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马坝高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份阶段
三现代文阅读(二)
六名句默写(8分)
质量检测语文答题卡
8(4分)
18(10分)1)
(2)
考号:
姓名:
班级:
(3)
注意事项
(4)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座
号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y
2.
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9(6分)
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贴条形码区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八填空题(2分)
5.
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19(4分)
正确填涂■缺考标记口
一.选择题(33分)
1[A][B][c][DI0[A][B][c][DJ16[AJ[B][c][D]
四文言文翻译
2[][B][c][DJI1[A][B][C][D]
3 [A][B][c][D]12 [A][B][c][D]
15.1(5分)
6[A][B][C][JI3[A][B][C][J
7[A][B][c][DJ14[A][B][c][DJ
九填空题(4分)
■■■■■■■■■■■■■■■■■
20(3分)
二现代文阅读
15.2(5分)
4(4分)
五诗歌鉴赏
十填空题(3分)
17(6分)
21(4分)序号(
5(6分)
序号(

口口·
ID:3831615
第1页共2页

请使用2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等选项及考号
十二作文(60分)
22.
回领

口■口
ID:3831615
第2页共2页
■马坝高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份阶段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的难度系数:0.8左右;
2、请考生注意书写工整、规范,年级将评选出卷面优秀的答题卡进行表扬、展览;
3、考查范围: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第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因为生活所需而不断发展记忆,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
B.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C.指头上打结是视觉记忆中最为直接、重要的方式,能够帮助人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记忆。
D.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能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并根据这个确定生活的需要。
B.乡土社会历世不移,同一方式反复重演,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
C.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
D.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B.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C.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
D.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4.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简要分析。(4分)
5.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善人
老舍
①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②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多么忙了,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不用提别的,就光拿上下汽车说,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③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④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来得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⑤“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她看了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⑥“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⑦“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⑧“方先生要见女士。”
⑨“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⑩“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
“叫博爱放好了洗澡水;回来你开这屋子的窗户。什么都得我现告诉,真劳人得慌!”
自由轻快地走出去,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
穆女士穿着睡衣到浴室去。热水使她痛快了些,她想: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可是救世不容易!二年前,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有什么结果?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连这么着,刚教了几个月的书,还把太太死了呢。不过,方先生到底是可怜的。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我的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呢,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
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书冯女士已经等了一点多钟了。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
“上次汪先生作寿,张家送的是一端寿幛,并不——”
“现在不同了,张先生的地位比原先高了;算了吧,以后再找补吧。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
“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穆女士点了根烟吸着,还想着张家的贺礼似乎太薄了些。
穆女士不想上盲哑学校去,可是又怕展览会照相,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顶好是正赶上照相才好。
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白不了你!”“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一直这么办好不好?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整重?”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反正他丧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微神集》,1947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自由不顾穆女士的嘱咐,贸然进来回话,惊扰了穆女士的睡眠,穆女士想教训她的不识好歹,后因心疼桌灯而消了气。
B.穆女士洗澡的时候想到自己读过书,救世是她的天职,继而想到自己两年前提倡沐浴而失败,不禁感慨人类的愚蠢。
C.穆女士派自由送鸡蛋给方先生,继而想到方先生丧妻之后没人给他做饭,决定以后供给他两顿饭,细微、体贴又周到。
D.穆女士很重视子女的教育,由衷同情二少爷的老师方先生的不幸遭遇,主动资助钱、送鸡蛋,以宽慰方先生。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工作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集中。
B.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对话中场景得以切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直接客观地叙述穆女士这个“善人”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娓娓道来。
D.次要人物冯女士善于察言观色、自私势力,也从侧面烘托了穆女士的自私自利、沽名钓誉的形象特点,有利于揭露主题。
8.文章标题为“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穆女士的形象特点。(4分)
9.老舍素有“语言大师”之称,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劝学》和《师说》完成下面题目(本题共6小题,23分)
劝学(节选)(《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各项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D.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洪亮、强
1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一也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下列与其他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以“学习”为话题,荀子重在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则针对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强烈呼吁师道回归。
B.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劝学》中的“骐骥与驽马”,《师说》中的“圣人与众人”。
C. 韩愈《师说》一文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D. 《师说》中韩愈称赞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六艺经传”指的是六经的经文、传文。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的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3)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师说》中对师生关系也有类似表述:“ , 。”
(4)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5)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世多以“杜康”借指美酒,“杜康”一词也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在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赛场上,13支以城市命名的球队展开激烈角逐,赛场内外口号横飞、趣味互动不断,为球迷献上了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足球盛宴,也将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与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精准戳中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南京与无锡的比赛海报上演“全糖冲鸭”(南京盐水鸭与无锡水蜜桃的“甜蜜对决”)的互怼,无锡球迷调侃“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徐州(刘邦故里)与宿迁(项羽故里)的“楚汉之争”补时追平,淮安网友神补刀:“没有韩信帮忙,刘邦能赢?”南通与南京的相互比试被冠以“南哥之战”,泰州则与南通约战“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网友戏言“苏超是唯一不可能有默契球的联赛”。
各城市也趁着这场吸人眼球的赛事,积极推广城市的文化旅游名片。盐城将黄海湿地观鸟与赛事观赛打包“推销”,2万份“观鸟+观赛”套餐瞬间售罄,将自然生态与赛事热潮融为一体;在无锡队赛后直播带观众云游宜兴紫砂艺术博物馆的同时,扬州队则把中场休息变成扬州漆艺的“非遗展”,将传统文化与绿茵赛场巧妙结合。
①这场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赛事,②点燃的不仅是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③更以地域文化为纽带,④将13座城市紧密联结,⑤让“苏超”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文中第二段运用了大量网络词汇,比如“互怼”“神补刀”等,请简要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这句调侃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赏析。
(3分)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人说,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
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体验、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马坝高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份阶段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的难度系数:0.8左右;
2、请考生注意书写工整、规范,年级将评选出卷面优秀的答题卡进行表扬、展览:
3、考查范围: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第五单元
4、命题人:余新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
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
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
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
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
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
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
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
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
“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
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
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
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
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
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
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
第1页共10页
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
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
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
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
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
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
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
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
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
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
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
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
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
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
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
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
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
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
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
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
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
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
第2页共10页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3分) 2.D(3分) 3.C(3分)
4.(4分)①引用论证。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②类比论证。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③举例论证。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列举两种即可)
5.(6分)①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②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B (3分)
7.B (3分)
8.(5分)穆女士的“善”是伪善:具体表现在:①自私自利、忙碌空虚。自己沉酣睡眠、耽于享受、喜欢表现,却说自己为社会劳累,心疼自己,需要多休息;参加很多会议,为了救世而忙碌。②唯利是图,精于算计。明明是方先生来讨钱,却对冯女士说是自己专门送了钱;用提供饭菜来减少方先生的佣金,却觉得自己是考虑到方先生丧妻无人做饭;解雇方先生,请冯女士兼职家庭教师,以减少佣金。种种行为都表明她在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善良体贴、关心他人、思虑周全的热心好主顾。③好高骛远、沽名钓誉。自恃出国读过书,要救世,提出了不切实际的主张;吝啬给穷人钱,却推脱是为穷人考虑,怕给穷人惹祸。不想出席盲哑学校展览会,又想拍照出风头。表面关爱他人,实则八面玲珑、故作姿态。
9.(6分)①反语。如“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方先生丧妻却怨“无缘无故死哪门子人”,对方先生、丫环们等穷苦人尤其冷酷无情。②对比。对待方先生这样的寒苦人给二十块的月俸都嫌多,对张家这样的有社会地位的人给二十八块礼却怕礼物太薄,讽刺她的精于算计。③反复(重复)。反复强调“她是为救世而来的”“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实则道貌岸然、不切实际,极尽讽刺。④漫画式夸张。“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着意刻画她的两条胖腿,形象生动。⑤自相矛盾。给丫环取名“自由”“明白”“博爱”,却对她们诸多要求,随意役使。⑥善用细节描写。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10.D A.闻:知道,懂得;B.中:合乎;C.无:无论。
11.D 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不”同“否”。
12.A B项,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认真做某事。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某个领域有专门研究的人。D项,古义:在文中指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13.B B宾语前置句。 A项“……者,……也,表判断”,C项“非……也,表判断”。D项“……也,表判断”,
14.B 《师说》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劝学》里才使用了比喻论证。
15.(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尘土,向下能喝到地下水,是因为心思专一罢了。(两个定于后置各1分,爪牙1分,上下1分,用心翻译成因为心思1分)。
(2)不了解句读,不解除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地方却遗弃,我没看出来他有什么明智的。(两个宾语前置各1分,小学1分,不通否1分,句意1分)
16(3分)B
17.(6分)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箫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18.(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9.①“互怼”体现了言语交锋的激烈,“神补刀”突出了补充话语的关键性和冲击力,形象地描绘出相关场景,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
②“互怼”“神补刀”等词汇活泼、俏皮,打破常规表达,使表达更幽默。
③使用流行的网络热词,拉近与当下读者的距离,使表达更具时代感。
【评分标准】答到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如答“‘神补刀’一词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淮安网友对徐州的精准打击”或者“运用夸张的手法,一个‘神’字,突出了‘补刀’的效果出乎意料,直击要害”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①运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无锡特产水蜜桃与南京特产盐水鸭分别指代两个城市(1分)
使口号具有强烈的地域标识性,鲜活生动(1分)。
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将“输了水蜜桃加盐”和“赢了盐水鸭加糖”进行对比(1分),用轻松的方式消解了输赢的功利性,表达出对待输与赢的不同情绪(1分)。
【评分标准】答到其中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语句分析效果即可。手法1分,手法的构成1分,效果1分。
21.语句①修改为:这场被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赛事。
语句②修改为:不仅点燃了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
【解析】语句①“这场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赛事”成分残缺,要加上“被”;语句②语序不当,导致与下文语意不匹配不连贯。“点燃的不仅是”须改为“不仅点燃了”。
【评分标准】每指对一处序号给1分,修改正确给1分,两处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