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你会怎么表达自己很喜欢一个人?
我喜欢的样子,你都有。(直接表达版)
你知道我的缺点是什么吗?
我喜欢你,胜于昨日,略匮明朝。(有文化版)
枯木逢春,你来,我也逢春。(中国式浪漫版)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湖。(诗词版)
陪我到可可西里看一看海(隐晦版)
你如蒲公英盛开
我缺点你(土味情话版)
原句:我偷偷的碰了你一下,却不料你如蒲公英般散开,此后到处都是你的模样。
我见众生皆草木,唯有见你是青山。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静女
《诗经·邶风》
古人浪漫的爱意表达
《诗经》里的爱情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死生契阔(契,聚合;阔,离散),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邦风·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出嫁),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按体裁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
古诗(唐以前的诗歌,四言诗、杂言诗)
乐府诗(如诗题中出现“歌”“行”“吟”“引”“曲”等字样)
近体诗
七言绝句
绝句(只有四句话)
五言绝句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也叫慢词,91个字以上

楚辞
(四联八句)
分为散曲(小令、套数) 和杂剧
侧重形式
诗歌体裁分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技法上分为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为”诗经六义“。
走近《诗经》
“风”国风,是各地民歌“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六义”——风、雅、颂
知识链接
“诗经六义”——赋比兴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中所应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源头来自于《诗经》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即(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如《国风·邶(bèi)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可憎的大老鼠,就用了“比”的手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起兴,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知识链接
解题
静女:
《诗经·邶(bèi)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
贞静娴雅之女。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硕女:贤德之女。娴女:文静,稳重的女孩。)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娴静的女子。静:娴静。
【邶】(bèi) 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其姝】(shū) 姝,美丽。其,程度副词,很。
【俟】(sì) 等待,等候。
【城隅】(yú) 城角。一说是城边的角楼。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见】(xiàn) 通"现",出现。
【踟蹰】(chí chú)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luán) 面目姣好。
【贻】(yí) 赠送。
【炜】色红而光亮。
【说、怿】通“悦”,喜悦;怿,喜悦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归】同“馈”,赠送。
【匪】同“非”表判断。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把握诗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美丽,漂亮
等待
城角
通“薆”隐藏
徘徊不进
美好
赠送
色红而光亮
通“悦”喜悦
远郊
实在
赠送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定在城角等我。
她却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挠头徘徊。
娴静姑娘真美好,送给我一支红色彤管。
这彤管色红而有光亮,我喜爱你的美丽。
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不是这荑草美,而是因为这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通“现”出现
通“汝”,你
通“馈”赠送
通“非”不是
通“汝”,你
整体感知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静女》一诗,写的是一对青年恋人,相约在城隅相会的有趣情景,它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即诗歌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叙述)展示了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诗画场景,极具特色。
2、再读课文,说说三节诗写了哪些内容?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男女主赴约来到相会之地, 女主人公故意躲起来,传神地写出了女子的调皮活泼;小伙子久候不至时的抓耳挠腮,不断徘徊的情形,体现他此时焦急、心神不宁,写出了男子的憨厚、淳朴。
在这一章中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恋人约会
第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第二章主要描写什么?
“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女子怎样的感情?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谐音、语义双关。
“说怿女美”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表现了“我”对“静女”的喜爱。
恋人赠物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三章主要描写什么?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物微而情深,凸现真挚、单纯的爱恋之情。
象征:“彤管”和“荑”的象征作用?
彤管:
红色是心的颜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荑草:
白色是云的颜色,是雪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淳朴和高洁。
忆物赞人
彤管——荑草
形管:初生时红色管状的草。
荑:初生的白色茅草。
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
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爱情
象 征
运用“彤管”“荑”托物抒情。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表面是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女子的赞美喜爱之情。
爱女及物
青年
静女
赴约会
不见
急切
赠彤管
回忆
喜爱
爱之诚、爱之深
赠荑草
美赞
再忆
爱情美好
俟我城隅搔首踟蹰--急切之情
贻我彤管--说怿女美--热恋之情
归我荑草--美人之贻-一质朴之情
本诗的情感
①娴静温婉美丽:“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②活泼机灵,富有智慧。“爱而不见”。
③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不直接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赠送“彤管”、“荑”来委婉地表达。
④大胆开放: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反抗性。
女主人公
分析人物:男女主人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有诚心。如约而至。
②有耐心、憨厚。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憨态可掬。
③痴情。面对姑娘的礼物,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说怿女美)。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男主人公
1.女子送给小伙子两件礼物:彤管和嫩荑,你说小伙子更喜欢哪一个?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这时,男主人公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初生的荑草已不是普通的物品,而是对爱情的象征。
文本探究
情人相别图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小伙子最后表白了吗?
情感很炽烈,表达很含蓄
情感梳理
俟我城隅——约会——搔首踟蹰——急切之情
情人约见图:
情人相见图:
情人相别图:
贻我彤管——热恋——说怿女美——狂热之情
归我牧荑——痴想——美人之贻——渴慕之情
问题探讨
为什么不写我主动给“静女”送信物,却写静女主动给我送信物?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静女”冲破了精神的束缚和世俗的偏见,主动站立于追求自由幸福的人生平台上,将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信物”送给心上人,这表明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虔诚。如果写男子,她则由主动变被动,这就不能突出表现她对自由幸福的强烈追求。
写“静女”不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男女平等的追求。
一则“思无邪”(静女是美丽可爱的,更是天真无邪的。而男子同样也是憨厚真诚的、天真无邪的。纯净不带一点杂质)
《静女》告诉我们好的爱情有三个要素
二则“非物质”(静女所赠并非名贵的金银美玉,而是彤管、荑草)
三则“唯有你”(爱屋及乌)
问题探讨
“师”说
爱情是一种美好。
唯其美好,故值得等待!
爱情不仅仅是欢喜,
还需要理智;
爱情不仅仅是激动,
还需要忠贞;
要用慧眼辨识,以责任担当,
如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才成了最美丽的歌吟!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描写的是一个极富生命力、极富朝气的幸福爱情故事。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真挚、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主旨探究
①“赋”的表现手法。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相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对静女的喜欢,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
《静女》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对比:“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2)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3)双关:“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4)顶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5)赋:全篇运用,围绕对女子的爱恋,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6)重章叠句。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定义:每一章的字数句数相同,只是在相同的位置上换用不同的词语的表现手法。把内容相近或相同的几句反复地咏唱。
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句的作用:
《静女》里的爱情是一种理想的爱情,他们是真诚的,懂爱,会表达爱的。追求爱情要大胆主动,主动方不一定是男方,女方也可以主动表达爱意;爱情是要有回应的,我出去玩的时候会给你带礼物,你收到了礼物以后也会夸一夸我。情到深处,爱到极致,莫过于此。
《静女》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极具历史性与现实性,表达了几千年来人们对爱情的期望。
探讨本诗所体现的爱情观
《静女》理解性默写
1.《邶风·静女》中点明女子与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_______________”,男子只能“_______________”。
3.《邶风· 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男子对恋人赠物“爱屋及乌”式的反应。
4.《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微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管箫的喜爱。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搔首踟蹰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 衿:襟,衣领。② 嗣音:传音讯。
③ 佩: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 挑兮达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相同点:
1、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扭捏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本色
2、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抒发。
比较《静女》和《子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不同点:
1、角度不同:《静女》以男子的口吻去写,《子衿》以女子的口吻去写。
2、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第一次约会,《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3、基调不同:《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4、写法不同:《静女》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子衿》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