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创新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创新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创新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濠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摘编自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
材料二: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摘编自《发明与创新》)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美”这个话题展开,但前者意在分析“美”的概念,后者重在强调“美”的作用。
B. 材料一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通过探讨,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C. 材料一说美的东西都各有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这和我们欣赏诗词时,不能用“纤云弄巧”的婉约美去衡量“乱石穿空”的豪放美是一致的。
D. 材料一“味外之味”的第一个“味”是指人品尝到的味道,第二个“味”是指超越于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 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C. 奥林匹克竞赛机械的题海战术使孩子们很难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
D. 只有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之类的美感体验,才能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方面阐述两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
B. 材料一多用例证法,将“美不是美的东西”的相关抽象表述具体化,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C.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表述了科学美的本质、主客体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既论述全面,也强调了科学美的重大意义。
D. 材料二论证中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对科学之美的追求能诱发创造力,有助于探寻到真理的内核”的观点。
4. 两则材料论证过程中均引用了唐诗,请简析其作用。
5. 在古诗文复习研讨中,甲同学说:“我发现同是草木葱茏,‘木欣欣以向荣’在陶渊明眼中就是美景,而‘荠麦青青’却让姜夔悲从中来。”乙同学说:“我觉得这两句诗都太美了,让我感动!”请结合材料一的原理,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做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守窑人
聂鑫森
夏末秋初,将年满花甲的史长新,从浙江杭州乘高铁来到地处湘东的醴陵,又打的来到城郊外的沩山镇沩山村,住进一家村民办的小旅店“淘陶居”。
这一住就是二十天。
史长新很喜欢这个店名——“淘”是此地可淘宝捡瓷;“陶”既是陶瓷之泛指,又是快乐之意。他到这里来,为的就是淘宝捡瓷。当初进村时,目光一扫各式各样的招牌,他就走进了“淘陶居”的店堂。更让他高兴的是,他与鬓发斑白的店主卫焰生,竟然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
今夜,史长新该打道回府了,他已用手机约好了网约车,九点来这里接他去醴陵高铁站,然后乘十点半的高铁,四个小时后便到杭州,儿子会开小车来接他。至今为止,他只知道卫焰生是农民,是店主,还是这一片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许多义务“守窑人”中的一个。而卫焰生也只知道史长新的名字和年纪(入住须拿出身份证登记),还知道他是个来自外省的“捡瓷人”,却不知道史长新在什么单位供职,是干什么行当的。这二十天,①卫焰生周到热情地安排史长新的饮食起居,还穿着印了“守窑人”红字的短袖白汗衫,领着他到各个窑口参观,到窑口附近的山中、水边捡瓷,一边讲述关于瓷都的陈年旧事,真的辛苦了。史长新要设个宴款待卫焰生,一是道别,二是表示谢意。
下午三点多钟,太阳开始西斜,店堂里没有客人了,史长新和卫焰生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喝茶边聊天。
“焰生兄,叨扰二十天,我该走了——单位来电话,说有一个重要会议要我参加。”
“我知道。”
“兄怎么知道?”
“我们村里有快递点,昨天你去寄瓷片,一包一包的瓷片,你逐个填好发货单贴上去,让快递小哥取走,整整忙了一天,我就知道你该挥手而别了。”卫焰生叹了口气,又说,“结识了你这个朋友,我很开心,只是相处的日子太短了。”
“我哪里想回去?到这里来,我是如入宝山,淘宝捡瓷,陶然而乐,收获极丰。这里从东汉中期就开始烧陶制瓷,五代后以烧青瓷为主,宋元两朝乃制青白瓷,明清时这块地方有制瓷作坊五百多家。近百年来,首创釉下五彩瓷,屡夺全国大奖。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所有的名老瓷厂迁入城内,留下这么多文旅打卡的遗址,让人羡慕啊!因有老兄做导游,我从那些古窑、老窑附近的废瓷堆里,捡到了各个时期的青瓷、白瓷、釉下五彩瓷的碎片。真的要感谢老兄你呀!”
“应该的。我是‘守窑人’啊!”
“这个名字真好,你们守护着一座座烧瓷窑的文脉,不,是守护着中华工匠文化的文脉!”卫焰生忍不住仰天大笑。
“长新兄,你比我小了近十岁,但你是博闻广见的学兄。我见快递包上的收件地址是‘杭州博物馆’,便猜想你应是馆里修补古瓷器的大师,这些古旧瓷片是你最需要的。”
“对。对。”
“还有些快递包是寄给外省一些地方博物馆的同行的……”
“你观察得很细致。”
“这说明长新兄有大胸怀、大眼光。”
“不敢当,谢兄谬奖。”
“长新兄,你要走了,我想送你一个小礼物,一件印了红字‘守窑人’的白短袖汗衫,因为……”
“因为这几个字是焰生兄你的手笔。墙上也有你写的条幅,都是行书,有王羲之《兰亭序》帖的风韵,我喜欢。再说我也是‘守窑人’啊!谢谢!”
史长新看看墙上的挂钟,说:“请你去备几道醴陵传统佳肴和一瓶醴酒,由我做东设个便宴,我要和兄好好喝几杯。”
“这怎么行?理应我做东!”
“我为你——还有其他的守窑人——作了一首诗,题目是《赠卫焰生兄及诸位醴陵守窑人》。我行囊里带了笔、墨、砚和宣纸,我马上回房去也用行书写出来送给你。你不让我做东,我就不写了。”
“好好好,由你做东还不成?”
……
这顿饭足足吃了两个小时。几道主菜都是卫焰生亲自烹炒的,并由他亲自端上桌摆好。其他厨师和服务员,只是打个下手和做些杂事。
史长新在饭前特意洗了澡,换上了卫焰生所送的白短袖汗衫,“守窑人”几个字红得很鲜亮。
九点整,网约车在门前停下来。
“焰生兄,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长新兄,从沩山村出发,这一路要经过不少古窑、老窑的遗址,我已通知各处的守窑人,把各种灯光依次打亮,祝兄——我们的守窑人——一路顺风!”
“谢谢!谢谢!”
②古窑、老窑的轮廓灯,工房周围的霓虹灯,道路两边指路牌上的珠子灯,流光溢彩,网约车如一尾猩红色的鱼,游在时弯时直的波光里。
史长新的双眼涌出了泪花。
一个月后,卫焰生收到史长新寄来的一个礼物:用经过裁截、磨削的古旧瓷片,由锔铜钉拼接成的一个小茶铛,接缝处用金缮法施以金汁,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③卫焰生订制了一个玻璃匣,把茶铛置放进去,摆在殿堂的一张方案上,标签上写着:杭州史长新先生制作。
(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自然是要有一个好故事的,自然是要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的。但我关注的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强化和丰富他的文化性格。④我喜欢描写那些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琴、棋、诗、画、酒、茶、民俗、风情……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或者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从中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文化特质,多侧面地去展示他们的过人才气、磊落胸怀、审美趋向。我力图在塑造人物时,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态、精神境界,将人物升华为一种文化的精魂。
(节选自聂鑫森《小小说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长新非常喜欢“淘陶居”这个店名,这既是因为该店名符合他此行的目的,更是因为“陶”有快乐之意。
B. 为显示自己的行书气韵,史长新书写了自作的一首诗以答谢卫焰生相赠的印了红字“守窑人”的白短袖汗衫。
C. 史长新和卫焰生通过诗、书法、瓷器制作等传统文化元素的互动,传达出他们对醴陵瓷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D. 相较于小小说要有好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聂鑫森更关注如何去丰富强化他小说中人物的文化性格。
7. 下列对文本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卫焰生穿着印了“守窑人”的白汗衫,与后面交代他送给史长新一个印着自己所写字迹的“礼物”的情节遥相呼应。
B. 句子②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灿烂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离开时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推动了后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C. 句子③能让读者感受到卫焰生对史长新制作的茶铛的珍视,也能体会到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使故事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D. 句子④“浸染”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传统文化像染料一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物的生活和灵魂之中。
8. 请结合文本一史长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分析文本二画波浪线的句子。
9. 小说标题“守窑人”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材料二: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①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②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
(节选自《楚辞集注序》)
【注】①讴唫:唫同“吟”,讴唫即吟唱。②民彝:人伦,旧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其不知学A于北方B以求周公仲尼C之道D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E之末流F以故G醇儒庄士或羞称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表被动,与《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意思相同。
B. 志,志向与节操,与《离骚》“屈心而抑志兮”的“志”意思相同。
C. 适,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D. 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原之为书”与“方正之不容也”的“之”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因为楚王听信谗言、邪曲之人危害公正而忧愁深思,最终创作了《离骚》。这部作品内容广泛,上至古代帝王,下至齐桓,都有所涉及。
B. 《离骚》展现了屈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廉洁的行为,他的文字简练而含义深远,志趣高洁,行为廉洁,屈原因此被赞誉为具有与日月争光之志的伟人。
C. 屈原作品言辞跌宕起伏、情感激烈,这源于他深厚的情感和无法抑制的真诚。尽管部分醇儒庄士羞于提及他,但并不妨碍《离骚》成为传世佳作。
D. 屈原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善良天性,增强三纲五典的重要地位,但更多是对个人情感的宣泄,缺乏对道德伦理的深入探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2)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1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评价屈原及其作品时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舟中夜赋
陆游
千里风尘季子①裘,五湖烟浪志和②舟。
灯残复吐恼孤梦,雨落还收生旅愁。
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
牧之③未极诗人趣,但谓能轻万户侯。
【注】①季子,指苏秦,早年周游数国,一无所成,钱尽衣破而归。②志和,指张志和,弃官浪迹江湖,写有《渔歌子》。③牧之,指杜牧,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用“千首诗轻万户侯”赞美张祜蔑视功名。张祜,唐代诗人,平生转徙各地,求取功名却不得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借用典故,思接千载,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仕途奔波之苦和归隐之志。
B. 颔联通过灯与雨的变化,写出诗人辗转难眠的孤寂,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绪。
C. 颈联写笳声直冲云霄,汀州渔火明亮,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和平安宁的环境。
D. 本诗写夜泊所见所感,意境深远,情感跌宕,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相近。
16. 诗歌尾联化用杜牧诗句,委婉批评杜牧未能真正理解张祜的志趣,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达了同样的意志和决心。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映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
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____________。
由于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选择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 ),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这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8. 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例外的还有周游列国的孔子 B. 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情况
C. 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 D. 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这样的情况
20. 下列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沆瀣一气 B. 同流合污 C. 与世浮沉 D. 随波逐流
21. 下面是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请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字数100字左右。
22. 端午节要到了,学校要求每班准备一期以“纪念屈原、学习屈原、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黑板报,请结合《离骚》所涉及的内容,为班里黑板报设置的两个版块拟出两个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8个字,由两个四字短语构成。两个小标题中必须还有一处使用修辞格。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金宝”,但现实中好多邻居却是相见不相识。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具体可信,增强说服力;如材料一引用杜甫写“雨”的诗句为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美的东西是相对的”的观点;②形象生动,具有文艺性;如材料二作者用杨振宁用高适诗句描述科学之美带来的精神震撼,生动地论述了科学家“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5. ①甲同学的话对应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而变化”“木欣欣以向荣”写郊外草木自由生长,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随性自在的审美意趣之写照,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它是美的;“荠麦青青”的草木葱茏之处乃昔日十里繁华的扬州,这在感慨家国重创、萧条不振的姜夔眼中,就是昔盛今衰,有“黍离之悲”了。②乙同学的话对应了“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木欣欣以向荣”是美景,我们读来也不禁为生命的蓬勃而欣喜,“荠麦青青”表达的是昔盛今衰的萧条,我们读来不觉也伤感顿生,“蓬勃”和“萧条","欣喜”和“伤感”看似矛盾,却都符合诗歌的美。
【答案】6. D 7. B
8. ①史长新为杭州博物馆修补古瓷器,专业能力强,能识别各时期瓷器的碎片,具有过人才气。
②史长新为了促进瓷器文化研究发展,不藏私,将捡到的瓷片寄给外省的地方博物馆同行,具有磊落的胸怀。
③他对书法艺术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一眼看出卫焰生书法有王羲之《兰亭序》帖的风韵,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
9. ①表层义:“守窑人”指守护醴陵古瓷窑、名老瓷厂遗址的人。
②深层义和象征义:“守窑人”指守护中华工匠文化的文脉和精神的人;象征所有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的人。
【答案】10. BDF
11. C 12. D
13. (1)读了《服鸟赋》,将生和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和在朝任职都轻视,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2)他的志向和行为虽然有时超出了中庸之道,不能作为效仿的法则,但是这一切都是出于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14.
同:①都强调了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②都肯定了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文学成就。
异:①材料一侧重从屈原的个人遭遇评价其作品,材料二侧重从屈原的志向和行为评价其作品的情感表达。②材料一没有直接提及屈原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二明确指出《离骚》能激发人性之善,增强三纲五典之重,体现了其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
【答案】15. C 16. ①诗人奔波仕途,渴求建功立业,和张祜的处境、志向相近;②陆游委婉批评杜牧不能真正理解张祜,实际上感叹世人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报国之情。
17.【答案】 ①. 朝搴阰之木兰兮 ②. 夕揽洲之宿莽 ③. 虽万被戮 ④. 岂有悔哉 ⑤.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⑥. 着我扁舟一叶(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答案】18. 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
19. C 20. A
21. 汨罗江边,顽石曲径,古树野花,一片荒凉萧瑟。屈原于江畔踽踽独行,头戴高耸的切云冠,身着宽袖长袍,佩戴长长的陆离宝剑,髯髯垂须,面容憔悴;愁眉深锁,又不失坚毅,望着滔滔江水陷入沉思,原本清瘦的面庞笼罩着悲愤抑郁的神色。
22. 上下求索,丹心照汗;九死未悔,志洁行芳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