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
2.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学习知识、快乐成长。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3.纪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4、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5.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6.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惩罚。刑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7.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民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名誉,保护我们的房屋、用具、储蓄;民法指导人们签订和履行合同,调整生产、贸易、消费等社会关系。
8.行政法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督促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管理公共事务,为公众提供服务。
9.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2)在法律的大家庭里,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10.法律的作用
(1)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2)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保障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法律督促我们积极承担起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3)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合法的行为受到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制裁。当争议和冲突发生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
(4)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经济困难,可以通过法律援助,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
(5)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个人和家庭快乐、幸福,社会与国家公正、和谐。
2 宪法是根本法
宪法的重要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宪法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或原因
(1)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植根人心,这正是忠于宪法、维护宪法的具体体现。
4.从2001年开始,12月4日就成为我国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了。
5.我国1954年颁布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6.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的意义
通过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宪法,了解宪法。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要做到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实施。
8.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1)在法律体系中,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不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3)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9.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10\树立宪法权威的原因
一所学校有学校的章程,一个班级有班级的班规。同样道理,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最高的法律权威,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权威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权威就是宪法。
11.树立宪法权威的措施
(1)树立宪法权威,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宪法知识。
(2)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追究。
第二单元 我们是公民
3 公民意味着什么
1.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
2.公民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即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3.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4.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5.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一定条件,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6.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7.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第7—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公民自愿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发给有效期5年的居民身份证;16—25周岁的,身份证有效期是10年;26—45周岁的,身份证有效期是20年;46周岁以上的,身份证长期有效。
9.身份证用处: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火车站自助取票机上打印报销凭证;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在邮局邮寄物品。
10.日常生活中,人民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法有权查验居民身份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
11.居民身份证上有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等信息,应注意保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害自己或家庭的利益。
12.保护好居民身份证
(1)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以及其他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不要随意乱扔。不要随意透露或在网上发布单据的二维码、条形码等。
(2)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在含有身份信息的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某某用于某某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
(3)身份证丢失,要及时到公安机关挂失。
(4)身份证最好不要借给他人使用。如果请他人代自己办事,也要托付给信任的人。
13.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使命。
14.中国公民不仅应当在中国境内遵守法律,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学习、工作、旅游时,也应当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15.护照是我们在海外证明中国国籍和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
16.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侨民散布于全球各地。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24小时热线电话已开通。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与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我们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2、国家应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让人们可以安心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让每个公民在困难时获得帮助。
3.1954年颁布的宪法的第三章第八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4.公民如何行使基本权利
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滥用权利。
5.公民应当履行基本义务的原因宪法除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既有对国家、社会的义务,也有对家庭的义务。
6.12366是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热线。
7.我们要增强权利观念、义务观念的原因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8.公民如何履行义务
公民履行义务既包括做法律规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如纳税,服兵役,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也包括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如不偷别人的财物,不伤害别人。如果我们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9.国家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要求我国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10.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
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 目前,我国已经参加了20余项国际人权条约。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家机构
5 国家机构有哪些
1.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统称。宪法是确定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 学校、医院、邮局等单位不享有宪法规定的职权,不属于国家机构。
2.国家机构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前者在全国范围内行使职权,后者代表国家在所在区域内行使职权。
3.不同的国家机关名称不同,职权也不同。宪法是规定国家机关职权的根本法律依据。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5.人民政府的职权
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代表国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提供公共服务。
6.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是国家的监察机关。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7.任何社会都会有争议存在。司法是解决社会争议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8.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每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总数不得超过三千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在第一季度召开会议。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11.地方人民政府正职和副职、地方监察委员会主任、地方人民法院院长和地方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均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12.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要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
13.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根据宪法,“一府一委两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14.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6 人大代表为人民
1.作为国家的主人,为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2.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1)直接选举是指人大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我国县级[包括县、自治县(旗)、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人大代表、乡级(包括乡、民族乡和镇)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
(2)间接选举是指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具体做法是,这三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开会选举产生。
3.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选票代表着一种民主权利。
4.选举资格
(1)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每年的三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聚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代表全国各族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共商国是。
6.人大代表的产生与职责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人大代表应当依法行使代表职权,积极履行代表义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职责:多方调研,了解民情、社情;设立接待日,接待来访群众;撰写议案和建议,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
7.人大代表如何履行职责
人大代表要按时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认真行使大会期间的各项职权。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
8关心国家大事,不仅仅是人大代表的职责,其他公民也可以积极建言,参政议政。 这既是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9.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性
国家的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责任:它不仅有利于政府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更好地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管理好国家事务;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政议政并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生活中有很多和我们关系密切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来。
7 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我国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如何行使权力,宪法和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其中,我们熟悉的公安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等行政机关,都在行使行政权力。
行政机关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也就是说,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没有授予的权力,行政机关就不能行使。
3.国家机关的权力如何受到制约
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
4.不同的行政机关有各自的职权范围,我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去相应的部门办理或寻求帮助。例如,办理户口应该去当地的公安部门;为子女办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家长应当去户籍所在地的医疗保障部门。
5.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行政机关下设的各部门职能分工不同,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服务于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
6.为了更好地便民利民,许多地方政府建立了“12345”公共服务系统。
7.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以保证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
8.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要求,保持同公民与社会的联系,倾听意见,接受监督,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职责。
9.我国对权力监督来自哪些方面
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依法运行。
10.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11.公民参与监督的方式
生活中,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例如,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12.接受监督是法治国家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机关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监督;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监督国家机关,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
13.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形式和种类
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等合法的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包括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需要公民广泛知道或参与的信息,各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信息,以便更好地接受监督。监督行政机关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14.公民怎样依法行使监督权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我们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在提出批评、检举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诬告陷害。
15.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便是违法行为。对于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依法纠正,防止因国家机关违法行使职权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
16.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17.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既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又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第四单元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8 我们受特殊保护
1.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世界各国的法律对成年年龄的规定是不同的,未满成年年龄的就属于未成年人。
2.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
3.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
年龄(周岁) 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
6—7岁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年龄
8 岁 无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界
12 岁 准许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因违法行为而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
14 岁 因违法行为而可能承担行政责任的最低年龄
16 岁 符合条件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18 岁 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最低年龄条件
4.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义务教育关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制定的法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这部法律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该法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2)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各司其职,才能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作为未成年人,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知法、守法,铭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而制定的法律。该法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司法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
8.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我国,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都给予了许多特别关怀。国际社会也一直致力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9.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未成年人,应听从父母的教导,孝敬父母。子女在成年后,还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10.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的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
11.父母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法治社会,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都属于家庭暴力。
13.截至2017年,《儿童权利公约》共有196个缔约国,是联合国所有人权条约中缔约国最多的一个。
14.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2)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也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9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作为公民,未成年人的一般权利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知晓法律,学好法律,用好法律,才能依法维护权利。
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权利。
3.宪法及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公民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4.未成年人除了享有公民的一般权利之外,还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特别权利,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等。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方面。
5.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权,而不能采用违法方式维权。“运用法律维权益,以暴制暴不可取。”同时,权利的行使和保护也有边界。权利人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和保护权利,而不能超越法律范围滥用权利,超越法律的诉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6.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一方面,在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需要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违法犯罪。
7.校园欺凌的表现:校园生活中,有时会出现孤立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恃强凌弱、强行向同学索要财物等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网上传播谣言等网络欺凌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些欺凌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他人的权利,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和谐有序的校园生活。
8.校园严重欺凌行为对应的刑法罪名
行为 对应罪名 行为 对应罪名
随意殴打、恐吓、威胁 寻衅滋事罪 结伙打架 聚众斗殴罪
辱骂、中伤 侮辱罪 殴打要钱 抢劫罪
敲诈钱财 敲诈勒索罪 捏造贬损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上传播,情节严重 诽谤罪
9我们如何对待校园欺凌
我们应该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对于校园欺凌行为,我们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请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
我们在和他人接触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身体隐私部位不能被人随意触碰。一旦有人侵犯我们的身体,应当设法尽快远离并告知父母和老师。我们应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预防性侵害。
11.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将情况告诉家人或老师,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向有关部门寻求保护,运用法律维护我们的权利。
12.未成年人在维护自身权利时,要学会保护自己。 当遭遇侵害时,应当冷静应对,尽量避免危险,设法逃离现场,及时报警求助,以保证自身安全。
13.依法维权要靠证据,一切能够证明案情事实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例如合同、书信、指纹、录音、电子邮件、证人证言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