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师 说
韩愈
韩愈
中唐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柳
字退之
古文运动
谥 文
韩吏部
文学家
政治家
文起八代之衰
韩潮苏海
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昌黎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苏、欧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曾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廷,拜国子祭酒。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768—824),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
文化知识:体会骈文特点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曹植《洛神赋》
政治道路——三起三落
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请求宽民徭役,除民租赋,触怒当权者,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奉召回长安,知国子博士,二贬河南令。
3. 814年,平定淮西乱,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4. 819年,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三贬潮州刺史。
5. 820年任兵部侍郎,后任吏部侍郎,终年。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山 韩江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 文 公 祠
解题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呢?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先秦及秦汉散文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代词,他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13
六艺
注意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
送给李蟠
为什么要送给李蟠?
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韩愈对李蟠的态度是怎样的?
“嘉”:称赞、赞许,评价很高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
研读第一段
探索从师之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疑问代词,谁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指示代词,它们
动词,成为
求学的人
用来……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
(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介词,在
介词,比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 文 串 讲
第一段分析:
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什么是老师?
传道受业解惑
为什么需要老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需要怎样的老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标准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
现在的人太不尊重老师了!就离谱!
研读第二段
韩愈接下来如何论证师道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从师的风尚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低于
……的原因
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对于
以……为耻
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指书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指示代词,那些
宾前,“不知句读”
通“否”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他们书,(帮助他们)学习文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
那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名词作状语,成群
恢复
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哪里值得奇怪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哪里值得奇怪啊!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近,知识道德水平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是君子看不起的,现在君子的智慧反而比不上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27
哈哈哈,拜师?现在谁还拜师?哈哈哈
我们士大夫都是人上人,随便拜师岂不是很没面子?
看到了吗?这能学好才有鬼!!!
当代师道不存的根本原因
韩愈
士大夫
对 象
从师态度
结 果
论证方法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其身
耻师
大遗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
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
聚而笑之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个方面



论证结构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则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人之族,群聚笑之
益圣益愚
小学大遗
智反不及
纵 比
自 比
横 比
核心内容:批判今人“耻学于师”陋习
简单说,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任何人不学习都会出问题的!!!
研读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这类人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代词,此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
(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懂得道理有的早有的迟,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如此罢了。
孔子言行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圣人无常师
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学者必有师
孔子
我才不止有一个老师。
从师的重要性
抨击“耻学于师”的风气
圣人无常师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自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之族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总结
(对比论证)
(例证、引证)
说明写作缘起 赠李蟠
阐述从师的道理
纵比
自比
横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