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 习 目 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把握“仁政”观点。
分析:写法特点及孟子散文特色。
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导入
“读《论语》如沐春风
读《孟子》如闻战鼓”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
品读经典,点亮人生。
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
今天,我们走近孟子,体味他的性善与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孟子语录,耳熟能详,字字珠玑,荡气回肠,振聋发聩。
——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孟子,名 ,字 , (时期)时邹人。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 ”。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思想,反对掠夺性战争,并四处游说诸侯,提倡“仁”“义”为中心的“ “、“ ”。
与弟子著书,遂成《 》。
孟 子

子舆
战国
儒家
亚圣
仁政
民贵君轻
王道
孟子
孟子思想
(1)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2)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3)价值观——舍身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孟子》一书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语言善用排比,感情激越,气势浩然、雄健;善巧譬喻,深入浅出,形象易懂。
《孟 子》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仁政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
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解 题
活动一:整体感知 任务1.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任务2.整体诵读,划分层次。
读准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第一层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层次(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层次(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指出人皆有“四端”,以及扩充“四端”的意义。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论证特点
开门见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①首先,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然后,用“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和“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两个例子,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③最后,分析并得出结论,人皆有四端,扩充它足以保四海。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
比喻论证;
假设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因果论证)
1.论点提出的方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2.论证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
3.论证方法有哪些: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
4.论证语言特色: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整句、散句等句式特点及口语、书面语等语体特点等。
5.论证方式(论证角度):立论/驳论。
活动二:掌握重点词句,研读课文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于是就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重点字词:
(1)先王:①此指上古的圣贤之君。
②前代君王。
(2)斯:于是,就。
(3)运:运转,转动。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1.本文开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作用。
2.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性善论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纲挈领,领起下文。
3.“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段文字的作用?
举例论证,以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议论文借鉴一: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是什么)
2.举例论证:以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
要性。(为什么)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重点字词:
(1)今:假使,如果。
(2)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
(3)内(nà)交:结交。内,通“纳”。
(4)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5)恶(wù):厌恶。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以“孺子入井”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中心论点。
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议论文借鉴二:
1.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
2.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论辩有力。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重点字词:
(1)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2)辞让:谦逊推让。
(3)端:萌芽,发端。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分别是什么?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议论文借鉴三:
1.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2.排比句:句式整齐,论证有力。
3.使用过渡词:由此观之,层次清晰。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重点字词:
(1)四体:四肢。
(2)贼:伤害。
(3)然:通“燃”,点燃。
(4)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5)保:安定。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议论文借鉴四:
1.比喻论证:形象,易懂。
2.正反对比:论证充分,增强说服力。
论辩艺术
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描述本文的论证层次。
得出结论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孺子将入井
排比
犹四体
比喻
四心——四端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对比
扩充“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有“四端”
若火、泉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分析论证
①首先,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然后,用“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和“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两个例子,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③最后,分析指出人皆有四端,扩充它足以保四海。
任务二: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是什么)
(举例论证——为什么)
(得出结论——怎么做)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明确】: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②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如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③正反对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使论证更充分。
(2)运用排比句式,精炼整齐。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论证特点
1.论点提出的方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2.论证结构的方式:并列结构、递进结构等;
3.论证方法有哪些: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
4.论证语言的特色: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整句、散句等
句式特点及口语、书面语等语体特点等。
5.论证方式(论证角度):立论/驳论。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
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加之受外界影响,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这体现了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意义。
课堂小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四心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四端
扩充“四端”
足以保四海
行 仁 政
拓展延伸
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性善论、仁义论,对人性向善有重要引导作用。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和熏陶,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觉行为规范,促进道德责任感的形成,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充分肯定并深刻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中国建立及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民本思想”一直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华民族汇聚起磅礴伟力,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群文比较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文本解读
比较《论语》《孟子》的语言、形式、说理、风格,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 《论语》 《孟子》
语言
形式
说理
风格
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
简练精警
语录体,孔子语录或孔子和弟子谈话记录,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和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
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寓深邃哲理于具体形象之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
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
对话论辩体,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
论说方式灵活巧妙;善用比喻、寓言说理;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气势浩然
雍容和顺、迂徐含蓄
人之初,性本善。失去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王道。
你生活的深度取决于你对年幼者的呵护,对年长者的关爱,对奋斗者的崇敬,对失意者的包容。
——温良的基因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并盛开成优秀的民族精神之花。
总结升华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解析】
A项,“内”同“纳”,结交。
B项,“要”同“邀”,求取。
C项,“然”同“燃”,燃烧。
D项,不含通假字。
D
考 点 链 接
3.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
【答案】:C项,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应为“四书”之一。
C
C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
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A
二、理解性填空。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 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4.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 、 。
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法。
6.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 。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例证
【作文练习】
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限,要求使用开门见山的观点表达方法以及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如举例、比喻、正反对比论证等。
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经典名段举例: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拓展阅读与鉴赏
铭记孟母
李木生
我深切地理解孟母与孟子,是从历史不经意间遗留下的两个细节——
虽然孟子休妻的事早已堙没在时间的烟霭里,我却觉得它也许是孟子人格成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我甚至能栩栩如生地“看到”当时的情景。那是一个炎热夏天的正午,刚刚织好一匹布的孟子的妻子,在婆婆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休息。酷热、疲惫、倦乏,她忍不住关了门,解下外衣、舒展了四肢躺在床上小憩。谁知这时孟子推门进来,看到妻子祼臂岔腿的“不雅”姿态,顿时火冒三丈,气冲冲就要休妻。
拓展阅读与鉴赏
孟子想不到母亲不仅不为儿子帮腔,反倒严厉地批评起儿子:将要进门的时候先要问一声有没有人,这不是《礼记》的教导吗?你进屋不敲门不问询,是你的无礼;媳妇刚刚在泼火的天气里织完了一匹布,又累又乏,你不去体贴却还责备,更置媳妇的生命、生活于不顾动辄谈休,咱将心比心品品,这不就是不通情理的无情无义吗?现如今你的受委屈的媳妇不知该怎样心乱如麻呢,还不快去认个错!谁能说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不就是发轫于此呢?
孟母不仅在为孟子的人性锻造上融入着美与善,还会在重大关节处,眼明心亮,成为儿子正直与正气凛然的后盾。
拓展阅读与鉴赏
孟子离齐也许是他最难决断的时候。齐国是当时的大国,最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力量与天地,可是齐王“霸天下”的心态与孟子“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岸然的孟子是决计要离开了。但是离开了齐国也就失去了高官厚禄,母亲年事已高,还要拖家带口,真让大儒孟子踌躇而忧郁、“拥楹而叹”起来。细心的孟母探清了原委,毫不迟疑地劝儿子:“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子何忧也。”这等于说,走你的仁义之路吧,母亲赞成你,支持你,帮助你!于是,孟子不仅果断离齐,还高傲地拒绝了齐王馈赠的百镒黄金(按一镒二十两计,也有二千两)。当“富贵不能淫,
拓展阅读与鉴赏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因了孟子而成为世代读书人的座右铭,并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反叛与独立的传统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忘记这位母亲的爱与理解的。正是这种爱与理解,使得这个传统虽然常常处于榛莽丛中和潜流状态,却能够血脉相传,绵延不绝。
这种来自母亲的爱与理解,其实更是一种拯救。
它拯救孟轲于顽劣的孩童之时,将他引向知识与思想之路,从而使得颓势之中的儒家学说获得了空前的丰富与拓展。
拓展阅读与鉴赏
它是人类的摇篮,也是引导人性的众川回归的海洋。即使人性的堕落如高山滚石,母亲也会用她的身躯拦住它,并用爱鼓舞它、陪伴它远离深渊,重新向上。它还是世道人心的拯救者。有野蛮与血腥的时代,有愚昧与黑暗的时代,有颓废与糜烂的时代,但是只要有母亲的爱与理解在,就有新生的希望。因为她那悲悯慈爱的情怀,就是令万物复苏、万木葱茏的大地啊!
当然,这种浩无涯际的母爱,更是女性自己的拯救者。当她为世俗所诱或生计所迫而丧失本性的时候,当她囿于环境沉湎于声色犬马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只要她想到儿女,想到要做儿女的榜样,想到儿女绝不能过自己这样的生活,她就会立刻升腾起战胜自我的力量,从善从真从美,从而找回那美丽而灿烂的人性。
拓展阅读与鉴赏
我们谁不是在母腹中孕育而成的生命?寒冷里,母亲的这种爱与理解就是一个火盆,温暖着儿女们的胸膛。火盆中燃烧的,就是母亲的骨架与血肉啊!黑暗中,是母亲为我们点亮了灯。当我们沉浸在光明的欢乐之中时,我们可不能忽略,那点燃的,正是母亲的心啊!她可以用缕缕白发织成儿女远航的征帆,她可以耗尽全副心血化作浇灌儿女成长的雨露。哪一位母亲不是一部读不尽的关于爱的大书?在我们忘形地享受人生的欢乐,甚至忘记了母亲的存在之时,被忽略的母亲为了不打扰儿女的欢乐,会忍住厮守儿女的强烈欲望,躲开,悄悄地、孤独地生活。躲开着,孤独着,仍会给我们送来最为深长的祝福。人生毕竟是艰辛的,
拓展阅读与鉴赏
当我们承受苦难或厄运临头、亲朋疏远之时,不遗弃我们的最后一个人肯定是母亲。她会用为儿女操持了一辈子生计的手,抚平我们的忧伤与绝望,让我们重新获得生与前行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母亲把她的生命之水献给我们,再献给我们的儿女。流干的时候,也就是母亲生命的尽头。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会淌下两行泪,滴成儿女人生之旅中思念与挂牵的溪流;或微笑,笑作一朵祝福的小花,开在儿女生命的枝头。真的,母亲的哪怕一个眼神所包含的爱,就够我们受用一生了。
不用去寻找两千多年前的孟母了,你的,我的,他的母亲就是孟母一样的母亲。母亲与母爱,也就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上最为伟大的教师了。
拓展阅读与鉴赏
【赏析】 这篇文章从孟子“休妻”和“去齐”写起,着重刻画孟母在孩子人性锻造方面融入的美与善,以及在重大关节问题上的凛然立场;然后作者由孟母之爱进而写到人间母爱,极力渲染母爱的至真至纯和伟大。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以写事转而抒情,可读性较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