有估读值;(3)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9.【答案】声源;响度;静止【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可知,特种兵所穿的消音靴能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2)根据题意可知,该战士相对于身边战士的位置没有变,则以身边的战士为参照物,所以他是静止的。【分析】(1)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及人耳处减弱这三个环节进行。(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根据参照物的知识解答。10.【答案】超声波;3.4;信息【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等于总时间的一半,即;根据公式可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1s=3.4m。(3)司机根据倒车雷达报警声的不同,就能知道距离障碍物距离的变化,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分析】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2)求出声波从汽车传到障碍物(走单趟)所用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二者之间的距离;(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11.【答案】液化;放出;红外线【知识点】红外线;物态和物态变化【解析】【解答】(1)护目镜的镜片温度较低,而医护人员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在镜片内侧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2)如图所示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分析】 (1)水蒸气遇冷成“雾气”为液化过程;液化放热;(2)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12.【答案】汽化;放出;凝华;云【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3.【答案】2.10;0.1;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机械运动【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2.10cm。(2)根据图片可知,汽车在BD段所用的时间tBD=2×0.2s=0.4s,汽车在BD段运动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则BD段的平均速度。(3)根据题意可知,汽车由A点到D点的过程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公式可知,所以汽车做变速运动。【分析】 (1)根据刻度值的分度值进行读数,读数时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由图读数BD段的路程和BD段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BD段的平均速度;(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14.【答案】4∶9;40【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甲、乙两辆汽车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根据公式可知,它们的速度之比;(2)根据图片可知,当t=10s时,甲通过的路程s甲1=350m-200m=150m;则甲的速度为;当t=10s时,乙通过的路程s乙1=200m,则乙的速度;;乙车追上甲车需要的时间为t1,此时乙通过的路程等于甲通过的路程与二者的距离差200m的和,即:v甲1t1+200m=v乙1t1;15m/s×t1+200m=20m/s×t1;解得:t1=40s。【分析】 (1)根据公式判断它们的比例关系;(2)根据图示和速度公式计算出甲和乙的速度,再根据二者路程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计算即可。15.【答案】(1)(2)时间(3)40.0;0.16(4)小于(5)大(6)【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1)测量速度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实验原理。(2)实验时,斜面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的慢,便于测量时间。(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AB段的距离为:sAB=80.0cm-40.0cm=40.0cm,AC段的距离为:sAC=80.0cm=0.8m,AC段的时间为:tAC=09:25:20-09:25:15=5s,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为:;(4)图中,BC段的距离为:sBC=40.0cm=0.4m,BC段的时间为tBC=09:25:20-09:25:18=2s计算BC段的平均速度为:,则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5)实验时,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开始晚,测量时间偏小,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6)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后半程用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2)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3)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根据,计算速度;(4)根据图像中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根据计算速度;(5)开始测量时间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小,计算的速度偏大;(6)根据,计算不同时间段的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即。(2)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小车运动的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1][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AB段的距离为sAB=80.0cm-40.0cm=40.0cmAC段的距离为sAC=80.0cm=0.8m由图可知AC段的运动时间为tAC=09:25:20-09:25:15=5s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为(4)BC段的距离为sBC=40.0cm=0.4m由图可知BC段的运动时间为tBC=09:25:20-09:25:18=2s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故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5)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分析可得,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6)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后半程用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6.【答案】(1)弹开;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其他轻小物体(3)空气(4)响度;音调;此时钢尺发出的是次声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1) 如图甲所示,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开,这说明 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产生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其他轻小物体,借助它们的跳动可以间接反映发声的桌子在振动。(3)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声,而它没有被敲击,说明它获得了能量,即来自于左边的音叉,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①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振幅增大,那么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②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频率降低,那么音调变低。③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说明此时钢尺振动频率低于20Hz,低于人的听觉范围,所以听不到声音。【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根据转换法的知识解答;(2)桌面振幅小,但是它上面轻小的物体振幅较大;(3)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解答;(4)①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②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③频率低于或高于人类听觉范围的声音,我们将听不到。(1)[1][2][3]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开,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这种方法叫作转换法。(2)为了显示桌子的振动,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其他轻小物体从而放大振动现象。(3)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1]声音响度与振幅有关,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2]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变慢,频率降低,音调变低。[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说明此时钢尺振动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所以听不到声音。17.【答案】(1)自下而上;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2)89℃(3)b(4)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等于(6)能;不会【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中,酒精灯直接放在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且为了确保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则先放好酒精灯,再依次安装上面的器材,即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器材。②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加热到沸腾时吸收的热量,进而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因此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2)根据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0℃-1℃×1=89℃。(3)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减小,则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4)根据丁图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①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温度还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因此水会再沸腾一段时间。②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此时水的温度等于沸点。(6)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后无法吸收到热量,则碗中的水不会沸腾。【分析】 (1)①在安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器材。②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可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2)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3)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减小。(4)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①②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此时水的温度等于沸点。(6)物质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据此分析。(1)[1]在安装器材时,为了确保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碰到杯壁与杯底,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器材。[2]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优点是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加热到沸腾时吸收的热量,进而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2)由图乙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89℃。(3)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减小,则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4)由图丁得,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1]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撤去酒精灯,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此时水的温度等于沸点。(6)[1][2]物质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不断吸收热量。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后无法吸收到热量,则碗中的水不会沸腾。18.【答案】(1)解:根据图1可知,最高速度为100km/h,大桥全长29.8km,则以该速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答: 若全程按最高速度行驶,通过大桥需要时间是0.298h 。(2)解:根据题意可知,汽车在前0.05h内行驶了3km,则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为。答: 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是60km/h 。(3)解:根据图2可知,汽车在0.05~0.2h内通过的路程为s2=v2t2=90km/h×(0.2h-0.05h)=13.5km;所以汽车0.2h行驶的路程为s=s1+s2=3km+13.5km=16.5km故汽车0.2h的平均速度为。答: 汽车0.2h的平均速度是82.5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知道路程和速度,由速度公式可得汽车通过香海大桥的时间;(2)知道路程和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3)由图乙可知在0.05h~0.2h内汽车的行驶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据此求出汽车在0.2h内行驶的总路程,在计算出0.2h内的平均速度。(1)由图1可知,最高速度为vm=100km/h,以该速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为(3)如图2,汽车在0.05~0.2h以9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为s2=v2t2=90km/h×(0.2h-0.05h)=13.5km所以汽车0.2h行驶的路程为s=s1+s2=3km+13.5km=16.5km故汽车0.2h的平均速度为19.【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声音到达海底的时间等于全部时间的一半,则该海域的深度为。答: 该海域的深度为1.05104m 。(2)根据题意可知,“蛟龙号”在3h内下潜5400m,则它的下潜速度是答:“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0.5m/s。【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2)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利用s=vt可以得到海水的深度;(3)根据得到“蛟龙号”的下潜速度。20.【答案】(1)自下而上(2)受热均匀(3)②(4)固液共存;不变;晶体(5)吸收【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解析】【解答】(1)实验时,酒精灯直接放在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组装仪器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2)此实验中没有直接对物质进行加热,而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其目的是使石蜡、海波受热均匀。(3)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选②。(4)根据丙图可知,图中BC段温度保持不变,应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时海波为固液共存状态。海波是晶体,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5)根据丁图可,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熔化过程都需要吸热。【分析】 (1)实验时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被测液体,不能碰容器底和壁;(2)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使物质受热均匀;(3)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5)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熔化过程都需要吸热。(1)实验时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被测液体,不能碰容器底和壁,所以组装仪器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2)将装有石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石蜡、海波受热均匀。(3)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②正确。(4)[1][2][3]图丙是晓辉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海波是晶体,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5)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熔化过程都需要吸热。21.【答案】(1)快(2)温度(3)D;不应该(4)A;B(5)不正确;没有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快。(2)根据图片可知,AC两图中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3)根据图片可知,AD两图中只有空气流速不同,则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不应该使用电吹风的热风来吹,因为热风改变了水温度,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4)要想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必须保持水的温度、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度相同,只改变液体的表面积,故选AB;(5)我认为他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理由为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1)当水的质量相同时,蒸发完用的时间越短在,则蒸发速度越快;(2)根据图片分析AC两图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电吹风吹出热风,会改变空气流速和温度;(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5)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1)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快。(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知,液体的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3)[1][2]通过A、D两图的对比,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不应该使用电吹风的热风来吹,因为热风改变了水温度,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4)[1][2]要想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必须保持水的温度、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度相同,只改变液体的表面积,故可通过A、B两图来进行对比。(5)[1][2]他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理由为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22.【答案】乐音;20;小水珠;放出;静止;静止;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超声波与次声波;参照物及其选择;噪声及来源【解析】【解答】(1)①控制中心传来热烈的掌声,是人们为了表达庆贺发出的,因此属于乐音声。② 火箭发射时产生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2)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池中的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高温水蒸气再次散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即形成白色“气团”,这个过程要放热。(3)根据题意可知,火箭加速上升时,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之间相对位置不变,因此二者保持相对静止。 载人飞船成功与空间站对接时,它们之间相对位置仍然保持不变,则二者保持相对静止。(4)宇航员在空间站内能直接对话,在空间站外却不能,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分析】 (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就是噪声。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2)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放热;(3)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 / 1广东省湛江市岭师附中、东方实验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1.(2025八上·湛江期中).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根据你的经验,下列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中学生的平均身高约为2.5m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cm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5℃ D.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5s【答案】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解析】【解答】A.中学生的高约为160cm=1.6m,故A不符合题意;B.新的铅笔长度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铅笔长度接近,约为18cm,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C.人的正常体温是36.5℃~37.5℃,体温约为39.5℃是高烧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百米赛跑用时在15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温度、时间,结合数据解答。2.(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B.测量中的误差是由错误造成的,因此可以避免C.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使测量做到没有误差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答案】A【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肯定存在,只是大小不同,即只能减小不能避免,故A正确;B.在正确操作后的前提下产生的差异叫误差,不能避免,故B错误;C.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只能减小误差,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故选A。【分析】 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3.(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教室里不同学生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B.即使物体正在振动,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其发出的声音C.地震、火山爆发会产生次声波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表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 教室里不同学生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因为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发声体无关,故A错误符合题意;B.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耳朵,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其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当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 A.声速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B.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C.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都可以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D.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4.(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音乐会上用小提琴演奏乐曲时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程度可改变声音的响度B.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根琴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C.小提琴的音色与二胡的音色相同D.小提琴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即改变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琴弦的振幅大,响度大,改变的是响度,B不符合题意;C、小提琴和二胡是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的,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5.(2025八上·湛江期中)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会大汗淋漓,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A.熔化吸热 B.蒸发吸热 C.液化放热 D.凝固放热【答案】B【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解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吸热;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靠汗液的蒸发吸热,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蒸发是汽化,可以吸收热量。6.(2025八上·湛江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凝华现象B.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可以降低体温,属于汽化现象C.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D.家庭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烧断,属于液化现象【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解析】【解答】A.樟脑丸变小的过程,其实是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升华的过程,故A错误;B. 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可以降低体温,是因为酒精吸热后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故B正确;C. 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 家庭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烧断, 此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7.(2025八上·湛江期中)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物体在前2s内和最后2s内的速度相等C.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从图像能看到,物体在6s时对应的路程是 15m,所以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选项说法正确。B.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2s运动的路程是5m,最后2s运动的路程是15m 5m=10m。根据速度公式 ,在时间都为2s的情况下,路程越小速度越小,所以物体在前2s内的速度小于最后2s内的速度,故B选项说法错误。C.图像中2-4s这段时间,物体的路程没有变化,这表明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故C选项说法正确。D.已知物体6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根据速度公式 ,可得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 ,故D选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故选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s t图像的理解以及速度相关知识的应用。明确图像的意义,图像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路程,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A.直接从图像中读取6s时的路程即可判断。B.分别找出前2s和最后2s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比较速度大小。C.路程不变的时间段就是静止状态。D.利用平均速度公式,结合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8.(2025八上·湛江期中)一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的直径约为9×10-8m= nm;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填“A”或“B”)刻度尺,该刻度尺分度值是 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秒表的读数为 s;【答案】90;A;1;2.25;337.5【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1)m化nm,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109,即9×10-8m=9×10-8×109nm=90nm;(2)①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B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物体,故A的放置方法正确。②刻度尺上1cm中间有10个小刻度,则最小刻度值为1mm,那么被测物体的长度是:2.25cm 0.00cm=2.25cm。(3)根据乙图可知,在停表的小盘上,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在停表的大盘上,分度值为0.5s,由于偏向“6”一侧,所以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300s+37.5s=337.5s。【分析】(1)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2)①刻度尺的刻度若离待测物体太远,带来的误差会加大,所以越近越好;②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越小,刻度尺越精确;刻度值读数时,从零刻线开始读,注意要有估读值;(3)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9.(2025八上·湛江期中)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如图所示)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消音靴能够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阅兵式上,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以身边的战士为参照物,该战士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声源;响度;静止【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可知,特种兵所穿的消音靴能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2)根据题意可知,该战士相对于身边战士的位置没有变,则以身边的战士为参照物,所以他是静止的。【分析】(1)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及人耳处减弱这三个环节进行。(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根据参照物的知识解答。10.(2025八上·湛江期中)如图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0.02s后接收到回声,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障碍物距汽车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答案】超声波;3.4;信息【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等于总时间的一半,即;根据公式可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1s=3.4m。(3)司机根据倒车雷达报警声的不同,就能知道距离障碍物距离的变化,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分析】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2)求出声波从汽车传到障碍物(走单趟)所用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二者之间的距离;(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11.(2025八上·湛江期中)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内侧“起雾”的现象,“起雾”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过程 (选填“吸热”或“放热”)。如图所示的“测温枪”,是利用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答案】液化;放出;红外线【知识点】红外线;物态和物态变化【解析】【解答】(1)护目镜的镜片温度较低,而医护人员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在镜片内侧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2)如图所示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分析】 (1)水蒸气遇冷成“雾气”为液化过程;液化放热;(2)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12.(2025八上·湛江期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 。【答案】汽化;放出;凝华;云【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3.(2025八上·湛江期中)小明用玩具汽车测量平均速度,让汽车在斜面上沿直线下滑,位置传感器每隔0.2s记录一次汽车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 cm,BD段的平均速度为 m/s,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 。【答案】2.10;0.1;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机械运动【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2.10cm。(2)根据图片可知,汽车在BD段所用的时间tBD=2×0.2s=0.4s,汽车在BD段运动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则BD段的平均速度。(3)根据题意可知,汽车由A点到D点的过程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公式可知,所以汽车做变速运动。【分析】 (1)根据刻度值的分度值进行读数,读数时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由图读数BD段的路程和BD段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BD段的平均速度;(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14.(2025八上·湛江期中)甲、乙两辆汽车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若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是图可知,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00米,乙车追上甲车还需 s。【答案】4∶9;40【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甲、乙两辆汽车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根据公式可知,它们的速度之比;(2)根据图片可知,当t=10s时,甲通过的路程s甲1=350m-200m=150m;则甲的速度为;当t=10s时,乙通过的路程s乙1=200m,则乙的速度;;乙车追上甲车需要的时间为t1,此时乙通过的路程等于甲通过的路程与二者的距离差200m的和,即:v甲1t1+200m=v乙1t1;15m/s×t1+200m=20m/s×t1;解得:t1=40s。【分析】 (1)根据公式判断它们的比例关系;(2)根据图示和速度公式计算出甲和乙的速度,再根据二者路程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计算即可。15.(2025八上·湛江期中)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实验中,小明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即可测出不同阶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下图所示。(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3)图中AB段的距离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m/s;(4)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5)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6)若小明在实验中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用字母和表示)。【答案】(1)(2)时间(3)40.0;0.16(4)小于(5)大(6)【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1)测量速度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实验原理。(2)实验时,斜面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的慢,便于测量时间。(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AB段的距离为:sAB=80.0cm-40.0cm=40.0cm,AC段的距离为:sAC=80.0cm=0.8m,AC段的时间为:tAC=09:25:20-09:25:15=5s,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为:;(4)图中,BC段的距离为:sBC=40.0cm=0.4m,BC段的时间为tBC=09:25:20-09:25:18=2s计算BC段的平均速度为:,则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5)实验时,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开始晚,测量时间偏小,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6)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后半程用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2)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3)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根据,计算速度;(4)根据图像中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根据计算速度;(5)开始测量时间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小,计算的速度偏大;(6)根据,计算不同时间段的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即。(2)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小车运动的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1][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AB段的距离为sAB=80.0cm-40.0cm=40.0cmAC段的距离为sAC=80.0cm=0.8m由图可知AC段的运动时间为tAC=09:25:20-09:25:15=5s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为(4)BC段的距离为sBC=40.0cm=0.4m由图可知BC段的运动时间为tBC=09:25:20-09:25:18=2s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故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5)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分析可得,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6)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后半程用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6.(2025八上·湛江期中)如图所示是小组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质的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4)如图丁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有变化。若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答案】(1)弹开;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其他轻小物体(3)空气(4)响度;音调;此时钢尺发出的是次声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1) 如图甲所示,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开,这说明 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产生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其他轻小物体,借助它们的跳动可以间接反映发声的桌子在振动。(3)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声,而它没有被敲击,说明它获得了能量,即来自于左边的音叉,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①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振幅增大,那么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②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频率降低,那么音调变低。③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说明此时钢尺振动频率低于20Hz,低于人的听觉范围,所以听不到声音。【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根据转换法的知识解答;(2)桌面振幅小,但是它上面轻小的物体振幅较大;(3)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解答;(4)①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②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③频率低于或高于人类听觉范围的声音,我们将听不到。(1)[1][2][3]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开,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这种方法叫作转换法。(2)为了显示桌子的振动,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其他轻小物体从而放大振动现象。(3)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1]声音响度与振幅有关,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2]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变慢,频率降低,音调变低。[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说明此时钢尺振动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所以听不到声音。17.(2025八上·湛江期中)彤彤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1)安装实验器材时,彤彤同学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优点是 。(2)从85℃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如图乙所示是1min时的温度计示数,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3)彤彤同学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丙所示,则图 (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4)如图丁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获得的信息有 (写出一条即可)。(5)撤去酒精灯,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此时水的温度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沸点。(6)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温度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答案】(1)自下而上;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2)89℃(3)b(4)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等于(6)能;不会【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中,酒精灯直接放在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且为了确保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则先放好酒精灯,再依次安装上面的器材,即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器材。②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加热到沸腾时吸收的热量,进而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因此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2)根据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0℃-1℃×1=89℃。(3)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减小,则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4)根据丁图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①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温度还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因此水会再沸腾一段时间。②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此时水的温度等于沸点。(6)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后无法吸收到热量,则碗中的水不会沸腾。【分析】 (1)①在安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器材。②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可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2)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3)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减小。(4)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①②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此时水的温度等于沸点。(6)物质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据此分析。(1)[1]在安装器材时,为了确保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碰到杯壁与杯底,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器材。[2]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优点是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加热到沸腾时吸收的热量,进而缩短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2)由图乙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89℃。(3)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减小,则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4)由图丁得,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1]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撤去酒精灯,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此时水的温度等于沸点。(6)[1][2]物质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不断吸收热量。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碗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后无法吸收到热量,则碗中的水不会沸腾。18.(2025八上·湛江期中)香海大桥落成贯通,全长29.8km,缩短了香洲至斗门的行驶时间。小珠一家驾车到斗门游玩,途经香海大桥某段时,观察到大桥设置了限速100km/h的标志牌,如图1所示。若汽车行驶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前0.05h,汽车行驶了3km。求:(1)若全程按最高速度行驶,通过大桥需要时间是多少h;(2)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3)汽车0.2h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答案】(1)解:根据图1可知,最高速度为100km/h,大桥全长29.8km,则以该速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答: 若全程按最高速度行驶,通过大桥需要时间是0.298h 。(2)解:根据题意可知,汽车在前0.05h内行驶了3km,则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为。答: 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是60km/h 。(3)解:根据图2可知,汽车在0.05~0.2h内通过的路程为s2=v2t2=90km/h×(0.2h-0.05h)=13.5km;所以汽车0.2h行驶的路程为s=s1+s2=3km+13.5km=16.5km故汽车0.2h的平均速度为。答: 汽车0.2h的平均速度是82.5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知道路程和速度,由速度公式可得汽车通过香海大桥的时间;(2)知道路程和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3)由图乙可知在0.05h~0.2h内汽车的行驶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据此求出汽车在0.2h内行驶的总路程,在计算出0.2h内的平均速度。(1)由图1可知,最高速度为vm=100km/h,以该速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汽车在前0.05h内的平均速度为(3)如图2,汽车在0.05~0.2h以9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为s2=v2t2=90km/h×(0.2h-0.05h)=13.5km所以汽车0.2h行驶的路程为s=s1+s2=3km+13.5km=16.5km故汽车0.2h的平均速度为19.(2025八上·湛江期中)“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5400m深处,需3h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m/s?【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声音到达海底的时间等于全部时间的一半,则该海域的深度为。答: 该海域的深度为1.05104m 。(2)根据题意可知,“蛟龙号”在3h内下潜5400m,则它的下潜速度是答:“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0.5m/s。【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2)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利用s=vt可以得到海水的深度;(3)根据得到“蛟龙号”的下潜速度。20.(2025八上·湛江期中)如图甲所示,小辉同学用海波和石蜡“探究物质熔化规律”。(1)这个实验的装置要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2)此实验中没有直接对物质进行加热,而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其目的是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所示,在①、②、③三种观察方法中正确的是 。(4)图丙是小辉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5)图丁是小辉绘制的石蜡的熔化图像,石蜡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答案】(1)自下而上(2)受热均匀(3)②(4)固液共存;不变;晶体(5)吸收【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解析】【解答】(1)实验时,酒精灯直接放在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组装仪器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2)此实验中没有直接对物质进行加热,而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其目的是使石蜡、海波受热均匀。(3)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选②。(4)根据丙图可知,图中BC段温度保持不变,应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时海波为固液共存状态。海波是晶体,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5)根据丁图可,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熔化过程都需要吸热。【分析】 (1)实验时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被测液体,不能碰容器底和壁;(2)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使物质受热均匀;(3)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5)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熔化过程都需要吸热。(1)实验时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被测液体,不能碰容器底和壁,所以组装仪器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2)将装有石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石蜡、海波受热均匀。(3)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②正确。(4)[1][2][3]图丙是晓辉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海波是晶体,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5)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熔化过程都需要吸热。21.(2025八上·湛江期中)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小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华在相同的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ABCD所示的实验探究:(1)为了比较蒸发快慢,他们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 (选填“快”或“慢”);(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3)通过A、 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4)通过 、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5)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你认为他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 。【答案】(1)快(2)温度(3)D;不应该(4)A;B(5)不正确;没有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快。(2)根据图片可知,AC两图中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3)根据图片可知,AD两图中只有空气流速不同,则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不应该使用电吹风的热风来吹,因为热风改变了水温度,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4)要想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必须保持水的温度、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度相同,只改变液体的表面积,故选AB;(5)我认为他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理由为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1)当水的质量相同时,蒸发完用的时间越短在,则蒸发速度越快;(2)根据图片分析AC两图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电吹风吹出热风,会改变空气流速和温度;(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5)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1)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快。(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知,液体的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3)[1][2]通过A、D两图的对比,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不应该使用电吹风的热风来吹,因为热风改变了水温度,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4)[1][2]要想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必须保持水的温度、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度相同,只改变液体的表面积,故可通过A、B两图来进行对比。(5)[1][2]他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理由为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22.(2025八上·湛江期中)2023年10月26日11时13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3名航天员随后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火箭发射成功时,控制中心传来热烈的掌声。此时掌声属于 (选填“乐音”、“噪声”),火箭发射时,会产生低于 Hz的次声波;(2)发射火箭时,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产生了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白色“气团”是 (选填“水蒸气”、“小水珠”、“小冰晶”),它的形成需要 (选填“吸收”、“放出”)大量热量;(3)火箭从地面加速上升时,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是相对 的;载人飞船成功与空间站对接时,它们之间是相对 的;(4)宇航员在空间站内能直接对话,在空间站外却不能,原因 。【答案】乐音;20;小水珠;放出;静止;静止;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超声波与次声波;参照物及其选择;噪声及来源【解析】【解答】(1)①控制中心传来热烈的掌声,是人们为了表达庆贺发出的,因此属于乐音声。② 火箭发射时产生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2)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池中的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高温水蒸气再次散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即形成白色“气团”,这个过程要放热。(3)根据题意可知,火箭加速上升时,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之间相对位置不变,因此二者保持相对静止。 载人飞船成功与空间站对接时,它们之间相对位置仍然保持不变,则二者保持相对静止。(4)宇航员在空间站内能直接对话,在空间站外却不能,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分析】 (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就是噪声。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2)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放热;(3)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湛江市岭师附中、东方实验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学生版).docx 广东省湛江市岭师附中、东方实验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