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五石之瓠》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五 石 之 瓠
庄子·逍遥游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 石 之 瓠
课题解读
五 石 之 瓠
五 石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在古代:1斗=10升=15斤=7.5千克
1石=10斗=75千克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五 石 之 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贻:赠送
树:名作动,种植
实:名作动,充实容纳
省略句
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自举:举自,举:保全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瓠落:指大貌,空廓貌。
所容:所容纳的东西
掊:击破。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原文翻译
五 石 之 瓠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固:确实
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龟:同“皲”,皮肤冻裂。
洴澼:漂洗
絖:同“纩”,棉絮
鬻:卖
事:营生
以…为:把…作为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原文翻译
五 石 之 瓠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即发兵侵吴。
将:名作动,领兵。
水:名作状,在水上。
裂地:割地
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或:有的人
犹:仍然,还是
所用:使用方法
而:表转折,却
蓬:草名,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虑: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以为:把……制成。
原文翻译
五 石 之 瓠
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原文翻译
五 石 之 瓠
问题探究
1.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么使用“大瓠”的?
惠 子
盛水:其坚不能自举
为瓢:瓠落无所容
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 子
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五 石 之 瓠
问题探究
2.宋人和客分别怎么使用“不龟手之药
人物 用途 结果
宋人

护手霜
用于军队打仗
世为洴澼絖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裂地而封之
五 石 之 瓠
问题探究
3.“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
宋人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鬻技百金
惠子
盛水做瓢都失败了
把葫芦打破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看不见物体背后的“大用”。
4.“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
问题探究
五 石 之 瓠

以说吴王
获裂地之赏
庄子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眼界宽广,思维活跃,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五 石 之 瓠
问题探究
五 石 之 瓠
问题探究
五 石 之 瓠
问题探究
6.如何理解庄子惠子“大瓠之争”?
二人对于“大瓠”之用的不同观点隐含着对于“有用”和“无用”的认识。惠子基于现实认识,局限于惯性理解认为大瓠“无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则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五 石 之 瓠
万物皆有所用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主动探寻规律,转换视角,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问题探究
五 石 之 瓠
万物皆有所用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主动探寻规律,转换视角,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问题探究
五 石 之 瓠
写作特色
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
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
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五 石 之 瓠
五 石 之 瓠
真题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致辞说:“文学和科学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庄子也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之事、之物,却有其自身的“大用”。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你对“无用”有怎样的理解?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处,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五 石 之 瓠
真题思考
回收一个玻璃瓶所节约的能量,大约可以让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4个小时,可以让一台电脑运行30分钟,可以看20分钟的电视节目。
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乔布斯讲述自己在大学第一学期后辍学的经历。他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10年后当他设计第一台麦金塔(Macintosh)个人电脑时,为发明电脑上的可变字体发挥了作用。
法拉第当初发现“电磁感应”时,其成果只能摆在实验室里,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嘲笑。当时谁能想到,若干年后,法拉第的发现引领着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那个貌似无用的发明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许多时候,驱动人类科技进程的,并不是实用性的需求,而是人们期待揭开宇宙之谜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事例思考
先哲柏拉图有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面包当然重要,它给生存提供了保障。水仙花貌似无用,却让生活有了趣味。
五 石 之 瓠
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道在伦常日用中”。
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五 石 之 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