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知人论世
初入文本

走近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补充:
走近墨子
墨子出身低微,“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接近于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他“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huò)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qiāo)”,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因此有“平民圣人”之称。
作者介绍
兵器
机械
营造
技术大佬
若跟阁下讲不通道理,在下也略懂一些拳脚。
理工强匠
①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②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科圣”
了解《墨子》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了解墨子思想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1.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2.非攻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3.尚贤
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尚同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9.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8.节葬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10.非乐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7.节用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家思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解说标题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当作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以…为:把…作为
自:从
起:发生
焉:于是
譬:好比
攻:治疗
然:一样
弗:不
何独:何尝
疏通文意·第一段
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中心句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段落小结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祸乱兴起的根源,否则便无法达成目的。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察:明察
当:同“尝”,尝试
孝:孝敬
亏:使…受亏损
利:使…得利
疏通文意·第二段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译文: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慈:形作动,慈爱
虽:即使
盗贼:偷盗和劫夺财物的人
然:这样
疏通文意·第二段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译文: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何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
室:家
利:使…得利
贼:劫夺财物的人
贼:名作动,伤害
乱:侵扰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完备、齐全。“全都在此”之意。
疏通文意·第二段
思考: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下之乱:诸侯与诸侯相攻,大夫与大夫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乱象产生的原因:“自爱”而不爱人。
举例论证
段落小结
本段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若:假若
若:好像
犹:还
视:看待
恶:疑问词,怎么
施:施行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
有:同“又”
疏通文意·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译文: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犹:还
有:同“又”
若使:假使
治:安定
疏通文意·第三段
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乎?”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本段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践行兼爱之道)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段落小结
本段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相亲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恶:怎么
恶:憎恨
劝:鼓励
交相:互相
子墨子: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疏通文意·第四段
思考:
本段的结论是什么?
中心句: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段落小结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祸乱兴起的根源,否则便无法达成目的。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梳理脉络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假设论证
铺排
深入研读
仔细品味

思考1: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思考2: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思考4: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思考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思考5: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思考1: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
①层层深入,条理井然,逻辑严密,具有强说服力。
③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手法。
思考2: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明确:这是使用了反复方法。墨子是为了把意思说清楚,体现了“意显而语质”的语言风格。墨子的受众主要是社会中下层人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需反复论说直至其明白。
思考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
一是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并,诸侯国之间战乱频仍。各国都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渴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对“强大”的渴慕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墨子的“兼爱”思想无立足之地。
二是阶级局限。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思想在等级社会中难以施行,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思考4: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相同
理论基础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爱:双亲>民众>万物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爱的关系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思考5: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