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件(共23张PPT+内嵌1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件(共23张PPT+内嵌1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从深圳崛起看“中国方案”的力量
高中思政 / 必修一
第三框
第二课
THE RISE OF HIGH-SPEED RAIL
引擎迭代——深圳发展的四重奏
子议题一
解码奇迹——深圳发展的核心密码
子议题二
从深圳崛起看“中国方案”的力量
时代课题: 如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启动现代化建设?
深圳实践与措施:
体制破冰: 1979年,蛇口工业区打响改革开放“ 第一炮”,率先实行“ 工程招标”、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打破“ 铁饭碗”,口号“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石破天惊。
开放引资: 作为首批经济特区,深圳大胆引进外资,发展“ 三来一补”企业,为城市原始积累奠定基础。
一、 初创奠基时期:
根据以上材料,梳理此时深圳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探寻其背后具体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成果:(提示:不包含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时间节点
①工作中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②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⑤提出三步走战略。
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题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贡献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6页相关链接)
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时代课题: 当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模式遇到瓶颈,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深圳实践与措施:
主动转型: 1994年,深圳果断停止审批“三来一补”项目,提出“科技兴市”战略。
筑巢引凤: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支持华为、中兴等本土科技企业成长。
深化改革: 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精神立市,法治护航: 以“ 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法治建设,塑造了引领发展的先进文化。
二、 转型升级时期
根据以上材料,梳理此时深圳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探寻其背后具体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成果:(提示:不包含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时间节点
①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
④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⑤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主要内容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主题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历史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时代课题: 面对土地、资源、人口、环境“ 四个难以为继”的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圳实践与措施:
创新驱动: 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 国家创新型城市”,从“ 深圳速度”转向“ 深圳质量”。
绿色觉醒: 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控制线,将近一半土地划入生态保护范围,守护绿水青山。
产业升级: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
三、 深化发展时期:直面“ 成长的烦恼”
根据以上材料,梳理此时深圳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探寻其背后具体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成果:(提示:不包含毛)
党的十六大以后。
时间节点
①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
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⑤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主要内容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主题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
时代课题: 在更高起点上,如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 深圳样本”?
深圳实践与措施:
使命升级: 肩负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参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使命。
创新深化: 打造“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制度型开放: 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推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规则衔接,进行“ 制度创新”而非仅仅是政策优惠。
四、 新时代“ 双区”建设时期:迈向“ 先行示范”
根据以上材料,梳理深圳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探寻其背后具体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成果:(提示:不包含毛)
时间节点
主要内容
主题
历史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
①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③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理论 形成时间 主要代表 主要问题(主题) 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六大以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
创立
坚持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921 中共一大
马克思列宁主义
1945 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
1997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2002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 中共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
2017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什么时候提出的中国特色?
1982年,党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观看视频,小组合作思考:深圳为何能交出高质量的优异答卷?(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角度思考)
子议题二:解码奇迹——深圳发展的核心密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领导核心】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的】
内容
——实现路径(地位)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习
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意义
——行动指南(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根本保障(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意义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的最根本的竞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力量(地位)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措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目标)。
内容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强大精神力量
制度保障
科学理论
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统 一 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5、“四个自信”的关系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①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②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6)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出
发展
完善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二大开幕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