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1.(2024九上·蒙阴期中)近期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冠病毒。下列有关酒精的说法,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粱酿酒 B.酒精挥发 C.酒精燃烧 D.酒精消毒
2.(2024九上·蒙阴期中)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下列选项中的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⑥
3.(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把铁钉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变红色
4.(2024九上·蒙阴期中) “临沂炒鸡”是临沂一张靓丽的美食名片,其特色是麻辣鲜香。“麻”的灵魂源于花椒中的花椒酰胺(),下列有关花椒酰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1个花椒酰胺分子由43个原子构成
B.花椒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7
C.花椒酰胺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6∶1
D.247g花椒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14g
5.(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有关水的知识网络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可通过蒸馏实现
B.水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
C.天然水净化为自来水过程中加入活性炭能降低水的硬度
D.反应③④都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B.S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C.:“+2”表示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
D.S2-:“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二价
7.(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A. B.
C. D.
8.(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
B.1升芝麻和1升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
C.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D.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和与分解了的水的质量相等
9.(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4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氯都属于金属元素 B.氯化钠是由a,d两种粒子构成的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g D.a表示的是一种阴离子
10.(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管中的气体可燃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B.该实验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11.(2024九上·蒙阴期中)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B.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氧化物指的是一类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12.(2024九上·蒙阴期中)类价图反映的是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硫元素的类价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表示单质 B.A物质的名称为三氧化硫
C.C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D.B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13.(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面关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应说法正确的有
A.在反应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
C.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
D.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14.(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关于化合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Na2O中,钠原子显+1价,氧原子显-2价
B.在O2中,氧元素显-2价
C.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总显负价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有几种化合价
15.(2024九上·蒙阴期中)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2 8 12
反应后物质质量/g 4 16 X 2
A.反应后X的值为8
B.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5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16.(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时的气压变化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
D.向一定质量双氧水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17.(2024九上·蒙阴期中)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劳动节期间,“筑梦”小组进行了“豆腐中的化学”主题研学活动。
制豆腐:小组同学经过“选豆→浸泡→磨浆→过筛→点浆→压制成型”,制得豆腐。“磨浆”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过筛”与实验室中   操作的原理相似。
(2)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硅的元素符号为   。
(3)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4)“天宫”核心舱“天和”电推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氮化硼(BN)的反应如下:则X的化学式为   。
(5)氯化钠是由   和   直接构成的化合物(填化学符号)。
18.(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B、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   。
(3)A、B、C、D四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字母),C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19.(2024九上·蒙阴期中)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能将高效转化为甲醇。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据上图所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分而   不可分。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化学式)。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火炬燃料火炬“祥云”的燃料是丙烷,火炬“飞扬”的燃料是氢气。写出丙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
20.(2024九上·蒙阴期中)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B是简易家用净水器,加入活性炭是利用其   性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2)实验C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   (填一条原因即可)。
(3)实验D是电解水的实验,a管链接电源的   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1.(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
甲、乙、丙、丁、戊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做了A、B、C、D、E五个实验。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E实验:该实验的现象为   ,在实验过程中气球的作用是   。
(2)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B、D两个实验。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实验D中镁条燃烧的反应方程式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启示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在   装置中进行实验。
22.(2024九上·蒙阴期中)特定人群、环境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如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活动。
【界定任务】
小英同学认为,首先了解制作简易供氧器的供氧原理再确定制取装置。同学们一致认为制作简易供氧器还需要考虑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速率、制得氧气的纯度、制氧剂的用量和配比等。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确定收集装置。
【建构模型】
老师提供了以下实验装置,同学们选择装置用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获得氧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①的仪器名称   。
(2)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氯酸钾粉末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从A-E中选择)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   口进入(填a或b)。
【模仿改造】
化学制氧机(原理图见图1)利用过碳酸钠白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产生氧气。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5)加湿过滤仓不仅可以过滤杂质,还利用氧气   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变得湿润;而且根据   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6)验证加湿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
【评价反思】
展示环节,小英同学所在小组制作的简易供氧器(如图2)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提出如下修改意见:在导管出口处加装一个带有调气阀的鼻氧管,以提高适用性。
23.(2024九上·蒙阴期中)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在实验室里,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硫酸和水的混合物]和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该实验过程测得数据如图所示。提示:反应的方程式
请回答:
(1)反应结束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高粱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C、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酒精杀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分析,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2.【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①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操作正确。
②使用胶头滴管取液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操作错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将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④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未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⑤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操作错误。
⑥塞紧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操作错误。
综上,操作正确的是①③,答案选B。
【分析】解题关键是熟悉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易错点在于胶头滴管取液、量筒读数、托盘天平使用、橡胶塞塞紧等操作的正确方法,容易因操作细节不注意而出错。
3.【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描述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描述正确。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描述错误。
D:把铁钉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钉表面变红色,描述正确。
综上,答案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易错点在于容易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是能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的,如颜色变化、发光发热等,而生成什么物质属于实验结论。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1个花椒酰胺分子由43个原子构成,原子总数=16+25+1+1=43。A答案正确;
B、花椒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B答案正确;
C、花椒酰胺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C答案错误;
D、247g花椒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化学式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分析;
C、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D、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过程①是将天然水转化为水,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该过程可通过蒸馏实现,该选项正确。
B: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该选项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该选项错误。
D:反应③(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④(氢气燃烧生成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都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围绕水的净化、水的组成、水的性质等知识点,结合知识网络图逐一分析选项的正误。
6.【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Na中的“2”表示两个钠原子,不是两个钠元素,该选项错误。
B: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该选项正确。
C: 中的“+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不是镁离子带的电荷数,该选项错误。
D:S2-中的“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不是硫元素的化合价,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是B。
【分析】本题需根据化学符号中数字的不同位置(元素符号前、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元素符号正上方、离子符号右上角),分析其表示的意义(原子个数、分子中原子个数、元素化合价、离子所带电荷数)。
7.【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图中是两种单质分子,属于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B、图中是一种单质分子和两种化合物分子,属于一种单质和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
C、图中有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还有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属于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符合。
D、图中是两种化合物分子,属于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
故选C。
【分析】根据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定义,分析每个图中的分子构成。
8.【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水结冰是物理变化(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B:芝麻和大米混合是物理混合(无新物质生成),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D:电解水是化学变化(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和与分解的水的质量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其解释。
综上,答案是D。
【分析】本题需判断各现象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只有化学变化才适用质量守恒定律。
9.【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
A、钠元素和氯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而a是钠离子结构,d是氯离子结构,则氯化钠由ab两种粒子构成,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相对原子的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a结构图中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则是钠离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来解答。
10.【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a 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小,该气体是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是消耗电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氧气具有氧化性,氢气具有可燃性,电解水实验是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来解答。
11.【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水蒸气变为水,放热,是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
B:阴离子带负电,但带负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如电子带负电,不是阴离子,该选项错误。
C: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只含氧元素,所以该物质一定含碳、氢元素,该选项正确。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MnO4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易错点在于对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关系、粒子带电情况、氧化物定义的理解,容易因概念掌握不精准而出错。
12.【答案】C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A:X对应的硫元素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所以X表示单质,该选项正确。
B:A是硫元素化合价为+6的氧化物,由硫和氧组成,名称为三氧化硫,该选项正确。
C:C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Na2S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所以C物质化学式不可能是Na2S,该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B物质中硫元素化合价为+4,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结合类价图,分析硫元素不同化合价对应的物质类别及化学式。易错点在于根据化合价判断物质化学式,需准确把握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13.【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中,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氯分子分成氯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该选项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原子,不是氯分子,该选项错误。
C: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分子,原子未发生变化,该选项错误。
D: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以及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定义。易错点在于对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的判断,以及反应类型的区分。
14.【答案】D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A:在Na2O中,是钠元素显 + 1价,氧元素显-2价,不是钠原子、氧原子,该选项错误。
B:O2是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氧元素显0价,该选项错误。
C: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H2O中氢元素显 + 1价,该选项错误。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有几种化合价,如NH4NO3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 + 5价,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化合价的相关规则,包括单质中元素化合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判断等。易错点在于对“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化合价”表述的区分,以及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判断。
15.【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质量守恒定律,丙的质量不变,反应后X的值为8g,说法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4g:10g=2:5,说法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丁,生成物是乙,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说法不符合题意。
D.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是催化剂或不参加反应,据此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 A:红磷燃烧时放热,集气瓶内气压先增大,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且氧气被消耗,气压应减小,最终小于初始气压,该图像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变化,该图像正确。
C: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少,但不会减少至0,因为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都含有氧元素,该图像错误。
D:双氧水溶液中原本就含有水,所以水的质量起始不为0,该图像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解题关键是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各反应中相关量的变化情况。易错点在于对反应中物质质量、元素质量等变化趋势的判断,要注意反应的起始状态和最终状态。
17.【答案】(1)物理变化;过滤
(2)Si
(3)+5
(4)B2O3
(5)Na+;Cl-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磨浆”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过筛”是分离固体和液体,与实验室中过滤操作原理相似。
(2) 硅的元素符号为Si。
(3) 在KNO3中,钾元素显 + 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 + 1)+x+( - 2)*3 = 0,解得x = + 5。答案:+5。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后有2个B原子、2个N原子、6个H原子、3个O原子;反应前有2个N原子、6个H原子,所以X中含有2个B原子、3个O原子,化学式为B2O3。
(5) 氯化钠是由Na+和Cl-直接构成的。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的联系,涉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判断、元素符号、化合价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物质构成微粒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易错点在于化合价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需准确把握化合物中化合价规则及反应前后原子的变化情况。
(1)“磨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在制豆腐的过程中,“过筛”是为了分离出豆渣,保留豆浆,这个原理与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相似,都是利用筛网或滤纸等具有较小孔径的材料来分离固体和液体;
(2)硅元素符号为Si;
(3)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所以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N、6个H,反应后有2个B、2个N、6个H、3个O,则X中含有2个B和3个O,化学式为B2O3;
(5)氯化钠是由Na+和Cl-直接构成的化合物。
18.【答案】(1)140.1
(2)质子数不同
(3)AB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正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铈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2)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B质子数为11,C质子数为12,所以B、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质子数不同。
(3) 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A(氦原子结构,最外层2个电子)、B(最外层8个电子)、D(最外层8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C是镁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Mg2+。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信息解读、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及离子符号书写。易错点在于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要注意氦原子的特殊情况(最外层2个电子也是相对稳定结构)。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B的质子数是11、C的质子数是12,B、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质子数不同。
(3)根据题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表示氦原子、B表示、C表示镁原子、D表示氩原子,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有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外层有2个电子)是稳定结构,故选ABD;根据“8电子稳定结构”可知,C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故C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19.【答案】(1)分子;原子
(2)CO2、H2O
(3)
(4)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甲是CO2,丁是H2O,属于氧化物。
(3) 由微观过程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4) 丙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本题结合微观反应示意图,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氧化物判断及化学方程式书写。解题关键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结合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答。易错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配平及反应条件的标注。
(1)由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为二氧化碳、乙为氢气、丙为甲醇、丁为水,甲、乙、丙、丁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乙,即氢气;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式为CO2、H2O;
(3)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丙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答案】(1)吸附
(2)红磷的量不足
(3)负;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2) 实验C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
(3) 电解水实验中,a管产生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连接电源的负极;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相关知识,涉及活性炭的吸附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误差分析、电解水实验。解题关键是掌握各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易错点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误差原因的分析,要考虑红磷量、装置气密性等因素。
(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颜色和异味;
(2)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3)依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中气体多为氢气连接负极;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1.【答案】(1)先膨胀故后缩小;平衡气压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氧气逸出,造成了烧杯内质量减轻;
(3)密闭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 E实验中,白磷燃烧放热,气球先膨胀,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且氧气被消耗,气球后缩小;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
(2) B实验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氧气和水,氧气逸出,导致烧杯内质量减轻,天平不平衡;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分析】本题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展开,考查实验现象、天平不平衡原因及实验装置要求。解题关键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结合实验中物质的变化(尤其是气体的生成或参与)分析。易错点在于对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若装置不密闭,会导致质量变化,从而错误认为质量不守恒,需明确应在密闭装置中验证。
(1)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因为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故气球先膨胀,冷却后,由于消耗了氧气,气压减少,故后缩小;
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
(2)B实验不守恒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氧气逸出,造成了烧杯内质量减轻;
实验D镁条燃烧产生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3)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为防止气体进入或逸出对实验造成影响,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
22.【答案】集气瓶;;BC;a;不易;产生气泡的快慢;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过滤仓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为氧气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 仪器①的名称是集气瓶。
(2) 装置B是固体加热型装置,用其制取氧气是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为 。
(3) 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或E,所以装置组合是BC。
(4)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a口进入。
(5) 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加湿过滤仓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湿润;根据气泡产生的速率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6) 验证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出气体的导管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的制取相关知识,涉及仪器识别、化学方程式书写、装置选择、氧气性质及检验。解题关键是熟悉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特点,以及氧气的性质。易错点在于装置选择,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及气体性质确定发生和收集装置。
23.【答案】(1)0.2
(2)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x=5.6g
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 由图可知,反应结束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 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x=5.6g
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题关键是根据图像获取生成氢气的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进行计算。易错点在于准确找出已知量(氢气质量),并正确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比例计算。
(1)由图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见答案。
1 / 1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1.(2024九上·蒙阴期中)近期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冠病毒。下列有关酒精的说法,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粱酿酒 B.酒精挥发 C.酒精燃烧 D.酒精消毒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高粱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C、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酒精杀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分析,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2.(2024九上·蒙阴期中)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下列选项中的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⑥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①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操作正确。
②使用胶头滴管取液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操作错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将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④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未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⑤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操作错误。
⑥塞紧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操作错误。
综上,操作正确的是①③,答案选B。
【分析】解题关键是熟悉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易错点在于胶头滴管取液、量筒读数、托盘天平使用、橡胶塞塞紧等操作的正确方法,容易因操作细节不注意而出错。
3.(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把铁钉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变红色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描述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描述正确。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描述错误。
D:把铁钉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钉表面变红色,描述正确。
综上,答案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易错点在于容易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是能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的,如颜色变化、发光发热等,而生成什么物质属于实验结论。
4.(2024九上·蒙阴期中) “临沂炒鸡”是临沂一张靓丽的美食名片,其特色是麻辣鲜香。“麻”的灵魂源于花椒中的花椒酰胺(),下列有关花椒酰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1个花椒酰胺分子由43个原子构成
B.花椒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7
C.花椒酰胺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6∶1
D.247g花椒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14g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1个花椒酰胺分子由43个原子构成,原子总数=16+25+1+1=43。A答案正确;
B、花椒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B答案正确;
C、花椒酰胺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C答案错误;
D、247g花椒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化学式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分析;
C、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D、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5.(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有关水的知识网络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可通过蒸馏实现
B.水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
C.天然水净化为自来水过程中加入活性炭能降低水的硬度
D.反应③④都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过程①是将天然水转化为水,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该过程可通过蒸馏实现,该选项正确。
B: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该选项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该选项错误。
D:反应③(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④(氢气燃烧生成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都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围绕水的净化、水的组成、水的性质等知识点,结合知识网络图逐一分析选项的正误。
6.(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B.S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C.:“+2”表示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
D.S2-:“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二价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Na中的“2”表示两个钠原子,不是两个钠元素,该选项错误。
B: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该选项正确。
C: 中的“+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不是镁离子带的电荷数,该选项错误。
D:S2-中的“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不是硫元素的化合价,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是B。
【分析】本题需根据化学符号中数字的不同位置(元素符号前、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元素符号正上方、离子符号右上角),分析其表示的意义(原子个数、分子中原子个数、元素化合价、离子所带电荷数)。
7.(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图中是两种单质分子,属于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B、图中是一种单质分子和两种化合物分子,属于一种单质和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
C、图中有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还有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属于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符合。
D、图中是两种化合物分子,属于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
故选C。
【分析】根据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定义,分析每个图中的分子构成。
8.(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
B.1升芝麻和1升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
C.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D.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和与分解了的水的质量相等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水结冰是物理变化(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B:芝麻和大米混合是物理混合(无新物质生成),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D:电解水是化学变化(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和与分解的水的质量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其解释。
综上,答案是D。
【分析】本题需判断各现象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只有化学变化才适用质量守恒定律。
9.(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4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氯都属于金属元素 B.氯化钠是由a,d两种粒子构成的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g D.a表示的是一种阴离子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
A、钠元素和氯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而a是钠离子结构,d是氯离子结构,则氯化钠由ab两种粒子构成,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相对原子的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a结构图中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则是钠离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来解答。
10.(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管中的气体可燃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B.该实验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a 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小,该气体是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是消耗电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氧气具有氧化性,氢气具有可燃性,电解水实验是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来解答。
11.(2024九上·蒙阴期中)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B.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氧化物指的是一类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水蒸气变为水,放热,是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
B:阴离子带负电,但带负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如电子带负电,不是阴离子,该选项错误。
C: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只含氧元素,所以该物质一定含碳、氢元素,该选项正确。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MnO4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易错点在于对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关系、粒子带电情况、氧化物定义的理解,容易因概念掌握不精准而出错。
12.(2024九上·蒙阴期中)类价图反映的是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硫元素的类价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表示单质 B.A物质的名称为三氧化硫
C.C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D.B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A:X对应的硫元素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所以X表示单质,该选项正确。
B:A是硫元素化合价为+6的氧化物,由硫和氧组成,名称为三氧化硫,该选项正确。
C:C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Na2S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所以C物质化学式不可能是Na2S,该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B物质中硫元素化合价为+4,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选C。
【分析】解题关键是结合类价图,分析硫元素不同化合价对应的物质类别及化学式。易错点在于根据化合价判断物质化学式,需准确把握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13.(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面关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应说法正确的有
A.在反应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
C.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
D.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中,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氯分子分成氯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该选项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原子,不是氯分子,该选项错误。
C: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分子,原子未发生变化,该选项错误。
D: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以及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定义。易错点在于对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的判断,以及反应类型的区分。
14.(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关于化合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Na2O中,钠原子显+1价,氧原子显-2价
B.在O2中,氧元素显-2价
C.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总显负价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有几种化合价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A:在Na2O中,是钠元素显 + 1价,氧元素显-2价,不是钠原子、氧原子,该选项错误。
B:O2是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氧元素显0价,该选项错误。
C: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H2O中氢元素显 + 1价,该选项错误。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有几种化合价,如NH4NO3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 + 5价,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化合价的相关规则,包括单质中元素化合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判断等。易错点在于对“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化合价”表述的区分,以及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判断。
15.(2024九上·蒙阴期中)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2 8 12
反应后物质质量/g 4 16 X 2
A.反应后X的值为8
B.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5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质量守恒定律,丙的质量不变,反应后X的值为8g,说法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4g:10g=2:5,说法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丁,生成物是乙,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说法不符合题意。
D.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是催化剂或不参加反应,据此分析
16.(2024九上·蒙阴期中)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时的气压变化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
D.向一定质量双氧水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答案】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 A:红磷燃烧时放热,集气瓶内气压先增大,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且氧气被消耗,气压应减小,最终小于初始气压,该图像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变化,该图像正确。
C: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少,但不会减少至0,因为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都含有氧元素,该图像错误。
D:双氧水溶液中原本就含有水,所以水的质量起始不为0,该图像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解题关键是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各反应中相关量的变化情况。易错点在于对反应中物质质量、元素质量等变化趋势的判断,要注意反应的起始状态和最终状态。
17.(2024九上·蒙阴期中)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劳动节期间,“筑梦”小组进行了“豆腐中的化学”主题研学活动。
制豆腐:小组同学经过“选豆→浸泡→磨浆→过筛→点浆→压制成型”,制得豆腐。“磨浆”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过筛”与实验室中   操作的原理相似。
(2)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硅的元素符号为   。
(3)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4)“天宫”核心舱“天和”电推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氮化硼(BN)的反应如下:则X的化学式为   。
(5)氯化钠是由   和   直接构成的化合物(填化学符号)。
【答案】(1)物理变化;过滤
(2)Si
(3)+5
(4)B2O3
(5)Na+;Cl-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磨浆”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过筛”是分离固体和液体,与实验室中过滤操作原理相似。
(2) 硅的元素符号为Si。
(3) 在KNO3中,钾元素显 + 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 + 1)+x+( - 2)*3 = 0,解得x = + 5。答案:+5。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后有2个B原子、2个N原子、6个H原子、3个O原子;反应前有2个N原子、6个H原子,所以X中含有2个B原子、3个O原子,化学式为B2O3。
(5) 氯化钠是由Na+和Cl-直接构成的。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的联系,涉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判断、元素符号、化合价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物质构成微粒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易错点在于化合价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需准确把握化合物中化合价规则及反应前后原子的变化情况。
(1)“磨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在制豆腐的过程中,“过筛”是为了分离出豆渣,保留豆浆,这个原理与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相似,都是利用筛网或滤纸等具有较小孔径的材料来分离固体和液体;
(2)硅元素符号为Si;
(3)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所以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N、6个H,反应后有2个B、2个N、6个H、3个O,则X中含有2个B和3个O,化学式为B2O3;
(5)氯化钠是由Na+和Cl-直接构成的化合物。
18.(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B、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   。
(3)A、B、C、D四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字母),C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答案】(1)140.1
(2)质子数不同
(3)AB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正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铈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2)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B质子数为11,C质子数为12,所以B、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质子数不同。
(3) 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A(氦原子结构,最外层2个电子)、B(最外层8个电子)、D(最外层8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C是镁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Mg2+。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信息解读、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及离子符号书写。易错点在于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要注意氦原子的特殊情况(最外层2个电子也是相对稳定结构)。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B的质子数是11、C的质子数是12,B、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质子数不同。
(3)根据题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表示氦原子、B表示、C表示镁原子、D表示氩原子,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有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外层有2个电子)是稳定结构,故选ABD;根据“8电子稳定结构”可知,C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故C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19.(2024九上·蒙阴期中)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能将高效转化为甲醇。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据上图所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分而   不可分。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化学式)。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火炬燃料火炬“祥云”的燃料是丙烷,火炬“飞扬”的燃料是氢气。写出丙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分子;原子
(2)CO2、H2O
(3)
(4)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甲是CO2,丁是H2O,属于氧化物。
(3) 由微观过程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4) 丙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本题结合微观反应示意图,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氧化物判断及化学方程式书写。解题关键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结合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答。易错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配平及反应条件的标注。
(1)由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为二氧化碳、乙为氢气、丙为甲醇、丁为水,甲、乙、丙、丁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乙,即氢气;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式为CO2、H2O;
(3)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丙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2024九上·蒙阴期中)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B是简易家用净水器,加入活性炭是利用其   性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2)实验C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   (填一条原因即可)。
(3)实验D是电解水的实验,a管链接电源的   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吸附
(2)红磷的量不足
(3)负;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2) 实验C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
(3) 电解水实验中,a管产生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连接电源的负极;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相关知识,涉及活性炭的吸附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误差分析、电解水实验。解题关键是掌握各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易错点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误差原因的分析,要考虑红磷量、装置气密性等因素。
(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颜色和异味;
(2)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3)依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中气体多为氢气连接负极;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1.(2024九上·蒙阴期中)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
甲、乙、丙、丁、戊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做了A、B、C、D、E五个实验。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E实验:该实验的现象为   ,在实验过程中气球的作用是   。
(2)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B、D两个实验。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实验D中镁条燃烧的反应方程式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启示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在   装置中进行实验。
【答案】(1)先膨胀故后缩小;平衡气压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氧气逸出,造成了烧杯内质量减轻;
(3)密闭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 E实验中,白磷燃烧放热,气球先膨胀,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且氧气被消耗,气球后缩小;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
(2) B实验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氧气和水,氧气逸出,导致烧杯内质量减轻,天平不平衡;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分析】本题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展开,考查实验现象、天平不平衡原因及实验装置要求。解题关键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结合实验中物质的变化(尤其是气体的生成或参与)分析。易错点在于对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若装置不密闭,会导致质量变化,从而错误认为质量不守恒,需明确应在密闭装置中验证。
(1)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因为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故气球先膨胀,冷却后,由于消耗了氧气,气压减少,故后缩小;
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
(2)B实验不守恒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氧气逸出,造成了烧杯内质量减轻;
实验D镁条燃烧产生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3)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为防止气体进入或逸出对实验造成影响,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
22.(2024九上·蒙阴期中)特定人群、环境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如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活动。
【界定任务】
小英同学认为,首先了解制作简易供氧器的供氧原理再确定制取装置。同学们一致认为制作简易供氧器还需要考虑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速率、制得氧气的纯度、制氧剂的用量和配比等。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确定收集装置。
【建构模型】
老师提供了以下实验装置,同学们选择装置用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获得氧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①的仪器名称   。
(2)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氯酸钾粉末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从A-E中选择)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   口进入(填a或b)。
【模仿改造】
化学制氧机(原理图见图1)利用过碳酸钠白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产生氧气。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5)加湿过滤仓不仅可以过滤杂质,还利用氧气   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变得湿润;而且根据   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6)验证加湿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
【评价反思】
展示环节,小英同学所在小组制作的简易供氧器(如图2)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提出如下修改意见:在导管出口处加装一个带有调气阀的鼻氧管,以提高适用性。
【答案】集气瓶;;BC;a;不易;产生气泡的快慢;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过滤仓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为氧气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 仪器①的名称是集气瓶。
(2) 装置B是固体加热型装置,用其制取氧气是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为 。
(3) 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或E,所以装置组合是BC。
(4)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a口进入。
(5) 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加湿过滤仓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湿润;根据气泡产生的速率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6) 验证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出气体的导管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的制取相关知识,涉及仪器识别、化学方程式书写、装置选择、氧气性质及检验。解题关键是熟悉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特点,以及氧气的性质。易错点在于装置选择,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及气体性质确定发生和收集装置。
23.(2024九上·蒙阴期中)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在实验室里,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硫酸和水的混合物]和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该实验过程测得数据如图所示。提示:反应的方程式
请回答:
(1)反应结束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2
(2)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x=5.6g
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 由图可知,反应结束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 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x=5.6g
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题关键是根据图像获取生成氢气的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进行计算。易错点在于准确找出已知量(氢气质量),并正确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比例计算。
(1)由图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