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1.(2024九上·河东期中)化学使我们拥有了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下列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液氮冷冻麻醉 B.垃圾焚烧发电
C.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D.氩氦刀治疗肿瘤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液氮冷冻麻醉是利用液氮升华吸热降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垃圾焚烧发电涉及燃烧,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活性炭除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氩氦刀治疗肿瘤是利用温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易错点在于区分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物质,燃烧反应通常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024九上·河东期中)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汽水 B.糖水 C.冰水 D.澄清石灰水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汽水中含有碳酸、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糖水中含有糖和水,属于混合物。
C:冰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冰和水只是状态不同,本质都是H2O),属于纯净物。
D: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判断各物质是由一种还是多种物质组成。
3.(2024九上·河东期中)临沂河湾公园依河而建,空气清新,水净草绿,风景如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新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高
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C.清澈透明的沂河水是纯水
D.“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氮气含量约为78%,氧气约为21%,氮气含量最高,该选项错误。
B:空气包含多种成分,可用于生产、生活等,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该选项正确。
C:沂河水含多种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水,该选项错误。
D: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空气和水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空气的成分及用途、水的组成(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易错点在于对空气成分含量的记忆(氮气含量最高)以及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指数大,质量差)。
4.(2024九上·河东期中)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试剂瓶标签的位置
C.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试管口倾斜的方向
【答案】D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试管中取用液体药品时,最多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C、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不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试管口应略倾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试管应略倾斜,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分析。
5.(2024九上·河东期中)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列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B.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作工业用水
C.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D.对水源地的水体进行严格保护
【答案】B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解答】A:推广无磷洗衣粉,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保护水资源,正确。
B: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不利于水资源保护,错误。
C: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能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正确。
D:严格保护水源地水体,可保障水资源质量,正确。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水资源保护措施。解题关键是理解各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易错点在于认识到大量抽取地下水会破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利于水资源保护。
6.(2024九上·河东期中)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放热等现象。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答案】A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描述正确。
B: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在氧气中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错误。
C:描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解题关键是区分实验现象(如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和实验结论(如生成具体物质),以及不同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差异。易错点在于对“烟”(固体小颗粒)和“雾”(小液滴)的区分,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所以是白烟。
7.(2024九上·河东期中)有一种“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放电时吸收二氧化碳,充电时放出二氧化碳。放电时,金属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单质和碳酸钠,此反应涉及到的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B.金属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Na+
C.碳酸根离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表示多个分子,在化学式前加数字,3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3CO2,正确。
B: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金属钠中钠元素化合价应表示为,不是Na+(Na+是钠离子符号),错误。
C:碳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应表示为,错误。
D:该反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原方程式未配平,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正确使用,包括分子表示、化合价标注、离子符号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解题关键是掌握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规则,易错点在于化合价的标注位置(元素符号正上方)、离子符号的电荷数与正负号书写(先数字后符号,数值1省略),以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保证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8.(2024九上·河东期中)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天然循环,其中水蒸气液化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质量
C.分子间的间隔 D.分子的体积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液态水分子受热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变成气态的水分子,分子本身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来解答。
9.(2024九上·河东期中)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氦—3是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10吨氦—3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氦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He—3是一种新元素
B.氦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C.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质子
D.1个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A:He - 3的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不是新元素,错误。
B:氦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错误。
C: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质子带正电,错误。
D:由氦 - 3原子的构成可知,1个He - 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有2个电子,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构成及元素的概念。解题关键是明确原子由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易错点在于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可再分)以及粒子带电情况(电子负电,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
10.(2024九上·河东期中)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Fe B.O C.H D.N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Fe可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符合要求。
B:O可表示氧元素、一个氧原子,但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C:H可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但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D:N可表示氮元素、一个氮原子,但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综上,答案是A。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结合物质的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判断元素符号是否能同时表示原子、元素和物质。
11.(2024九上·河东期中)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分类观:液氧和水均是氧化物
B.微粒观: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C.守恒观:1g碳与1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2g二氧化碳
D.转化观: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 A: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是氧化物;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该选项错误。
B: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没有中子,该选项错误。
C: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1g碳与1g氧气反应时,碳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小于2g,该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基本观念,包括物质分类、原子构成、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本质。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各化学基本概念,易错点在于对原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比的计算(需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反应物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理解。
12.(2024九上·河东期中)2024年4月25日,我国科学家发布了重大成果——制备出世界上已知最薄的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下列关于氮化硼(化学式为BN)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两个原子组成
B.其中的硼属于金属元素
C.氮和硼元素的质量比为
D.已知氮元素为价,则硼元素为价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简单分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氮化硼由氮元素和硼元素组成,不是两个原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硼不带“钅”字旁,表明属于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氮化硼中氮元素和硼元素的质量比为14:11,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氮化硼化学式为BN,已知氮元素为价,则硼元素为价,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以及元素的质量和质量比,元素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分,在化合物中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13.(2024九上·河东期中)“推理”是学习化学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离子是带电的微观粒子,则带电的微观粒子都是离子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构成物质,如铁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并非物质都由分子构成,错误。
B:带电的微观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都不是离子,错误。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但属于混合物,错误。
D: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种类改变,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推理,涉及物质构成、离子概念、单质定义、化学变化本质。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各化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易错点在于对“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判断(可能是混合物,不一定是单质),以及对化学变化本质(分子种类改变)的理解。
14.(2024九上·河东期中)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氧气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检查装置气密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敞口,气体逸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能通过水的进入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选项能达到目的。
C: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不同,可探究氧气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该选项能达到目的。
D:用手捂试管,若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选项能达到目的。
综上,答案选A。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与目的的匹配性,涉及质量守恒定律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氧气浓度对反应的影响、装置气密性检查。解题关键是掌握各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易错点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15.(2024九上·河东期中)当前,氨气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NH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g
C.氨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8g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总质量为80 + 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 + 0 + 5,反应后总质量为52 + 9 + 34 + 5,计算可得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g,正确。
C:氨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中,氮原子与三个氢原子结合,图中显示不符合氨分子结构,错误。
D: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反应后催化剂质量仍为5g,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分子结构及催化剂的特点。解题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明确化合反应(“多变一”)与分解反应(“一变多”)的区别,以及催化剂质量不变的性质。易错点在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准确计算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
16.(2024九上·河东期中)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在试管中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固体
B.②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C.③过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④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得到氧气和氢气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最后剩余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图像正确。
B:过氧化氢制氧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图像正确。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与氮气不反应,氮气质量应不变,而图像中氮气质量减少,图像错误。
D: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图像正确。
综上,答案选C。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涉及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制氧、红磷燃烧、电解水实验。解题关键是分析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变化情况,易错点在于红磷燃烧时氮气不参与反应,质量保持不变,与图像中氮气质量减少不符。
17.(2024九上·河东期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请回答问题。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   。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3)“烹饪美食”时加入食盐。在食盐中加碘可有效预防甲状腺肿大的发生,常用加碘酸钾(KIO3)的方法来提供碘。KIO3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化学符号”),KIO3中的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鉴别加碘食盐时涉及的反应为:,则可推知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C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K+;+5;H2O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为C。
(2) 能闻到梅花清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3) KIO3中的阳离子是K+;设碘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1)+x+( - 2*3 = 0,解得x = +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可推出X的化学式H2O。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分子性质及化合价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解题关键是掌握碳的化学式、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利用化合价规则计算元素化合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化学式。易错点在于化合价计算时,准确代入钾、氧的化合价,以及根据原子守恒推导X的化学式。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C;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3)KIO3中含有的阳离子是钾离子,离子符号为:K+;KIO3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解得,则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鉴别加碘食盐时涉及的反应为:3H2SO4 + KIO3+ 5KI = 3I2+ 3K2SO4 + 3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6个H、3个S、15个0、6个K、6个I,反应后有3个S、12个0、6个K、6个I,则3X中含有6个H和3个O,X中含有2个H和1个O,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
18.(2024九上·河东期中)北京时间2024年8月12日凌晨3:00,巴黎奥运会在法兰西体育场胜利闭幕,中国奥运健儿取得了中国代表团海外奥运的最佳成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巴黎奥运会火炬燃料选择了生物丙烷(C3H8),它具有较高的燃烧热值和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燃烧的优点。下图是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①C和O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的原因是   ;
②根据上述示意图,你能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是   ;
③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奥运会花样游泳在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比赛池中的水要定期进行净化消毒处理。某实验小组设计泳池水净化模拟实验,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净水工艺净化游泳池里的水。其中砂滤是利用   (填操作名称)原理,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利用活性炭可以   (填操作名称)水中悬浮的杂质。
【答案】(1)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2)过滤;吸附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元素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 ①C和O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原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③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砂滤利用过滤原理除去水中较大固体颗粒;活性炭可吸附水中悬浮杂质。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概念、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化学方程式书写及水的净化方法。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规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过滤、吸附在水净化中的作用。易错点在于根据微观示意图准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1)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C和O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的原因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②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等(合理即可);
③由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丙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砂滤是利用过滤原理,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
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利用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
19.(2024九上·河东期中)2024年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宇航员所乘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路,返回地球家园。航天员在太空生活需要氧气和水。氧气和水的相互转化,体现了“合”与“分”的思想。
(1)“合”的思想:液氢和液氧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为返回舱返回提供动力,写出该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的思想: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所需氧气主要通过电解水获得。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正极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合”与“分”的思想通过以上事实,证明了水是由   组成。
【答案】(1)
(2)H2;木条燃烧更旺
(3)氢元素和氧元素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 液氢和液氧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H2;正极产生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木条燃烧更旺。
(3)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分析】本题考查氢气燃烧、电解水实验及水的组成。解题关键是掌握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正氧负氢,氧气使燃着木条更旺),以及通过化学反应证明水的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易错点在于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和配平。
(1)液氢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电解水时,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即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则本实验中,电池的负极与a管中的电极相连,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H2。b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检验b中产生的气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的更旺。
(3)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0.(2024九上·河东期中)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认识物质性质和用途的有效方法是建构知识网络图。小茗同学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以结构图(图1)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
(1)氧气的物理性质还有①②两方面,请你写出其中一条物理性质   。
(2)在氧气化学性质中,铁、磷、木炭等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如图2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代替原实验中集气瓶里的水,向瓶里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再将用火柴引燃的铁丝插入氧气中燃烧。
①此改进实验的优点有   (填字母序号)。
A.使实验更简便
B.可以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
C.过氧化氢溶液既是反应物,又起到水的作用
②实验中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不易溶于水或密度略大于空气密度
(2)ABC;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 氧气的物理性质可写不易溶于水(或密度略大于空气密度)。
(2) ①改进实验的优点有ABC;②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的性质及铁丝燃烧实验改进。解题关键是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等),理解改进实验的优点(操作简便、持续供氧、过氧化氢的双重作用),以及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易错点在于准确判断改进实验的优点,全面考虑操作、供氧及物质作用等方面。
(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根据图示,氧气的物理性质还有①②两方面,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易溶于水。
(2)①A.将装置改进后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可以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溶液既是反应物,又起到水的吸热作用,防止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C;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2024九上·河东期中)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A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某化学小组取沂河的水进行探究实验。先将水进行如图B操作,操作中缺少一件仪器,其名称是   ,在该实验中它的作用是   。
(3)实验C是通过加热铜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称量装置(铜粉平铺于锥形瓶的底部)的质量为m1.再将锥形瓶置于陶土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的质量为m2,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m1   m2(填“>”“<”或“=”)。此实验对铜粉量的多少   要求(填“有”或“无”)。
【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地越快
(2)玻璃棒;引流
(3)=;无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 实验A中,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地越快。
(2) 图B是过滤操作,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棒,作用是引流。
(3) 实验C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所以m1=m2;此实验对铜粉量的多少无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分子性质、过滤操作、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解题关键是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掌握过滤操作所需仪器及作用,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在密闭装置中的应用(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与反应物量无关)。易错点在于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以及质量守恒定律验证时装置的密闭性对结果的影响。
(1)实验A中发现两杯水都变红,而且整杯热水变红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一个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图示过滤操作中,缺少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和,所以实验中的m1=m2,同时说明此实验对铜粉量的多少无要求。
22.(2024九上·河东期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电动汽车通常使用锂电池,如图1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及有关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从图1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获得有关锂元素的信息是   (写出一条即可)。锂原子和元素A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周期的依据是   。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微观粒子是   (填字母序号);C表示的微观粒子的符号为   。
【答案】(1)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或质子数为3(合理即可);电子层数相同;失去
(2)BC;Mg2+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从图1可获得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或质子数为3等合理答案);锂原子和元素A电子层数相同,故位于同周期;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2) 图2中B(最外层8电子)、C(最外层8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C表示的微观粒子符号为Mg2+。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信息及微粒结构。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信息的含义(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最外层8电子,氦为2电子)。易错点在于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符号,C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0,故为镁离子Mg2+。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从图1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获得有关锂元素的信息是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元素符号为Li,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合理即可);
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锂原子和元素A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即均有2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是1,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2)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核外只有第一层的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则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微观粒子是BC;C表示的微观粒子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
23.(2024九上·河东期中)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化学式:CO(NH2)2】的流程。Y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Z是最常见的液体。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在流程图中X是   ;
(2)分离液态空气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化学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根据流程图,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N2(或氮气)
(2)物理
(3)
(4)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 流程图中X是N2(或氮气)。
(2) 分离液态空气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本题考查空气分离及合成尿素的流程。解题关键是根据流程和物质性质判断物质(Y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CO2,X为氮气),掌握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判断,以及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易错点在于准确判断反应①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及反应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图中分离空气的过程是利用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氮气和氧气,故X为氮气;
(2)图中分离空气的过程是利用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反应①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②为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2024九上·河东期中)(一)O2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检验(图1)
(1)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制作简易供氧器
某同学查阅资料知道,家用简易供氧器中的固体药剂是A和B.A是过碳酸钠(化学式是Na2CO4),它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分解出过氧化氢,B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催化剂。该同学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2所示:
(2)甲中的B可能是   。
(3)乙塑料瓶中水的主要作用是   (写一条)。
【答案】A;;二氧化锰;湿润氧气、观察输出氧气的速率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发生装置选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甲中的B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可能是二氧化锰。
(3) 乙塑料瓶中水的主要作用是湿润氧气(或观察氧气产生的速率等合理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简易供氧器。解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类型选择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选A),掌握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和氧气的湿润等相关知识。易错点在于准确判断发生装置的类型,以及理解简易供氧器中水的作用。
25.(2024九上·河东期中)在医疗急数、化工生产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1)从元素守恒角度看,下列物质不能用于制取氧气的是____(填序号)。
A. B. C.
(2)某探究小组进行了“催化剂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的系列探究,该小组分别取1g不同的催化剂,再加入溶质质量分数5%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进行了如下实验:
序号 催化剂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粉末 常温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乙 红砖粉末 60℃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丙 红砖小颗粒 常温 缓慢,有少量气泡逸出
丁 块状红砖 常温 十分缓慢,几乎看不到气泡
①写出实验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粉末与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具有相同的催化效果,你认为此结论是否科学?   (填“是”或“否”)。理由是   。
③能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其形态有关的实验组合是   (填实验序号)。
④在一定温度下,另取2g红砖小颗粒,向其中加入8%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继续实验,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实验丙快。请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写两条)   
【答案】(1)A;C
(2);否;实验温度不同,没有控制变量;丙、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红砖小颗粒更多,催化效果更好;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更高,反应更快(或温度更高,反应更快)。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制取氧气的药品需含有氧元素,甲烷、氯化钠都不含氧元素,不能制取氧气,故选AC。
(2) ① 甲中发生的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②所给对比实验中 实验温度不同,没有控制变量 ,不能证明粉末与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具有相同的催化效果。 ③ 丙丁实验变量为催化剂形态,由此对比可 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其形态有关 。 ④在一定温度下,另取2g红砖小颗粒,向其中加入8%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继续实验,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实验丙快,可能是红砖颗粒多,接触面积大,过氧化氢浓度高,反应速率快,温度高,加快了反应等。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制取氧气的药品需含有氧元素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对比实验需变量唯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6.(2024九上·河东期中)钙元素对人体健康很重要,是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剂很多,下图是某种品牌的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请回答下列问题:
XX钙片 药品规格:每片含CaCO3 0.25g 用法用量:每次1片,每天3次
(1)服用钙片后碳酸钙和胃酸的主要成分(HCl)发生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氯化钙(CaCl2)、水及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计算(请写出计算过程):
①CaCO3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
②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
③如果按用量服用,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   。
【答案】(1)
(2)CaCO3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每片含CaCO30.25g,每次1片,每天3次,如果按用量服用,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0.25g/片×1片×3×40%=0.3g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①CaCO3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3)=1:4;
②CaCO3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
③每天摄入钙元素质量为0.25g/片×1片×3×40%=0.3g。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化学式的计算。解题关键是掌握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原理,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质量比、质量分数,以及结合用量计算每天摄入钙元素质量。易错点在于准确计算元素质量比(注意氧原子个数)和质量分数,以及结合药品用量进行实际质量计算。
(1)服用钙片后碳酸钙和胃酸的主要成分(HCl)发生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氯化钙(CaCl2)、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见答案。
1 / 1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1.(2024九上·河东期中)化学使我们拥有了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下列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液氮冷冻麻醉 B.垃圾焚烧发电
C.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D.氩氦刀治疗肿瘤
2.(2024九上·河东期中)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汽水 B.糖水 C.冰水 D.澄清石灰水
3.(2024九上·河东期中)临沂河湾公园依河而建,空气清新,水净草绿,风景如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新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高
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C.清澈透明的沂河水是纯水
D.“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4.(2024九上·河东期中)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试剂瓶标签的位置
C.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试管口倾斜的方向
5.(2024九上·河东期中)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列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B.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作工业用水
C.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D.对水源地的水体进行严格保护
6.(2024九上·河东期中)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放热等现象。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7.(2024九上·河东期中)有一种“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放电时吸收二氧化碳,充电时放出二氧化碳。放电时,金属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单质和碳酸钠,此反应涉及到的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B.金属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Na+
C.碳酸根离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2024九上·河东期中)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天然循环,其中水蒸气液化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质量
C.分子间的间隔 D.分子的体积
9.(2024九上·河东期中)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氦—3是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10吨氦—3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氦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He—3是一种新元素
B.氦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C.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质子
D.1个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10.(2024九上·河东期中)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Fe B.O C.H D.N
11.(2024九上·河东期中)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分类观:液氧和水均是氧化物
B.微粒观: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C.守恒观:1g碳与1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2g二氧化碳
D.转化观: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12.(2024九上·河东期中)2024年4月25日,我国科学家发布了重大成果——制备出世界上已知最薄的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下列关于氮化硼(化学式为BN)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两个原子组成
B.其中的硼属于金属元素
C.氮和硼元素的质量比为
D.已知氮元素为价,则硼元素为价
13.(2024九上·河东期中)“推理”是学习化学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离子是带电的微观粒子,则带电的微观粒子都是离子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4.(2024九上·河东期中)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氧气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检查装置气密性
A.A B.B C.C D.D
15.(2024九上·河东期中)当前,氨气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NH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g
C.氨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8g
16.(2024九上·河东期中)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在试管中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固体
B.②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C.③过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④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得到氧气和氢气随时间的变化
17.(2024九上·河东期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请回答问题。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   。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3)“烹饪美食”时加入食盐。在食盐中加碘可有效预防甲状腺肿大的发生,常用加碘酸钾(KIO3)的方法来提供碘。KIO3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化学符号”),KIO3中的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鉴别加碘食盐时涉及的反应为:,则可推知X的化学式为   。
18.(2024九上·河东期中)北京时间2024年8月12日凌晨3:00,巴黎奥运会在法兰西体育场胜利闭幕,中国奥运健儿取得了中国代表团海外奥运的最佳成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巴黎奥运会火炬燃料选择了生物丙烷(C3H8),它具有较高的燃烧热值和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燃烧的优点。下图是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①C和O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的原因是   ;
②根据上述示意图,你能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是   ;
③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奥运会花样游泳在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比赛池中的水要定期进行净化消毒处理。某实验小组设计泳池水净化模拟实验,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净水工艺净化游泳池里的水。其中砂滤是利用   (填操作名称)原理,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利用活性炭可以   (填操作名称)水中悬浮的杂质。
19.(2024九上·河东期中)2024年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宇航员所乘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路,返回地球家园。航天员在太空生活需要氧气和水。氧气和水的相互转化,体现了“合”与“分”的思想。
(1)“合”的思想:液氢和液氧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为返回舱返回提供动力,写出该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的思想: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所需氧气主要通过电解水获得。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正极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合”与“分”的思想通过以上事实,证明了水是由   组成。
20.(2024九上·河东期中)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认识物质性质和用途的有效方法是建构知识网络图。小茗同学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以结构图(图1)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
(1)氧气的物理性质还有①②两方面,请你写出其中一条物理性质   。
(2)在氧气化学性质中,铁、磷、木炭等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如图2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代替原实验中集气瓶里的水,向瓶里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再将用火柴引燃的铁丝插入氧气中燃烧。
①此改进实验的优点有   (填字母序号)。
A.使实验更简便
B.可以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
C.过氧化氢溶液既是反应物,又起到水的作用
②实验中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1.(2024九上·河东期中)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A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某化学小组取沂河的水进行探究实验。先将水进行如图B操作,操作中缺少一件仪器,其名称是   ,在该实验中它的作用是   。
(3)实验C是通过加热铜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称量装置(铜粉平铺于锥形瓶的底部)的质量为m1.再将锥形瓶置于陶土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的质量为m2,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m1   m2(填“>”“<”或“=”)。此实验对铜粉量的多少   要求(填“有”或“无”)。
22.(2024九上·河东期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电动汽车通常使用锂电池,如图1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及有关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从图1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获得有关锂元素的信息是   (写出一条即可)。锂原子和元素A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周期的依据是   。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微观粒子是   (填字母序号);C表示的微观粒子的符号为   。
23.(2024九上·河东期中)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化学式:CO(NH2)2】的流程。Y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Z是最常见的液体。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在流程图中X是   ;
(2)分离液态空气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化学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根据流程图,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24.(2024九上·河东期中)(一)O2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检验(图1)
(1)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制作简易供氧器
某同学查阅资料知道,家用简易供氧器中的固体药剂是A和B.A是过碳酸钠(化学式是Na2CO4),它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分解出过氧化氢,B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催化剂。该同学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2所示:
(2)甲中的B可能是   。
(3)乙塑料瓶中水的主要作用是   (写一条)。
25.(2024九上·河东期中)在医疗急数、化工生产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1)从元素守恒角度看,下列物质不能用于制取氧气的是____(填序号)。
A. B. C.
(2)某探究小组进行了“催化剂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的系列探究,该小组分别取1g不同的催化剂,再加入溶质质量分数5%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进行了如下实验:
序号 催化剂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粉末 常温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乙 红砖粉末 60℃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丙 红砖小颗粒 常温 缓慢,有少量气泡逸出
丁 块状红砖 常温 十分缓慢,几乎看不到气泡
①写出实验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粉末与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具有相同的催化效果,你认为此结论是否科学?   (填“是”或“否”)。理由是   。
③能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其形态有关的实验组合是   (填实验序号)。
④在一定温度下,另取2g红砖小颗粒,向其中加入8%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继续实验,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实验丙快。请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写两条)   
26.(2024九上·河东期中)钙元素对人体健康很重要,是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剂很多,下图是某种品牌的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请回答下列问题:
XX钙片 药品规格:每片含CaCO3 0.25g 用法用量:每次1片,每天3次
(1)服用钙片后碳酸钙和胃酸的主要成分(HCl)发生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氯化钙(CaCl2)、水及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计算(请写出计算过程):
①CaCO3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
②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
③如果按用量服用,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液氮冷冻麻醉是利用液氮升华吸热降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垃圾焚烧发电涉及燃烧,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活性炭除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氩氦刀治疗肿瘤是利用温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易错点在于区分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物质,燃烧反应通常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汽水中含有碳酸、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糖水中含有糖和水,属于混合物。
C:冰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冰和水只是状态不同,本质都是H2O),属于纯净物。
D: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
综上,答案是C。
【分析】本题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判断各物质是由一种还是多种物质组成。
3.【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氮气含量约为78%,氧气约为21%,氮气含量最高,该选项错误。
B:空气包含多种成分,可用于生产、生活等,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该选项正确。
C:沂河水含多种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水,该选项错误。
D: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该选项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空气和水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空气的成分及用途、水的组成(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易错点在于对空气成分含量的记忆(氮气含量最高)以及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指数大,质量差)。
4.【答案】D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试管中取用液体药品时,最多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C、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不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试管口应略倾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试管应略倾斜,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解答】A:推广无磷洗衣粉,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保护水资源,正确。
B: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不利于水资源保护,错误。
C: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能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正确。
D:严格保护水源地水体,可保障水资源质量,正确。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水资源保护措施。解题关键是理解各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易错点在于认识到大量抽取地下水会破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利于水资源保护。
6.【答案】A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描述正确。
B: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在氧气中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错误。
C:描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解题关键是区分实验现象(如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和实验结论(如生成具体物质),以及不同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差异。易错点在于对“烟”(固体小颗粒)和“雾”(小液滴)的区分,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所以是白烟。
7.【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表示多个分子,在化学式前加数字,3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3CO2,正确。
B: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金属钠中钠元素化合价应表示为,不是Na+(Na+是钠离子符号),错误。
C:碳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应表示为,错误。
D:该反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原方程式未配平,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正确使用,包括分子表示、化合价标注、离子符号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解题关键是掌握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规则,易错点在于化合价的标注位置(元素符号正上方)、离子符号的电荷数与正负号书写(先数字后符号,数值1省略),以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保证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8.【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液态水分子受热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变成气态的水分子,分子本身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来解答。
9.【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A:He - 3的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不是新元素,错误。
B:氦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错误。
C: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质子带正电,错误。
D:由氦 - 3原子的构成可知,1个He - 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有2个电子,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构成及元素的概念。解题关键是明确原子由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易错点在于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可再分)以及粒子带电情况(电子负电,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
10.【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Fe可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符合要求。
B:O可表示氧元素、一个氧原子,但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C:H可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但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D:N可表示氮元素、一个氮原子,但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综上,答案是A。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结合物质的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判断元素符号是否能同时表示原子、元素和物质。
11.【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 A: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是氧化物;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该选项错误。
B: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没有中子,该选项错误。
C: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1g碳与1g氧气反应时,碳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小于2g,该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该选项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基本观念,包括物质分类、原子构成、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本质。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各化学基本概念,易错点在于对原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比的计算(需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反应物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理解。
12.【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简单分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氮化硼由氮元素和硼元素组成,不是两个原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硼不带“钅”字旁,表明属于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氮化硼中氮元素和硼元素的质量比为14:11,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氮化硼化学式为BN,已知氮元素为价,则硼元素为价,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以及元素的质量和质量比,元素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分,在化合物中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13.【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构成物质,如铁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并非物质都由分子构成,错误。
B:带电的微观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都不是离子,错误。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但属于混合物,错误。
D: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种类改变,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综上,答案选D。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推理,涉及物质构成、离子概念、单质定义、化学变化本质。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各化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易错点在于对“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判断(可能是混合物,不一定是单质),以及对化学变化本质(分子种类改变)的理解。
14.【答案】A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敞口,气体逸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能通过水的进入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选项能达到目的。
C: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不同,可探究氧气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该选项能达到目的。
D:用手捂试管,若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选项能达到目的。
综上,答案选A。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与目的的匹配性,涉及质量守恒定律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氧气浓度对反应的影响、装置气密性检查。解题关键是掌握各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易错点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15.【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总质量为80 + 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 + 0 + 5,反应后总质量为52 + 9 + 34 + 5,计算可得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g,正确。
C:氨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中,氮原子与三个氢原子结合,图中显示不符合氨分子结构,错误。
D: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反应后催化剂质量仍为5g,错误。
综上,答案选B。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分子结构及催化剂的特点。解题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明确化合反应(“多变一”)与分解反应(“一变多”)的区别,以及催化剂质量不变的性质。易错点在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准确计算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
16.【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最后剩余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图像正确。
B:过氧化氢制氧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图像正确。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与氮气不反应,氮气质量应不变,而图像中氮气质量减少,图像错误。
D: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图像正确。
综上,答案选C。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涉及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制氧、红磷燃烧、电解水实验。解题关键是分析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变化情况,易错点在于红磷燃烧时氮气不参与反应,质量保持不变,与图像中氮气质量减少不符。
17.【答案】(1)C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K+;+5;H2O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为C。
(2) 能闻到梅花清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3) KIO3中的阳离子是K+;设碘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1)+x+( - 2*3 = 0,解得x = +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可推出X的化学式H2O。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分子性质及化合价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解题关键是掌握碳的化学式、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利用化合价规则计算元素化合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化学式。易错点在于化合价计算时,准确代入钾、氧的化合价,以及根据原子守恒推导X的化学式。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C;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3)KIO3中含有的阳离子是钾离子,离子符号为:K+;KIO3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解得,则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鉴别加碘食盐时涉及的反应为:3H2SO4 + KIO3+ 5KI = 3I2+ 3K2SO4 + 3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6个H、3个S、15个0、6个K、6个I,反应后有3个S、12个0、6个K、6个I,则3X中含有6个H和3个O,X中含有2个H和1个O,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
18.【答案】(1)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2)过滤;吸附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元素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 ①C和O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原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③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砂滤利用过滤原理除去水中较大固体颗粒;活性炭可吸附水中悬浮杂质。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概念、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化学方程式书写及水的净化方法。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规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过滤、吸附在水净化中的作用。易错点在于根据微观示意图准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1)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C和O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的原因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②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等(合理即可);
③由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丙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砂滤是利用过滤原理,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
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利用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
19.【答案】(1)
(2)H2;木条燃烧更旺
(3)氢元素和氧元素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 液氢和液氧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H2;正极产生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木条燃烧更旺。
(3)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分析】本题考查氢气燃烧、电解水实验及水的组成。解题关键是掌握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正氧负氢,氧气使燃着木条更旺),以及通过化学反应证明水的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易错点在于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和配平。
(1)液氢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电解水时,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即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则本实验中,电池的负极与a管中的电极相连,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H2。b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检验b中产生的气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的更旺。
(3)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0.【答案】(1)不易溶于水或密度略大于空气密度
(2)ABC;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 氧气的物理性质可写不易溶于水(或密度略大于空气密度)。
(2) ①改进实验的优点有ABC;②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的性质及铁丝燃烧实验改进。解题关键是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等),理解改进实验的优点(操作简便、持续供氧、过氧化氢的双重作用),以及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易错点在于准确判断改进实验的优点,全面考虑操作、供氧及物质作用等方面。
(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根据图示,氧气的物理性质还有①②两方面,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易溶于水。
(2)①A.将装置改进后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可以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溶液既是反应物,又起到水的吸热作用,防止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C;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地越快
(2)玻璃棒;引流
(3)=;无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 实验A中,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地越快。
(2) 图B是过滤操作,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棒,作用是引流。
(3) 实验C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所以m1=m2;此实验对铜粉量的多少无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分子性质、过滤操作、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解题关键是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掌握过滤操作所需仪器及作用,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在密闭装置中的应用(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与反应物量无关)。易错点在于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以及质量守恒定律验证时装置的密闭性对结果的影响。
(1)实验A中发现两杯水都变红,而且整杯热水变红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一个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图示过滤操作中,缺少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和,所以实验中的m1=m2,同时说明此实验对铜粉量的多少无要求。
22.【答案】(1)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或质子数为3(合理即可);电子层数相同;失去
(2)BC;Mg2+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从图1可获得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或质子数为3等合理答案);锂原子和元素A电子层数相同,故位于同周期;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2) 图2中B(最外层8电子)、C(最外层8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C表示的微观粒子符号为Mg2+。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信息及微粒结构。解题关键是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信息的含义(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最外层8电子,氦为2电子)。易错点在于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符号,C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0,故为镁离子Mg2+。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从图1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获得有关锂元素的信息是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元素符号为Li,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合理即可);
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锂原子和元素A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即均有2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是1,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2)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核外只有第一层的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则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微观粒子是BC;C表示的微观粒子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
23.【答案】(1)N2(或氮气)
(2)物理
(3)
(4)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 流程图中X是N2(或氮气)。
(2) 分离液态空气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本题考查空气分离及合成尿素的流程。解题关键是根据流程和物质性质判断物质(Y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CO2,X为氮气),掌握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判断,以及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易错点在于准确判断反应①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及反应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图中分离空气的过程是利用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氮气和氧气,故X为氮气;
(2)图中分离空气的过程是利用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反应①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②为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答案】A;;二氧化锰;湿润氧气、观察输出氧气的速率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发生装置选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甲中的B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可能是二氧化锰。
(3) 乙塑料瓶中水的主要作用是湿润氧气(或观察氧气产生的速率等合理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简易供氧器。解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类型选择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选A),掌握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和氧气的湿润等相关知识。易错点在于准确判断发生装置的类型,以及理解简易供氧器中水的作用。
25.【答案】(1)A;C
(2);否;实验温度不同,没有控制变量;丙、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红砖小颗粒更多,催化效果更好;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更高,反应更快(或温度更高,反应更快)。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制取氧气的药品需含有氧元素,甲烷、氯化钠都不含氧元素,不能制取氧气,故选AC。
(2) ① 甲中发生的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②所给对比实验中 实验温度不同,没有控制变量 ,不能证明粉末与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具有相同的催化效果。 ③ 丙丁实验变量为催化剂形态,由此对比可 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其形态有关 。 ④在一定温度下,另取2g红砖小颗粒,向其中加入8%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继续实验,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实验丙快,可能是红砖颗粒多,接触面积大,过氧化氢浓度高,反应速率快,温度高,加快了反应等。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制取氧气的药品需含有氧元素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对比实验需变量唯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6.【答案】(1)
(2)CaCO3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每片含CaCO30.25g,每次1片,每天3次,如果按用量服用,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0.25g/片×1片×3×40%=0.3g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①CaCO3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3)=1:4;
②CaCO3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
③每天摄入钙元素质量为0.25g/片×1片×3×40%=0.3g。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化学式的计算。解题关键是掌握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原理,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质量比、质量分数,以及结合用量计算每天摄入钙元素质量。易错点在于准确计算元素质量比(注意氧原子个数)和质量分数,以及结合药品用量进行实际质量计算。
(1)服用钙片后碳酸钙和胃酸的主要成分(HCl)发生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氯化钙(CaCl2)、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