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中心聚落遗址。考古发现该遗址的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且普遍随葬玉器,而低等级墓葬仅见零星陶器或石器。由此可推断,当时该地区( )
①处于原始社会早期 ②社会在加速分化和逐渐复杂化
③实行君主专制且等级森严 ④具有显著的贫富差距和等级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至少证明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它的生产关系。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会适合生产力状况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在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①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指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思想武器
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体味这两首诗的不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古诗一: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经·东方未明》
古诗二: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唐·聂夷中《田家》
①古诗一说明农奴在封建主强制下劳动,没有人身自由
②古诗二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③古诗一说明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④古诗二说明农民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地主占有和支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与时代特征,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展现出光明前景。以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④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以上论述主要表明( )
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②各国的发展道路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
③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④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通过统一性反映出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出了“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共产党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可见,《共产党宣言》( )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②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经典著作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分别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对于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①反动力量过于强大镇压了工人运动
②缺乏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理论的正确指导
③当时不具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不能给工人运动指示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马克思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对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②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基本矛盾尖锐是不可避免的
③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①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则会阻碍经济基础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对诗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广大农民陷入贫困陷阱的根源
②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无法支撑人们平均分配
③封建社会沉重的地租、苛捐杂税使得民不聊生
④封建社会内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可缓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我们即将迎来祖国75周年华诞。经过不懈奋斗,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证明: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以下对此做出正确诠释的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唤醒了很多人的创业梦想
③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
④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让新能源汽车走俏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统治的“文明时代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是在它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既是自古以来资本主义社会淤积的乱象,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永恒的困扰。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
③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解决阶级矛盾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创立了唯物史观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实践
③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④吸收和改造了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体系无法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天然对抗性,迫使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而共产主义现代文明则是在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上述论断揭示出( )
①在不同人类文明形态下,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②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在是否真正维护人民利益上存在本质差别
③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向共产主义现代文明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
④各国在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时应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某研究学习小组以“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议题,探究不同社会的经济为展状况。以下分享,正确的是( )
序号 社会形态 经济发展状况
① 原始社会 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 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③ 封建社会 金属工具开始使用和推广,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大部分劳动成果。
④ 资本主义 社会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结合材料,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围绕“走什么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无数仁人志士远赴欧美“西天取经”、东渡日本寻求救国道路,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持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结合材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进程角度,论证坚持中国道路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C A C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B C C
1.D
【详解】①: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中心聚落遗址。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且普遍随葬玉器,而低等级墓葬仅见零星陶器或石器。由此可推断,当时该地区生产资料相应的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而不是早期,①错误。
②:考古发现该遗址的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且普遍随葬玉器,而低等级墓葬仅见零星陶器或石器。由此可推断,当时该地区社会在加速分化和逐渐复杂化,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②正确。
③: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属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且等级森严,③不符合题意。
④:考古发现该遗址的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且普遍随葬玉器,而低等级墓葬仅见零星陶器或石器。由此可推断,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当时该地区具有显著的贫富差距和等级差异,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C
【详解】②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至少证明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它的生产关系”,由此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②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①排除。
③:题目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B
【详解】①③:在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是因为《共产党宣言》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思想武器,①③符合题意。
②: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的主题。不是《共产党宣言》指明的,②说法错误。
④:不是《共产党宣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4.B
【详解】①:古诗一反映的是奴隶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①不符合题意。
②:古诗二描写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种种事实,反映的是封建社会,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剥削农民的基础,②符合题意。
③:古诗一生动曲折地展现出酷吏的凶狠以及奴隶生活的艰辛凄惨,反映的是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③符合题意。
④:封建地主占有农民的绝大部分劳动成果,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5.C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但是不符合题意,材料设问是科学社会主义,①不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延续贯通,②正确。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③错误。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④正确。
故本题选C。
6.A
【详解】①②:材料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形式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会产生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本质也都是相同的,这说明各国的发展道路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没有体现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③排除。
④: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多样性反映出来,④错误。
故本题选A。
7.C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①与题意不符。
②:《共产党宣言》指出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说明其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符合题意。
③:《共产党宣言》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说明其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经典著作,③正确。
④: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A
【详解】①②: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包括:反动力量资产阶级过于强大镇压了工人运动,缺乏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理论的正确指导,①②正确。
③:“当时不具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不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的原因,③不选。
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所以它可以给工人运动一定的指示,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9.C
【详解】②③:题中马克思的论断主要强调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未涉及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的,也未体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①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0.A
【详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①③: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但他们自己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身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悲惨生存状态。这一切都根源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沉重的地租、苛捐杂税使得民不聊生,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分配方式的不公,没有体现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②不符合题意。
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能调和,但可以缓和,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①正确。
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善,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唤醒了很多人的创业梦想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②正确。
③: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虽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二者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③排除。
④: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让新能源汽车走俏世界,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
12.C
【详解】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调整生产关系不一定能促进生产力发展,①排除。
②④:“资本主义社会淤积的乱象,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永恒的困扰”,这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也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②④正确。
③: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缓解其阶级矛盾,但不能从根本是解决阶级矛盾,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3.B
【详解】①: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①正确。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由理论变成了实践,②错误。
③: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体现在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正确。
④:马克思主义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同与现实不符,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4.C
【详解】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是不竭动力,在社会主要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①错误。
②: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体系无法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天然对抗性,迫使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而共产主义现代文明则是在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这一论断揭示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在是否真正维护人民利益上存在本质差别,②正确。
③:共产主义现代文明则是在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这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向共产主义现代文明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正确。
④:各国在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时应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①: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①错误。
②: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②正确。
③:在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③排除。
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6.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高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②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④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析】背景素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考点考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说明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需要调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②: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键词③: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7.人类社会发展遵循基本规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立足国情,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探索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受多种因素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和道路的多样性反映出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中国道路,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
【分析】背景素材:坚持中国道路
考点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进程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进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从一般规律的角度分析:中国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持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从社会发展进程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中国道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