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海市市西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数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上海市市西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数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海市市西中学高二上学期 10月阶段测试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4小题,共 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空间的一个点 ,一条直线 ,一个平面 用集合的语言表述它们之间可能的位置关系,表述正确的
是( )
A. ∈ B. { } ∈ C. { } ∈ D. ∈
2.已知 1, 2, 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面命题正确的是( )
A. 若 1 ⊥ 2且 2 ⊥ 3,则 1// 3 B. 若 1 ⊥ 2且 2// 3,则 1 ⊥ 3
C. 若 1// 2且 2// 3,则 1, 2, 3共面 D. 若 1, 2, 3共点,则 1, 2, 3共面
3.在空间中,过点 作平面 的垂线,垂足为 ,记 = ( ).设 ,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对空间任意一点
, 1 = [ ( )], 2 = [ ( )],恒有 1 = 2,则( )
A. 平面 与平面 垂直
B. 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45°
C. 平面 与平面 平行
D. 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60°
4.已知直线 、 是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平面 经过直线 ,直线 与平面 平行.动点 在平面 上,若
到 、 的距离相等,则 的轨迹是( )
A. 直线 B. 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二、填空题:本题共 12小题,共 36分。
5.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 (用弧度制表示).
6.设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1 2 的虚部为 .
7.向量 = (3,5)在向量 = (1, 1)方向上的数量投影为 .
1
8.已知正实数 , 满足 + 2 = 3,则 的最大值为 .

9.在长方体 ′ ′ ′ ′中, = 4, = 2, ′ = 2,则直线 到平面
′ ′ 的距离为 .
10.正方体的各表面在一个平面上的展开图如图所示,则展开图中的面对角线 与
在正方体中的位置关系为 (选填“平行”、“相交”、“异面”).
11.在梯形 中, // ,用“斜二测画法”作出梯形 水平放置的直观
图,如图所示.若 ′ ′ = 4, ′ ′ = 2, ′ ′ = 2,则梯形 的面积为 .
第 1 页,共 8 页
12.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在平面 上,斜边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30 ,则另一条直角边与平面
所成角的大小为 .
13.如图,已知正方体 1 1 1 1的棱长为2, 分别是棱 1, 1 1的中点,点 为底面四边形
内(包括边界)的一动点,若直线 1 与平面 无公共点,则点 在四边形 内运动所形成轨迹的
长度为 .
2
14.已知函数 ( ) = sin ( + ) + ( > 0)的最小正周期 满足 < < ,且 = ( )的图象关于点
4 3
3
( , 2)对称,则 ( ) = .
2 2
15.已知长方体 ′ ′ ′ ′的底面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为棱 上的任意一点, 为棱 ′的中
点,若棱 ′ ′上至少存在一点 使得 ⊥ ,则棱 ′的长的最大值为 .
2
16.已知数列{ }满足 +1 = 2 + 3( 为正整数),若{ }是严格增数列,则首项 1
的取值范围

为 .
三、解答题:本题共 5小题,共 5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10分)
已知点 和直线 , ,证明:过点 至多有一个平面与直线 垂直.
18.(本小题10分)
已知 ⊥ , ⊥平面 , = = 3, = 4,点 为 的中点,过点 分别作平行于平面
的直线交 、 于点 、 .
第 2 页,共 8 页
(1)证明:平面 ⊥平面 ;
(2)证明:平面 //平面 ,并求平面 到平面 的距离.
19.(本小题10分)
已知函数 ( ) = ( > 0, ≠ 1).
(1)若函数 = ( )的图象经过点(4,2),求解不等式 (2 2) < ( );
(2)若存在 ,使得 ( + 1)、 ( )、 ( + 2)依次成等差数列,求 的取值范围.
20.(本小题10分)
如图所示为一名曰“堑堵”的几何体,已知 ⊥平面 , // , = = 1, = √ 3,四边形
为正方形.
(1)《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判断四面体 是否为鳖臑?若是,写
出其每一个面的直角,并加以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求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大小.
21.(本小题12分)
已知四面体 的6条棱中,有 条棱长为 ,有6 条棱长为1.
(1)若 = 0,证明: ⊥ ;
(2)若 = 1, = (0 < < √ 3),求二面角 的大小(用含 的式子表示);
第 3 页,共 8 页
(3)若 = 2,求 的取值范围.
第 4 页,共 8 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0, ]
2
6. 2
7. √ 2
9
8.
8
9.√ 2
10.异面
11.12

12. 或45
4
13.√ 5
14.1
15.√ 2
1
16.(0, ) ∪ (2,+∞)
2
17.【详解】假设过点 有至少两个平面与直线 垂直,
设 ∈ 1, ∈ 2, ∈ 3, ∈ , ⊥ 1, ⊥ 2, ⊥ 3 ⊥ ,所以 ∈ 1 ∩ 2 ∩ 3 ∩ ∩ ,
又因为 ⊥ 1, ⊥ 2, ⊥ 3, ⊥ ,所以 1// 2// 3 // ,与 ∈ 1 ∩ 2 ∩ 3 ∩ ∩ 矛盾,假设
不成立,
所以过点 至多有一个平面与直线 垂直.
18.【详解】(1)由 ⊥平面 , 平面 ,则 ⊥ ,而 ⊥ ,
由 ∩ = , , 平面 ,则 ⊥平面 ,
由 平面 ,则平面 ⊥平面 ;
(2)依题意可知, //平面 , //平面 ,
由于 ∩ = , , 平面 ,所以平面 //平面 ,
第 5 页,共 8 页
由(1)知 ⊥平面 ,则 ⊥平面 , ∈ ,
所以 ⊥平面 , ⊥平面 ,
由 //平面 , 平面 ,平面 ∩平面 = ,
所以 // ,又点 为 的中点,则 是 的中点,
1
所以平面 到平面 的距离为 = = 2.
2
19.【详解】(1) ∵ (4) = 2,则 4 = 2,
∴ 2 = 4,∵ > 0,∴ = 2,
∴ ( ) = 2 ,定义域为(0,+∞),
要解不等式 (2 2) < ( ),则 , 2 2 ∈ (0,+∞),∴ ∈ (1,+∞).
又 ( ) = 2 在定义域内是严格增函数,
由 (2 2) < ( ),则2 2 < ,解得 < 2.
综上所述,不等式 (2 2) < ( )的解集为(1,2).
(2) ∵ ( )的定义域为(0,+∞),存在 ,使得 ( + 1)、 ( )、 ( + 2)依次成等差数列,
+ 1 > 0
则在方程2 ( ) = ( + 1) + ( + 2)中,应满足{ + 2 > 0,
> 0
由 > 0,解得 > 0,问题转化为 > 0时,方程 ( + 1) + ( + 2) = 2 ( )有实数解.
又 ( ) = ,则 ( + 1) + ( + 2) = 2 ,
即 (
2 2) = ( 2 + 3 + 2).
∵ ( )为严格单调函数,
∴ 2 2 = 2 + 3 + 2,
2 3
∵ > 0,两边同除以 2得, 2 = 2 + + 1.
1
令 = ,由 > 0,则 ∈ (0,+∞),

∴ 2 = 2 2 + 3 + 1在 > 0有解.
3 2 1
又 = 2 2 + 3 + 1 = 2( + ) 在(0,+∞)上是严格增函数,
4 8
∴ = 2 2 + 3 + 1 ∈ (1,+∞),即 2 ∈ (1,+∞),
又 > 0,则 ∈ (1,+∞).
第 6 页,共 8 页
20.【详解】(1) ∵ ⊥底面 , , , 都在底面 上,
∴ ⊥ , ⊥ , ⊥ ,
∵四边形 是正方形,
∴ ⊥ , ∩ = , , 平面 ,
∴ ⊥平面 ,又 平面 ,
∴ ⊥ ,
∴四面体 是鳖臑;
(2)由 ⊥平面 ,即 ⊥平面 , 平面 ,
所以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 , ∈平面 ,
所以 到平面 的距离,即为 到直线 的距离 ,
由题设及(1)知, 2 + 2 = 2 = 2, 2 + 2 = 2 = 3,
所以 2 + 2 2 = 1 + 2 2 = 3,可得 = 1,故 = = √ 2,
1 1 2
由等面积法知, = ,得 = = √ ,
2 2 3
√ 3 √ 3
若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为 ,则sin = = ,可得 = arcsin .
3 3
21.【详解】(1)当 = 0,则6条棱长均为1,故四面体 为正四面体,
若 为 的中点,而 , 为等边三角形,则 ⊥ , ⊥ ,
由 ∩ = , , 平面 ,则 ⊥平面 ,
由 平面 ,则 ⊥ ;
(2)当 = 1,则四面体 中有1条棱 = (0 < < √ 3),其它5条棱长为1,
如图 为 的中点, , 均为等边三角形,则 ⊥ , ⊥ ,
第 7 页,共 8 页
3
故∠ 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 2 = 2 = ,
4
2+ 2 2 3 2 2
此时cos∠ = = ,
2 3
√ 6 3 2 2
当0 < ≤ 时∠ = arccos ,
2 3
√ 6 2 2 3
当 < < √ 3时∠ = arccos ;
2 3
(3)当 = 2,根据对称性有如下两种情况,
若2条对边的棱长为 ,不妨设为 = = ,则 = = = = 1,
如下图 为 的中点,其中 , 为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且0 < < 2,
2 2 2
所以 = = √ 1 ,则2√ 1 > > 0,得 < 1 0 < < √ 2,
4 4 2
综上,0 < < √ 2;
若2条邻边的棱长为 ,不妨设为 = = ,则 = = = = 1,
0 < < 2 1
如下图 为 的中点,其中 , 均为等腰三角形且{ ,则 < < 2,
2 > 1 2
√ 3 2 1 √ 3 1 √ 3所以 = , = √ ,则1 < √ 2 < 1 + ,得√ 2 √ 3 < < √ 2 + √ 3,
2 4 2 4 2
综上,√ 2 √ 3 < < √ 2 + √ 3;
所以,2条对边的棱长为 时0 < < √ 2;2条邻边的棱长为 时√ 2 √ 3 < < √ 2 + √ 3.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