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
新课导入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出名——孔乙己,阿Q、祥林嫂。孔乙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无名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介绍
学习目标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伤逝》、《孤独者》、《示众》等 《故事新编》——《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共计10篇。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
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祝福”,在绍兴土话里就是 “祝福菩萨”,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时候是女人们最忙的时候。
上好福礼就拜菩萨.祝福仪式由男性当家人主持,全家男丁按辈份、年龄,依序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寡妇更不允参与,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关于祝福


1、10分钟之内速读全文,顺手标好段序。找出全文线索
2、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发展划分故事情节,本判断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梳理情节,解读遭遇
任务活动一
本文采取了哪种叙述方式,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鲁镇的祝福与鲁四老爷。
1-2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倒叙
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1. 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悲剧范围,突出反封建的主题(鲁四老爷的愤怒)。
叙述方式:
(1)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2)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3)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作用: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思考:
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阅读课文,请说说祥林嫂一生中经历了哪些人生不幸?
在接连出现的人生悲剧面前,祥林嫂有何表现?
段落
34―53
54―65
66―111
99-102
107-111
3―33
1.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内容
夫亡守寡
被卖改嫁
丧夫失子
捐槛赎罪
帮佣被逐
凄然离世
夫亡守寡
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被卖改嫁
“嚎,骂,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丧夫失子
捐门槛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濒临死亡
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抗争未果
2.祥林嫂的表现
发展(54-65):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嫁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什么?
原文: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60段 100页)
这几个动词非常粗暴,可见他们没有把祥林嫂当成人,而是把她当成随意买卖的一件商品。表现祥林嫂社会低下
拼命反抗, 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抗。一方面, 她觉得妇女应该从一而终, 不能再嫁;二是对婆婆虐待自己和婆家人绑架自己的痛恨;三是卖给深山老林自己不认识的人, 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无法预料, 害怕未来的日子更加难过;四是为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命运本能的抗争, 不惜生命。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思考: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34段
再到鲁镇66段
临死前3段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黄中
带黑
消失了血色
瘦削不堪,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眼珠间或一轮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对生活已经绝望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
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
——鲁迅
思考:找出文中的12处眼睛描写,并分析其展现的人物性格
眼睛 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人物形象——祥林嫂】
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劳动妇女形象。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新闻调查
本期话题:
谁杀了祥林嫂?
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鲁四老爷
祥林嫂婆婆
柳妈
“我”
“我”
嫌疑犯如下:
原文 形象特点
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 的大“壽”字,陈抟老祖 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顽固维护者。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嫌疑人分析——鲁四老爷
嫌疑人分析——祥林嫂的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霸道强势、自私冷漠
柳 妈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嫌疑人分析——柳妈
1.“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2.我是一个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心,有帮助她的初心,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3.第一人称的运用。采用第一人称“我”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将故事呈现给读者,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5.“我”的出去回来又出去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道路的隐喻。“我”以启蒙者的身份回乡,以启蒙者的眼光去观察,以启蒙者的心态去思考,最终却只能以启蒙者无力改变现实的姿态黯然离开。
“我”作为叙述者的作用
情节
第一人称
主题
特有的
鲁四老爷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
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柳妈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神权。
鲁镇人背后体现的是旁观者心态,看客心理。
“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知识的先进革命者,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
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柳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人
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在拍摄《祝福》时,我们应如何选景?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来进行深入分析与选景。
聚焦选景,环境描写
任务活动五
聚焦选景,环境描写
文中四次描写雪花,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
三次“祝福”场面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社会环境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作用: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
镜头2: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32段)
镜头1: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2段)
镜头3: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
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下来了。(88段)
作用:暗示柳妈的话即将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中共有“祝福”场面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课堂探究


镜头1: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第2段)
“三个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依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与贬抑。
作用:交代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镜头2:结尾处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112)
作用: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揭露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我在蒙胧 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以《祝福》为题的作用
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线索:“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
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人称交叉: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①开头和结尾用第一人称,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②正文部分大都使用第三人称转述“她”即祥林嫂的事情,能够客观展现祥林嫂被压迫最终沦为乞丐的故事,不受时空拘束,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比较灵活自由。
③两种叙述人称交互使用且自然转换,使小说叙事笔法更为灵活,使叙事更显真实。使祥林嫂人物形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体现,使小说反封建主题得以凸显。
分析小说《祝福》的叙述人称和效果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有限视角。①真实②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将读者引入情境③便于抒发感情④增强现场感/真实感⑤让故事逐步展开,更有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兴趣
缺①叙述上会受限制
第二人称:优 ①拉近了叙述者与作品人物之间的距离 ②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全知视角。优①不受叙述者的见闻约束,相对自由,客观冷静(拉开叙述和故事的距离)
②深入人物内心③不受时空限制,展现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蒙太奇)④自由地反映社会现实
要注意叙述视角的转换:在第一人称中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可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在第三人称中夹杂第一人称的独白等,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叙述视角的转换,可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多种视角交替运用】既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又多层面、立体地表现出…形象
①先是以有限视角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表达“我”对祥林嫂不幸命运的同情,揭示了鲁镇人的愚昧、麻木、冷漠;
②后转换为全知视角,便于多角度立体地呈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显得客观、冷静。
分析小说《祝福》的叙述视角和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