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随堂练习(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随堂练习(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2:9
2.关于化学反应方程式2H2 + O2 2H2O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水
C.每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D.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3.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前景广阔。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可以合成甲醇。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H3O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物质质量比为22∶3
4.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源,反应过程中相关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是
A. B. C. D.
5.我国科学家为实现碳中和,在转化再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分子个数变少
B.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是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每参加反应时,会生成18g的水
6.氨气作为燃料,被称为“零碳”清洁能源,2024年12月,我国实现了船用氨燃料的首次加注。氨燃料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
A.上述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数目都不发生改变
B.物质甲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C.保持物质丙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
D.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质量比为2:1
7.粘贴考生信息条形码背面的胶黏剂是丙烯酸。一种制备丙烯酸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烯酸的化学式为C3H4O2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C.乙与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3
D.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8.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有2种氧化物 B.氨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C.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8:18
9.硅芯片是很多电子产品的核心。下图是某种制取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C.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D.反应前后乙与丁变化的质量比是
10.科学工作者研发了一种SUNCAT系统,借助该系统利用如图所示的原理可持续合成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C.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3种
D.该系统工作过程中理论上步骤①生成的水和步骤③消耗的水的质量比为2:3
二、非选择题
11.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我们学习了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该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反应中A装置能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
A.黑色固体变红 B.红色固体变黑 C.氧化铜变红 D.氧化铜变黑
(3)实验装置中的止水夹的作用是___________。
A.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B.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试管
C.防止反应物粉末堵塞导管 D.防止灼热的铜被再次氧化
(4)木炭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___________。
A.活性炭 B.焦炭 C.炭黑 D.金刚石
(5)若实验过程中放入的木炭过量,则可能导致产物中生成CO,反应中C、CO、CO2的质量比不可能为___________。
A.6:7:11 B.9:7:22 C.12:7:33 D.18:7:44
12.小卿家附近有一个料石厂,料石厂中石灰石粉碎成的小颗粒可用于铺路等。小卿欲探究该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易溶于水,操作中某些损失不计,已知。)
(1)反应进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2)小卿测得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3)试计算:15g此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实验过程中小卿发现了以下问题:
①过滤时得到的滤液浑浊,原因可能是 。
②若滤渣未经洗涤直接干燥,测得的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D A A C B B B D
1.D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HCHO,乙为O2,丙为CO2,丁为H2O,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详解】A、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另两种物质的反应,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选项错误;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选项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和丁的质量为,选项正确;
故选:D。
2.D
【详解】A. 反应前:2个 分子和1个 分子,共3个分子。反应后:2个 分子,共2个分子。分子总数从3变为2,不相等。该反应中分子总数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
B. 反应物是方程式左边的物质,即氢气和氧气,水是生成物,写在右边。选项错误;
C. 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相对质量乘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2):32=1:8,即每1份质量的氢气和8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选项错误;
D. 方程式明确表示: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为“点燃”,读作: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选项正确;
故选D。
3.D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是CO2,乙是H2,丙是CH3OH,丁是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H3OH,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化合价改变;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甲醇和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化合价没变;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设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x+(+1)×4+(-2)=0,x=-2,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物质,即CO2和H2的质量比为12+16×2:3×2=44:6=22:3,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详解】A、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水的质量逐渐减少,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不参与反应,因此硫酸钠的质量不变,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生成物质的种类为2,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A、反应前有1个CO2分子和3个H2分子,共1+3=4个分子;反应后有1个CH3OH分子和1个H2O分子,共1+1=2个分子,反应后分子个数变少,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则参加反应的CO2、H2、CH3OH、H2O质量比为(44×1):(2×3):(32×1):(18×1)=44:6:32:18,错误;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错误;
D、设2gH2参加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x。
解得x=6g,不是18g,错误。
故选A。
6.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根据D项的方程式,该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分别是7、8,则分子的数目改变,说法错误;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物质甲是氨气,氨气由氨分子构成,一个氨气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说法错误;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丙表示的物质是氮气,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故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说法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参与反应的氨气和生成的氮气质量比=[(14+1×3)×4]:[(14×2)×2]=17:14,说法错误。
故选C。
7.B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C3H6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C3H4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3H6+3O22C3H4O2+2H2O。
【详解】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1个丙烯酸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丙烯酸的化学式为C3H4O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乙(O2)与丁(H2O)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32):(2×18)=8:3,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丙(C3H4O2)和丁(H2O)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2=1: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B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氨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该反应中氨气是由N、H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有1种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氨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无污染,比较环保,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比为:7:8,不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A、由图可知,甲为SiCl4、乙为H2、丙为Si、丁为HCl,反应的方程式为:,选项错误;
B、由A中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2,选项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改变,选项错误;
D、反应前后乙与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2):(36.5×4)=2:73,选项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A、步骤①反应条件是通电,电解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该说法正确;
B、步骤①电解LiOH生成Li、H2O和O2,化学方程式为,该说法正确;
C、步骤①中Li元素由LiOH中的+1价变为Li中的0价,O元素由LiOH中的 2价变为O2中的0价;步骤②中N元素由N2中的0价变为Li3N中的 3价,Li元素由Li中的0价变为Li3N中的+1价;步骤③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Li、O、N这 3 种,该说法正确;
D、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为,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保证LiOH循环使用,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变形为、,则理论上步骤①生成的水和步骤③消耗的水的质量比为,该说法错误。
故选D。
11.(1)
(2)A
(3)BD
(4)D
(5)D
【详解】(1)A中是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中是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故选A;
(3)因为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易生成氧化铜,实验结束时,可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避免试管炸裂外,还可以防止灼热的铜与空气接触再次被氧化,故选BD;
(4)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
A、活性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与石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焦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与石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C、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与石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D、石墨、金刚石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若只生成一氧化碳,由反应关系式可知,反应中C和CO的质量比为3:7;
若只生成二氧化碳,由反应关系式可知,反应中C和CO2的质量比为3:11。
A、反应中C、CO、CO2的质量比为6:7:11,可得反应中C和CO的质量比为3:7,C和CO2的质量比为3:11,比例成立,故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C、CO、CO2的质量比为9:7:22,可得反应中C和CO的质量比为3:7,C和CO2的质量比为6:22=3:11,比例成立,故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C、CO、CO2的质量比为12:7:33,可得反应中C和CO的质量比为3:7,C和CO2的质量比为9:33=3:11,比例成立,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中C、CO、CO2的质量比为18:7:44,可得反应中C和CO的质量比为3:7,C和CO2的质量比为15:44不等于3:11,比例不成立,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2.(1)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2)80%
(3)解:设15g此石灰石样品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15g此石灰石样品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28g。
(4)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偏小
【详解】(1)反应进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确保反应完全。
(2)样品总质量 = 10.0 g
滤渣质量(即不溶于水的杂质质量)= 2.0 g
因此,碳酸钙的质量 = 样品总质量 - 滤渣质量 = 10.0 g - 2.0 g = 8.0 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碳酸钙的质量 / 样品总质量) × 100% = (8.0 g / 10.0 g) × 100% = 80%。
(3)设15g此石灰石样品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15g此石灰石样品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28g。
(4)①过滤时得到的滤液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过滤器中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②若滤渣未经洗涤直接干燥,滤渣上会附着可溶性的氯化钙等物质,导致滤渣质量偏大,从而测得的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