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鸦片战争1.了解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形势图和教材内容,了解鸦片战争的进程,构建起清晰的时空框架,提升时空观念的历史素养;通过阅读分析课程中的材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了解林则徐等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举,感受他们敢于反抗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精神,增强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素养。《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数据、禁毒牺牲人员情况,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当下我国为什么这么大力度的禁毒。【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初步理解和疑问。【设计意图】通过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数据、禁毒牺牲人员情况,创设思考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导入本课的主题——鸦片战争。新知探究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教师活动】展示有关鸦片的文字材料,讲解鸦片的危害,提出问题:鸦片作为非正常商品,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后,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通过课件中的清代纺织图和英国纺织厂的图片对比,总结中英当时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手工生产;英国—机器生产。再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展示中国与英国发展情况的图示,得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与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矛盾。提出问题:原本正常的贸易为何无法进行下去呢?展示中英贸易情况的图示,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的结果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为了改变在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向中国走私鸦片。【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图示,让学生一步一步得出鸦片走私的背景及其目的,为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作铺垫。【教师活动】展示摘选自黄爵滋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中的一则文字材料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提问:结合材料,谈谈鸦片走私的危害。【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前面所学鸦片过量吸食的后果,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总结出鸦片走私的危害。【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字史料和图表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鸦片走私与泛滥的危害,为深刻理解林则徐禁烟运动奠定基础。(二)林则徐禁烟【教师活动】依次展示林则徐、道光帝的图像资料和1838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上书及1838年底道光帝的谕旨等文字史料,解释林则徐在中国鸦片泛滥的情况下,上书道光帝请禁鸦片的壮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林则徐禁烟的概况和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概况和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林则徐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一)原因【教师活动】展示节选自《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和《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的文字史料,提问: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引导学生讨论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前面所学的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运动的内容,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进一步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二)经过【教师活动】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和战争进程的图示,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地点,讲解1840年6月—1841年5月鸦片战争第一阶段:英军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珠江流域)→攻陷定海(长江流域)→到达天津大沽口(北方)→占香港岛、攻虎门(侵占领土)→清廷对英国宣战。1841年秋—1842年8月鸦片战争第二阶段:1841年秋,英军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攻占吴淞、镇江→1842年8月初,到达南京下关海面→清政府屈服,战争失败。讲解在鸦片战争中英国的侵略区域主要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在地图上标注战争相关的地点。【设计意图】结合地图与战争进程的学习,了解战争的时空情况和结果。【教师活动】展示关天培、陈化成的图片资料和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文字资料等,讲解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补充在战争中爱国官兵和民众的反抗与斗争的相关知识。【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了解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让学生感悟他们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精神。(三)失败的原因【教师活动】展示李志茗的话、马勇的《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文字史料,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结束。【学生活动】分析马克思的话、马勇的《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文字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南京条约》【教师活动】展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的图片,讲解《南京条约》签订的概况。通过表格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填写表格。在填写过程中需突出以下三点:开放的区域是东南沿海地区、香港岛不是整个香港地区(体现外国一步步蚕食中国领土的特点)、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是协定关税(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呼应)。【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内容,讨论分析条约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二)其他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教师活动】展示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的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填写签订的时间、国家和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内容,讨论分析条约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表格,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得出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认识到英国侵略给中国的危害,意识到英国侵略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主权意识。(三)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师活动】综合本节课所学鸦片战争的内容及展示节选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的文字材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条约内容进行思考。【学生活动】回顾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关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补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相关概念。提问: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生活动】回顾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以小组为单位,从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理解。其他同学可补充或修正观点,最终形成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清晰认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利于建构起知识框架,加深对鸦片战争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深化对战争性质的认识。课堂小结19世纪前期,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因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贸易逆差,便大量走私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彰显了中国抵制鸦片的决心,也成为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清军节节败退,英军先后攻占多地并直逼南京。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随后英、美、法等国又通过附加条约获取更多特权。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社会矛盾新增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开启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探索复兴的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