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种菊花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陶渊明的“辞职宣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耕田。
早晨,他扛着锄头开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农,他家的田地,总是“草盛豆苗稀”;干活的闲暇,他还会“采菊东篱下”。
他喝酒。
男人喝酒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沦,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责任;另一种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来感受灵魂的自由。
陶渊明无疑是后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着庭外的阳光和草木,傲然自得。
他还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对朋友坦率地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他读书。
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所以读来读去看到的都是欲望;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读书,纵观大意,不求甚解,只为爱好而读,读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
他漫游。
走出家门,他拄着一个拐杖,随意地走走停停,一会听鸟儿叫,一会望云儿飞。
暮色照大地,他也不愿意回家,孤独地、孤傲地伫立在天地之间,抚摸着苍松,像是触碰到了自己的人生。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 ,号 ,谥号 ,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后世称誉 :“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课堂小检测:
曾祖父或为陶侃,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
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
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
家世背景
29岁至41岁: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29岁以前:居家读书。
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
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
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
主要经历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主要经历
我不愿意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去对上级卑躬屈膝, 去恭恭敬敬地事奉那些贪官们。
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不趋炎附势
写作背景
回去
助词,无义
语气助词
文体,赋的一种
“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回去吧”“回去啊”之类。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指孩童

维持生计。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
凭借
营生的本领
轻快的样子
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没有门路
恰逢
爱惜人才

指军阀混战
害怕
距离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指孩童

维持生计。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
凭借
营生的本领
轻快的样子
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没有门路
恰逢
爱惜人才

指军阀混战
害怕
距离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依恋的样子
回去的心情
本性
造作勉强
指做官
收拾行装
不久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本文在序中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表层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表层原因
根本原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①,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②,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去吧!
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既然自己让心灵被形体役使,
为什么如此惆怅而独自伤悲?
我悔悟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
但知道在未来的岁月中还可以补救。
确实我入迷途或许还不算远,
已觉悟到现在归田是正确的而过去做官是错误的。
船在水中轻快地漂荡前进,
微风飘飘吹动着我的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
只怨恨晨光微弱依稀。
五、第一节
第一段重点词语提问
芜:
胡:
以心为形役:
奚:
谏:
飏:
征夫:
熹微:
田地荒废。
为什么。
让心灵被形体役使。
何,为什么。
挽回。
船缓缓前进。。
光线微弱。
行人。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自由诵读第一段,小组交流: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自责
自悔
自醒
自恕庆幸
保洁守志的倔强
对官场的厌恶
轻松愉快
归心似箭
思考3:赏析“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文本研读
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写了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弃官回家路途中的情形。
表达了诗人因误入官场而自责、因能及时醒悟而自喜以及归途中欢快的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第二段重点词语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①。
乃:于是。
瞻:远望。
衡宇:简陋的房屋。衡,横木,横木为门,是贫者之居的布置。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
载欣载奔:高兴地奔跑。
载:语助词。
①稚子候(于)门。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所的代称。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
就:近于,接近。
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儿、儿童。
盈樽:满杯
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
引壶觞shāng以自酌,眄mià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引:举起、端起。
眄:看。
柯:草木的枝茎,这里指树。
怡颜:使脸上出现愉快神色。怡,愉快,使动用法,使愉快。
寄傲:寄托傲世的情怀。
审:深知。
容膝:动词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居处狭小。有淡泊明志之意。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
园:名词作状语,在园中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涉:游玩、游览。
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扶老:拐杖。
流:周游。
憩:休息。
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
时:名词作状语,时时,常常。
矫:举。
遐观:远望。遐,远。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yì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无心:无意。
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景:通,影,日光。
翳翳:阴暗的样子。
入:指太阳下山。
盘桓:徘徊,留恋不去。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抵家后有哪些活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文本研读
抵家
载欣载奔
狂喜
居室
自斟自酌
舒适
游园
园中游玩
流连忘返
3、本段中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有哪几个方面?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家人相迎
居家之乐
游园之乐
思考2:第二段中松菊和孤松有何深刻内涵?
文本研读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作者借孤松以咏怀,表现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解析
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
思考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本研读
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
文本研读
思考4:赏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作者运用拟人、借景抒情,把云和鸟人格化。
①“无心出岫”象征自己无意于仕途而出仕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
②“倦飞知还”象征自己厌倦了官场后的归隐之志 。
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想“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描写初进家门时的情景,内心是欣喜若狂;
归家后的生活乐趣(室内、园中、室外),内心是舒适安逸。

当堂检测(5分钟)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了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第三段重点词语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①绝游。世与我而①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②消忧。农人告余以③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④寻壑,亦崎岖而②经丘。木欣欣以⑤向荣,泉涓涓而③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文本研读
息:停止
以①:连词,表并列
而①:相当于“之”,主谓之间,取独
焉求:宾语前置句
悦: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愉悦。
亲戚:父母兄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快乐
以②:连词,表目的
以③:拿,把,此句为状后
将有事于西畴:状后
或:有时
以④:连词,表修饰
而②:连词,表修饰
以⑤:连词,表修饰
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而③:连词,表修饰
善: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得时:顺应天时。
行:将要。
休:终结。
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
请允许我跟世俗人停止交往断绝交游。
世俗跟我的志趣相违背,
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喜欢跟父母兄弟等亲属们说说知心话,
以弹琴读书为快乐来消解忧愁。
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
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巾车,
有时划着孤舟,
有时探寻那幽深的沟壑,
有时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
泉水缓缓开始流动,
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
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第三段重点词语提问
第四段重点词语提问
寓形:
曷:
委心:
何之:
怀:
耘耔:
聊:
乘化:
寄托身体。
为什么,相当于“何”。
随心所欲。
到哪里去。
爱惜。
除草培土。
顺随自然。
姑且。
文本研读
思考1:本段中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亲友往还
互诉衷肠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为伴
消除忧伤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春天来临
耕种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
恣意遨游
最后四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
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
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文本研读
思考2: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①孤往,或植杖而①耘耔。登东皋以②舒啸,临清流而②赋诗。聊乘化以③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文本研读
委心:随从(顺从)心所欲
胡为、何之:宾语前置句
怀:留恋、爱惜。
以①:连词,表承接
而①:连词,表顺承
以②:连词,表承接
而②:连词,表顺承
聊:姑且
以③:连词,表修饰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复:还,又。
奚疑:宾语前置
寄情诗赋
文本研读
思考1: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
生活追求
精神追求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悠游山水
躬耕田园
独抒性灵
解析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陶晚年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这股济世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追求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通过归隐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体现的正是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证据
文章
结构
一、辞官心情(思想斗争)
二、归隐生活(家中生活)
三、驾车出游(社会生活)
四、抒发感慨(人生感悟)
归途
抵家
居室
涉园
为官
出游
乐天安命,旷达乐观
后悔自责
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舒适安逸
流连忘返
喜悦悠然
整体概括
叙事
本文主旨是什么?
主旨: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特点: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间,音节和谐。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
本文特点是什么?
第二段:归家之乐
(亲情、饮酒、赏菊、游园)
第一段:
辞官——归途(自责自悟)
第三段:
田园之乐
(人情、农闲)
第四段:
反思感悟(乐天知命)
总结
拓展探究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对官场的厌倦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拓展延伸
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陶渊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李泽厚《美的历程》
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
屈原
李白
王国维
拓展延伸
巷子里的猫很自由,却没有归宿。
围墙里的狗有归宿,却终身都要低头。
人生这道选择题,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隐士情怀:
隐居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厌恶官场,蔑视权贵
娱情诗酒、躬耕田园
固守穷节,知天乐命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穿过东篱的栏栅,他认清斗米中的污浊;
背负荷月的草锄,他看透人世间的浮华;
黑暗现实的无奈苦闷,凸显了他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高尚节操;
理想抱负的难以实施,坚定了他淡泊明志,纵情山水的无悔追求;
山水自然的明净安逸,给予了他忘怀得失,乐天安命的人生真悟。
拓展延伸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尔》
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