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第二单元第7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本节课内容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和文化变革,形成了后世所称的“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最为著名,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阅读史料,观察图片,了解老子与孔子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思想;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提高对史料的解读能力。(2)列表归纳儒、墨、道、法、兵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主张;结合社会背景,分析百家争鸣作为社会思想与这一时期其他领域变动之间的关系。(3)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但对抽象思想概念(如 “道”“仁”)理解较难。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故事化、直观化的学习方式,对 “辩论”“角色扮演” 等互动形式兴趣浓厚,可借助情景化设计突破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难点: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设问,引出主题展示 “稷下学宫复原图”,借助课本43页有关稷下学宫的知识拓展,创设情境: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了儒、道、墨、法等学派的学者,他们每天争论‘如何治国’‘如何待人’,为何这个时代会出现如此热闹的思想辩论?这些思想又如何影响了后世?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学派(儒、道、法、墨)代表,向秦王阐述自己的主张,并说明值得采纳的理由。(二)新课探究:分层推进,突破重难点1. 第一环节: 百家争鸣的背景旧知回顾:结合 PPT 呈现 “候课任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内容),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梳理背景: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各国急需 “富国强兵” 的治国方案,士阶层崛起文化 :私学兴起,打破 “学在官府” 的垄断,平民也能接受教育,为思想传播提供阵地。2. 第二环节:主要思想家与学派主张第一部分:春秋时期—— 老子与孔子探究一:老子与《道德经》①教师结合 PPT,简要介绍老子生平(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及《道德经》的地位,展示《道德经》书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典籍形态。②展示《道德经》中相应史料片段,如 “道生一,一生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老子的核心思想:“道” 是万物根源与规律、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教师结合 “塞翁失马” 的故事讲解 “辩证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探究二:孔子与儒家学说①回顾生平:播放简短动画,呈现孔子 “周游列国”“创办私学” 的经历,让学生快速了解其一生重要节点(春秋后期鲁国人,没落贵族出身,晚年整理典籍)。②解读 “仁” 与政治主张:讲述 “苛政猛于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孔子 “仁” 的思想内涵(爱心、同情心,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以及 “为政以德” 的政治主张(反对苛政、爱惜民力)。③总结教育成就:通过 “孔子收徒” 的情境图,提问 “孔子打破了谁对教育的垄断?”,引出 “有教无类”,再结合 “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的案例,总结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最后点明《论语》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④补充孔子整理 “六经” 的贡献,及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如孔庙、孔子学院)。第二部分:战国时期—— 各学派主张发放 “学派主张对比表”(含学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适配时代需求),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写,教师重点点拨:第三部分: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情景互动:“治国方案辩论会”—— 设定 “秦国国君选拔治国谋士” 场景,学生分组扮演儒、道、法、墨学派代表,阐述主张及理由(如法家代表:“以法治国可严明法度,奖励军功,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引导学生得出 “法家契合秦国统一需求,被采纳” 的结论。影响分析:结合史料(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诸子学说为后代思想萌芽”、思想活跃程度折线图),归纳两点影响:对当时:促进思想文化繁荣,成为古代第一次思想高峰。对后世: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现实链接:结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家顺应自然)、“依法治国”(法家)、“脱贫攻坚”(儒家仁政),让学生分组讨论 “诸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填写 “思想现实意义表”,强化家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主总结,构建思维导图,谈对这一课时的收获,教师再次强调重点知识和答题要点。 (四)课堂检测真题演练:选取近三年本地中考真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答题。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解,及时弥补学生知识漏洞,强化复习效果。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中考题型特点和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分层作业1.基础作业:制作 “诸子思想对比卡片”,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同时精简表格填写内容,只保留关键信息,节省时间。2.能力提升:布置 “小论文”(如《假如我是战国国君,我会选择哪家思想》)。三、教学反思(一)亮点教学过程注重核心素养落地,如通过形势图培养时空观念,借助史料片段强化史料实证,符合新课标要求。采用故事、动画、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贴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有效激发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二)不足之处一是时间分配存在偏差,“战国学派主张” 表格填写及 “辩论会” 环节,部分小组讨论过于热烈,导致后续 “现实意义” 环节时间紧张,讨论不够深入。二是难点突破不够充分,对 “老子‘无为而治’的内涵”“法家思想为何能适应战国统一趋势” 等难点,部分基础薄弱学生仍存在认知模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