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
2
3
把握:小说情节,分析概括人物主要特点。
分析:“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本文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理解:“孤独”的意蕴,分析小说主旨。
了解:作家作品及“魔幻现实主义”。
4
加西亚 马尔克斯(1927—2014), (国籍)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后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由于他在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幻象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命与斗争。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也成为20世纪重要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末期,诞生于拉美的一种文学流派。
内容方面:描写现实、叙述故事时,插入许多离奇怪诞的情节和超自然的现象,将现实与幻象、常人与鬼魂交织于一体,使作品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
技巧方面:大量使用象征、比喻、借代、暗示、渲染等手法,使作品显得玄奥诡秘,变幻莫测,甚至隐晦艰涩。
结构方面:多采取“戏中戏”手法,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具有多层次特点;有时也突破时间顺序,采用意识流手法,使情节颠倒、跳跃,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
代表作家:马尔克斯。
知识链接:魔幻现实主义
从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叙述背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
老布恩迪亚为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携妻出走,在一片荒原上建造了马孔多村,晚年由于精神失常死去;小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了32次起义,但都被政府军镇压,躲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最后厌倦了战争,自杀未遂,回家制作小金鱼打发残生;孙子阿尔卡蒂奥被反对党党徒枪杀;曾孙女蕾梅黛丝披着被单被一阵风刮上天而消失。曾孙阿尔卡蒂奥第二从运送罢工工人尸体的火车上逃回,下车后遇到四年11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六世孙和姑妈乱伦,生下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家族的第七代——后来被一群蚂蚁吃掉。
最后,吉普赛老人的语言应验:马孔多被一场飓风卷得无影无踪。
《百年孤独》以马孔多的变迁为缩影,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闭塞、落后,战乱不断,人民生活痛苦。
故事梗概
本课前面的情节是: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
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普赛人偶尔来访,带来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物品,却被村里人看作魔法。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与吉普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而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 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临近的城镇。
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故事梗概
学习任务
活动一:梳理故事情节
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三:聚焦主题思想
1
2
3
问题探究
1.梳理选文的故事情节。
2.马孔多居民所患的失眠症有何特点?这一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3.哪些情节表现魔幻的特点?
【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任务1.梳理结构脉络。
开端(第1-2段):马孔多镇面貌一新。介绍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
发展(第3-7段):丽贝卡到来,家里人帮她改掉吃土恶习。
高潮(第8-12段):“失眠症”袭来。
结局(第13-14段):应对“失眠症”的措施及影响。
(1)特点:
失眠症,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最终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任务2.理解失眠症的象征意义
马孔多居民所患失眠症有何特点?这一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2)象征意义:
这个历尽沧桑马孔多小镇,是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通过对马孔多居民患失眠症的描写,暗指拉丁美洲人民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正在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小说的象征意义
①布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
②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
③阿拉伯人沿商道到来,暗示外来文明的冲击。
④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
⑤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
问题探究
《百年孤独》以马孔多的变迁为缩影,用象征手法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闭塞、落后,战乱不断,人民生活痛苦。受外来压迫、剥削及文化影响,正在逐渐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
奥雷里亚诺的预言,他仿佛能够看到未来的事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人们得了失眠症之后,“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
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支玫瑰簪在她发间。
情节1
情节2
情节3
任务3.哪些情节表现魔幻的特点?
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乳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神秘气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文化色彩。
问题探究:
1.布恩迪亚、乌尔苏拉是怎样的人?分析其形象。
2.丽贝卡是怎样的人?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活动二:人物形象
1
3
2
4
布恩迪亚
马孔多小镇的创建者
向往外来科学文明,
敢于实践
有进取心,受人尊敬,很有威信
智慧,有实干精神
他带领一群年轻人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偏远的地方并创建了马孔多小镇。
对吉普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赞赏有加,与他结为好友,继而表现出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追求,痴迷种种科学实验。
他具有惊人的智慧他用换来的木钟代替原来以歌声报时的鸟。经过他校准的时钟分秒不差。机械时间取代自然时间标志着马孔多进入了现代社会。他还决定在街上种植巴丹杏代替金合欢,并发现了使树木经久不衰的方法。
在他的带领下,人们才逐渐创建了乐园般的小镇,他自然成为精神领袖。有着国王一般的地位,掌管着土地分配。
她打破了马孔多的闭塞,使马孔多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她又率先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每天两次用树枝穿着糖制的小鸡小鱼出门销售”,忙于买卖,用积攒起来的钱不断壮大家业。
当她发现丽贝卡的失眠症后,她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防止传染;熬制了乌头汤来治疗失眠症。
——勇于开拓
02
乌尔苏拉
01
——睿智
乌尔苏拉是一位严慈并济的母亲。当她发现丽贝卡有吃土的恶习并且还拒绝吃药时,她用严厉的手段加以遏制,想尽办法使丽贝卡显出康复的迹象。
——严慈并济
她勇于承担家族责任,不抱怨,也不幻想,以勤劳务实的态度与落后闭塞的生存状态相抗衡,以坚强刚毅的姿态改变着落后民族久存的痼疾与恶习。她不仅是整个家族的守护者,也是马孔多理性秩序的维护者。
03
04
——勤劳务实
丽贝卡是一个不期而至的小女孩。她带着父母的骨殖来到布恩迪亚家里,孤僻、美丽的外表下包裹着充满欲望的内心。
她带来差点让整个村子覆灭的失眠症,她在内心充满渴望与孤独时疯狂地吃着土。她像乌尔苏拉一样倔强、坚强,能够把苦难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气。
丽贝卡
“土”是丽贝卡孤独性格的象征,对吃土有所执念的丽贝卡,并不喜欢混着蚯蚓的湿土味道,但却戒不掉。
丽贝卡喜欢吃土,却不喜欢与人交流,“吃土”正是她孤独的表现,她通过这种行为来抗拒孤独。当她内心感到孤独时,苦涩的土的味道是唯一能够排解她痛苦的良方。
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问题探究:
1.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标题“百年孤独”具有怎样的含义?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活动三:主题思想
观点一:马孔多是"孤独"的。
它偏僻,闭塞,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百年孤独》节选部分所写"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观点二: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
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
他们只因何塞 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观点三: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
布恩迪亚家族家庭成员缺少沟通交流。父亲忙于整治市镇,母亲一心扩展家业,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整天跟在印第安女人后面,顽固地不肯说本族的语言。
“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落后、保守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出路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
以“百年孤独”为题,暗寓主旨,引发思考:造成马孔多——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的原因(长期被压迫、剥削),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百年孤独”题目含义
主 旨
《百年孤独》以马孔多镇的变迁为缩影,用象征手法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闭塞、落后,战乱不断,人民生活痛苦。受外来压迫、剥削及文化影响,正在逐渐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要沟通交流,团结互助,铭记历史,共同面对困境,才能取得成功。
《百年孤独》(节选)
马扎多小镇
丽贝卡到来
失眠症来袭
小镇:由贫困闭塞变得繁华热闹
人物
布恩迪亚:精力旺盛,富有进取心
乌尔苏拉:勤劳能干,善良宽厚
奥雷里亚诺:孤独,有预言能力
丽贝卡吃土
纠正吃土恶习
丽贝卡首先出现失眠症
疾病席卷小镇,人们开始失眠健忘
贴标签抵御遗忘
摆脱孤独,铭记历史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应对失眠症
课堂小结
常见题型: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③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④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知识链接——理解作品主题
理解作品主题——深入挖掘象征、暗示意义
三、从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寻找主题
“知人论世”,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人生经历,熟悉人物形象所特有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一、抓中心句,分析主题
有些小说的主题直接体现在文中某个句子或某段话中,可以直接找出表现主题的句子(中心句)。如《老人与海》。
中心句一般是议论抒情语句(作者的或文中人物的),常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段之间的过渡性语句。
二、从题材中,挖掘主题
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分析题材(正面或反面),是探究主题的重要材料和依据。
理解作品主题——深入挖掘象征、暗示意义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正面或反面),揭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从而把握主题思想。
五、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从情节的发展入手,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并透过矛盾冲突把握作品主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
六、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好恶等情感色彩。这种情感色彩,可为理解作品主题提供重要依据。
七、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把整个作品看作表现主题的对象。宏观把握,不能断章取义。
理解作品主题——深入挖掘象征、暗示意义
课堂整理
1.学习笔记;
2.完成《百年孤独》导学案。
比较阅读
比较:本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在表现生活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都运用了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描述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以格里高尔变甲虫的故事反映了世态炎凉,用荒诞情节折射了现实的冷漠无情。《百年孤独》则是在现实描述中插入“魔幻”情节,有亦真亦幻的效果。马尔克斯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可见,他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马尔克斯、卡夫卡通过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赋予了“孤独”不同的含义,但目的都是唤起人民觉醒,推动社会前进。这样的作品是进步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是进步的作家。
课堂练习
2014年4月18日,《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
请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示例】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他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马尔克斯墓志铭:
躺着仍然想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为世人勾画丰富多彩的幻象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