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课文导入
当看到这些宏伟的自然景观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它们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力量或情感?”
现在,让我们跟随郭沫若的脚步,走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看看他是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什么是现代诗?
现代诗有什么特点?
如何读懂现代诗?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歌:《天狗》《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
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王昭君》《蔡文姬》等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什么是现代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它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地点
动词
吹响号角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呼喊
呐喊
欢呼
赞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放声号叫(háo) 立在地球边上放声号叫,大声呼喊。
吹响号角(hào) 立在地球边上吹响号角。
标题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放声号叫,直接发出呼唤。
诗人情绪激越,不能自已,所以大声号叫
结构梳理
1
2
3
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全诗共七节:
任务: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意象: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特征:
雄奇壮阔
力量巨大
气势磅礴
动作:怒涌、推倒
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物抒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
宏伟
强力
壮丽
炽热
“滚滚的”:应该重读,读出大海的波涛奔涌的磅礴之势。
“力哟!力哟!”像是在呐喊,又像是在招呼,读出一句比一句高的气势。
要重读
思考1.你怎么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话?
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
违背常理→寓意/象征、时代背景
太平洋推倒地球:
推翻、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时代背景:1919年 五四运动
思考2.“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五四”精神也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
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营造出了一种雄伟壮阔的意境
无数的、怒涌的
壮丽的
无限的、充满力量的
滚滚的
思考3.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毁坏,指毁坏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
创造,指创造一个新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以象征手法展现了“五四”运动所激起的磅礴声威,这一浪潮跨越太平洋,直接触动了敏锐捕捉时代节奏的郭沫若。对于中国而言,“五四”运动如同汹涌澎湃的洪流,以其强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体系,同时以卓越的创造力塑造了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这一象征全球趋势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正以势不可挡的势头横扫日本,冲击中国,并注定将扩散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思考4.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话?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力”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绘画),突出形态(舞蹈),反映节奏(音乐),体现韵味(诗歌),彰显旋律(律吕)。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特征。
破坏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
创造新社会、新秩序、新思想、新文化
需要新青年为之不断努力
力的“毁坏”
力的“创造”
力的“努力”
从毁坏到创造再到努力,是层层递进的。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以这首诗诗人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这是青春的呐喊,是面对强大势力激昂澎湃的歌号,那连绵不断的高歌的,便是他的青春。
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
是洪涛滚滚的比喻
是洪涛的声音
“力的绘画”
“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
“力的律吕”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运用排比的手法,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

“我”是怎样的形象?

自然之力
宇宙之力
毁灭之力
创造之力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量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写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浪滚的声音,滚滚洪涛象征着五四运动巨大的声势,“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五四运动的力量会毁掉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大工业生产之力
当时的世界工业
生产如火如荼,诗人感受到
工业生产的力量,又恰逢国内五四运动,他渴望这工业之“力”可以改变国家的危机。
本诗描写了哪几种力,该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有着奋发昂扬的精神,豪迈的气概,有着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的革命信念,有着巨大精神力的渴盼自我的知识青年的形象。
青春蕴含的价值在于“创造”
特点:昂扬奋发、豪迈坚定、勇于革新
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谁?
立于地球之巅,他占据着全方位观察地球的制高点,吹响了响彻天际的号角。如同排山倒海的巨浪,这股力量既拥有摧毁一切的破坏力,也蕴含着塑造未来的创造力。作为巨人,他的使命是掌控并驾驭这股力量,以他炽热而真挚的心灵,以及澎湃的热情,彻底颠覆旧有的世界,并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横跨两大洋的巨人
诗人的自我形象
原文
实际
文章主旨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的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