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降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逸闻趣事
①彭祖后裔,别称:太上老君
②玄妙王之女理氏食李而孕
③理氏怀胎八十一载,乃割左腋而生。
④出而皓首白须,能言。其母名之“老子”,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 子
走近作者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走近作者
道本思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老子思想
“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阴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对立
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统一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转化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质变
老子哲学的精髓和核心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思想
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代背景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以为:把...做成
第十一章
走进文本,疏通文意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
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
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举例论证
思考: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启示:有无相生
思考: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思考任务:如何理解“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四章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本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第二十四章
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学习任务一: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
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本质:追逐显相,看重我“有”。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排比举例
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启示:顺道而行,谦逊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智:智慧,聪明
明:明达(明智,通达事理)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
所:处所,地方
不亡:不消亡,不朽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思考: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
探究内涵
【探究内涵】
『学习任务二』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不是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
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
强行者有志——不能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
而是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求道不息,
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
思考: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
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学习探究1: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
凡事在初始阶段更
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事物
未变
未兆
脆弱
细微
易持守
易解决
易消解
易散失
问题
未出现
容易解决
排比
学习拓展2:用一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明确】: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只有积极进取,才能成功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不忽视微小事物的力量,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
学习探究2:《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三层思路可概括如下:
第一层:行事之前,要洞察先机,把握先兆。
第二层:行事之中,要关注细微,重在积累。
第三层:行事将末,要小心处理,慎终如始。
拓展补充:《老子(第六十四章)》 思路解读
第六十四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从事:做事
于:在; 而:表修饰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辅:辅助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
(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
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把握先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重视细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圣人无为
百姓慎终如始
总结
对比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思考:阐释了什么道理 是怎样论证的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无为而治。
不妄动、不妄为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课堂总结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
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
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
拓展积累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
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宁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
思考:”圣人“是怎么做的?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懦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们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