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二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二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二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材料二:
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红楼梦》围绕着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展开贾宝玉等人的故事,传统社会中无往而不在的礼法制度,那种主奴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也在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全面体现。虽然不少学者把《红楼梦》归入才子佳人小说的谱系中,但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恋爱故事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貌合神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突出了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贾母据以反驳的,是她对一个大家族的环境及受环境制约的才子佳人的认识,认为双方既不可能、也没机会相遇,即便相遇,佳人也不可能马上想到终身大事。贾母看到了这种故事的虚假、污秽,以及对礼教规矩的破坏,并严正声明这样的事自己家里不可能有,这样的故事也不会让自家小孩子听,其实正表现出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为何有可能相遇,并且发生了那么复杂的情感纠葛?长辈为何就不知道了?难道这是以老祖宗为代表的长辈们的“灯下黑”吗?是老祖宗一时犯糊涂吗?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是通过把人物年龄低幼化的艺术设计策略,来为他们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据周绍良先生的实际推算,全书展开的大半部分中,贾宝玉应该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林黛玉是十一二岁的年龄。也正由于人物年龄小,所以尽管在小说中,已经写到了他们为了真挚的爱而在甜蜜又痛苦中煎熬,但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争吵只是儿戏。就像凤姐说的:“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在这里,凤姐是完全把他们作为孩子来看待的,把他们的行为视为孩子之间的顽皮和喜怒无常,根本没朝恋爱这方面去想,其他家长也没朝这方面去想。
也许,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所以,当他还在七八岁时,也就是《红楼梦》的第五回,作者就安排他神游太虚幻境,并在警幻仙子的引领中,与一位鲜艳妩媚如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的兼美结为人生的爱侣,从而在象征的意义上完成了成熟。换言之,在儿童的躯壳内,贾宝玉,还有大观园其他女子的心灵,以一种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规地发展,以表现作者对情感的理想性吁求的一面。
正是从现实语境与艺术策略的相生相克中,我们才发现了作者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复杂性和深刻性。而有些读者把一顿无形的板子打在他头上,让自己和贾政一类的家长来对贾宝玉形成两面夹攻之态势,由不得要让作者发一声“谁解其中味”的浩叹了。
(摘编自詹丹《要立足于历史语境和艺术策略来评价贾宝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因此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B. 孙绍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小说的各种情感错位差距往往与它的艺术感染力成正比。
C. 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小说情感结构是多维的,“情感”错位往往是一种复合式结构。
D. 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一直“心心相印”无矛盾,可能就无法拉开人物的心理距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错位”,而“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
B. 读者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语境,领会了作者的艺术策略,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
C. 《红楼梦》中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表现出了她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D. 读者误读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往往是忽略了现实语境与艺术策略的相生相克。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阿Q正传》中,阿Q直到临死前还在遗憾判决书上代表死刑的圆圈画得不够圆。
B. 《琵琶行》中,白居易因听了琵琶女自诉身世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
C. 元妃省亲时,身处于鲜花着锦、富丽堂皇的大观园中,始终泪流不止,心情哀苦。
D. “三打白骨精”能让读者记忆深刻,原因在于拉开了唐僧师徒三人间的心理距离。
4. 请结合材料一,提取“错位”理论的信息要点。
5. “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这种笔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沈从文
天气变到出人的意外。晚上同叔远分别时,还约到明早同到去看栎树林里捕野狸机关,把身子钻到新的山花絮里呼呼的睡去。人还梦到狸子兔子对我作揖,心情非常的愉快。因为是最新习惯,头是为棉被蒙着,不知道天亮已多久,待到为一个人摇着醒来时,掀开被看,已经满房光辉了。
叔远就站在我面前笑。
因为是纸窗,我还不知道外面情形,以为是有了大黄太阳,时候太晏了,看狸子去不成了,就懊丧我醒来的太晚,又怪叔远不早催我醒。
“我刚从老屋过来,院中的雪总有五六寸,瓦上全成了白颜色,你还不知吗?”
“落雪?”
“给你打开窗子看,”叔远就到窗边去,把两扇窗子打开,“还在大落特落呢,会要有一尺,真有趣极了。”
叔远以为我怕冷,旋即又把窗关上。我说不,落了雪,天气倒并不很冷。于是就尽它开着。
雪是落得怪热闹,像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
房中矮脚火盆中的炭火炽爆着火星,叔远在那盆边钩下身子用火箸尽搅。
“我想我得起来了。”
“不,早得很。今天我们的机关必全已埋葬在雪里,不中用,不去看了。呆会儿,我们到外踏雪去。”
“下了雪不成,那我们见到玛加尔先生他捕狐不就正是在雪中么?”
“那是书上的事情,并且是俄国。我的天,你为了想捉一匹狸子,也许昨天晚上就曾做过那个可怜玛加尔捉狐的梦了!”
听到叔远的话我有些忸怩起来。我还不曾见过活的狸子在木下挣扎情形。只是从那本书上,我的确明明白白梦过多次狐狸亮亮的眼睛在林中闪烁的模样了。
叔远在炭盆的热灰里煨了一大捧栗子,我说得先漱漱口,再吃这东西。
“真是城里人呵。”叔远是因为我习惯洗脸以后才吃东西揶揄我,“我告你,乡巴佬有些地方也很好受用的,若不是我娘说今天要为你炒鹌鹑吃,在这时节我们还可以拿猪肠到火上来烤吃呢。”
“那以后我简直无从再能取笑乡下人了。这里太享福。”我想我这个冬天,真过一个好运的年了。
一竹筒栗子,我们不知不觉就已吃完了。望到窗边雪还是不止。
叔远突然说他要出去一会,接着我耳朵听到他的脚步踏在雪里沙沙的声音渐远去了。我侧面睡下,望到那窗外雪片的飘扬。等一会,叔远还不来。雪是像落得更大。听到比邻人家妇人开门对雪惊诧的声音,又听到屋后树枝积雪卸下的声音,又听到远远的鸡叫。
火盆中新加的白炭,为其他的炽炭所炙着,剥剥爆着响,像是在催我,我决定要起床了。
然而听到远远院子的那端,有着板鞋踏雪的声音,益近到我住的这房子,掀开帘子是一个女人,叔远的母亲。我笑了,赶忙要起床,这老伯娘就用手止住,老人一进房,就用手去弹那蓝布包头上的雪。
到这老伯妈把手来炭盆边交互捏着烘着时,我们适间所吃的栗子,剥到地下盆边的栗壳,已为老太太见到了。老太太笑。我记起叔远说的,娘是不准拿东西到早上吃,担心这时叔远不知道他娘在此,恰巧这时高高兴兴捧了一堆果子从外面进来,又无从起来止住叔远,就很急。
叔远的娘似乎看出我的神气了。就微笑解释似的说:“我告了他今天早饭我们炒辣子鹌鹑不准多吃别的零东西,这孩子又骗我!栗子吃熟的还不要紧,不过像我们老人吃多了就不成。”
我答应她的话是:“不,我并不想吃。”我一面在心中划算,“今天吃早饭我若不再多吃两碗来表明我栗子吃得并不多,真是不配在此受人款待了。”
听到院中有人踹雪的声音,我断定这真是叔远了,老太也听到,就从窗口望出去。
“又不怕冷呀。你瞧手都冻红了,还不来烤烘!”
叔远即刻负着一身雪片进房了。我因他妈望别处,就努目示意,告他栗子事已为老人发觉。
叔远装作不在意那样,走近炉边去,说:“娘,我先还以为挂在那檐下的棕袋里栗子不干,谁知甜极了。”
“你是又忘娘的话,同从文吃烧栗子了。”
“并不多,只几颗儿。”
娘望到地下那一些空壳,听到“几颗儿”的话,就不信任似的抿嘴笑。我也不得不笑了。叔远坐在火边烤着手,娘就怜惜十分为纳到自己暖和的掌中捏着。叔远一到他娘的面前,至少就小了五岁。
我是非得起床不可了。叔远说是为到东院去叫人送洗脸水,他娘就说让她过去顺便叫一声,娘于是走了。
我站到床上,一面扣衣一面说,“我问你,你拿的粑同腊肉?”
叔远把头摇,知道是母亲已告了我。然而又狡猾的笑。
“怎么?还有什么罢?”我看叔远那身上,必定还有赃。
“瞧,”果不出所料,叔远从抱兜里把雪枣坯子抓出七八条,“小有所获,君,仍然可以!”接着叔远说是只怪娘为人太好,所以有些地方真像是不应当的顽皮。
“还说!你真不孝!”
洗脸水还不见来,我们二人又把放在灰里捞好的东西平分吃完了。
一九二七年十月作
(有删改)
文本二: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出了冬日乡村生活的状态,同时也暗含了乡村人们生活的窘迫。
B. 叔远娘不让叔远早上吃零东西,虽是出于对他生活方面的严格要求,但也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C. 文中多次写到“我”打算起床,却一直迟迟未起,在叙事上产生了延宕艺术效果,突出了“我”在乡下生活的闲散自在。
D. 文中画波浪线处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下得更紧了”均为环境描写,都对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写妇人之声、树枝之声、鸡叫声,烘托出“我”的内心,使叙事节奏更为舒缓。
B. 文本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注重情节的紧凑,笔调舒缓,呈现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C. 与文本一的叙事语言不同,文本二叙事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在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中得以彰显。
D. 文本二中,看客们的“九分得意”和阿Q的“十分得意”共同凸显了“未庄”人们的精神状态。
8. 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
9.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但他们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选文,完成下方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
人物 ________________ 通过欺负小尼姑的动作描写,刻画出阿Q欺软怕硬、哗众取宠的无赖霸道形象,众人的欢笑使得阿Q的欺负更加有力,体现了人们的冷漠、自私、麻木。
环境 小说创设“雪”这个环境背景,下大雪时,叔远细心照料“我”,叔远娘关心“我”,大雪带给“我”的是温暖,以“雪”为背景,营造了小说的抒情氛围。 ________________
主题 ________________ 饱含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通过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冷静批判,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实现民族强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拴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①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偶,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②,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业?”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敕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起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也。”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注]①长:读cháng。②斥带:大丝带,又称为“绅”。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对应的字母写在括号里。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
B. 业,以……为业,与成语“业精于勤”的“业”词义相同。
C. 敕,国君诏命,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的“敕”词义相同。
D. 发,打开,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
B. 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
C. 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以理服人。
D. 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
(2)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14.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赵仓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诗经》的不同意图。
赵仓唐 ①_______________
魏文侯 ②_______________
太子 ③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袁秀才下第归毗陵
欧阳詹
羸马出都门,修途指江东。
关河昨夜雨,草木非春风。
矢舍虽未中,璞全终待攻。
层霄秋可翔,岂不随高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兴,“羸”字写出袁秀才下第后垂头丧气之貌,表现其郁郁不平之意。
B. 作者认为袁秀才这块“璞”要“全”,还需要“攻”,这是提醒其继续奋斗。
C. 末句是作者对袁秀才的勉励,认为他必将像鸿飞九天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D. 本诗层次分明,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语言饱含深情,有动人的力量。
16.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本诗颔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15. A 16. ①颔联描绘送别之景:昨夜下了一场雨,吹拂草木的不是春风。
②这一联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
③以自然环境中草木遭受风吹雨打,暗指袁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受到了沉重打击,表达了对袁秀才下第的同情之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起兴,‘羸’字写出袁秀才下第后垂头丧气之貌”理解错误,首联直言其事,不是起兴;“羸”写马之态,不是袁秀才。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从诗句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三方面作答。
诗句内容:颔联以关河昨夜的一场雨和草木不再是春天的风貌,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恶劣,描绘送别之景:昨夜下了一场雨,吹拂草木的不是春风。
表达技巧:这一联借自然界的恶劣环境暗示了诗人下第后面临的困境,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
思想情感:这一联写了自然环境中草木遭受风吹雨打的景象,暗指袁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受到了沉重打击,唐朝科举取士,许多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从而改变命运。然而,科举考试竞争激烈,许多人才华横溢的士子未必能一举中第。袁秀才就是这样一个落第的举子,他的失意和落寞引起了欧阳詹的同情和感慨。这一联表达了对袁秀才下第的同情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2)李白的《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符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朋友线上聊天时,一个“哈哈”好像有点冷漠,要一长串“哈哈哈哈哈”才行;回复“OK”生怕显得不够友善热情,要膨胀到“OKKKKK”——“文字讨好症”是数字时代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社交现象,它的出现和传播媒介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①人与人的交流常常是面对面进行的,②我们的语气、表情乃至肢体动作都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③可以精准而直观地向对方传递情感。④到了数字时代,⑤不论是和朋友还是素未谋面的网友,⑥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产生。在无法得知对方表情和语气的情况下,对语言的修饰成了表达友善的关键方式,于是人们常常给文字加上各种“外挂”。
也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语气夸张只是为了弥补线上交流肢体,表情语言的欠缺,说“讨好”就( )了。语言就其呈现形式来说,就是对字词的排列组合。在互联网场域内,除了字与词之外,符号、表情、网图等元素也都成了要考量和调用的工具。其实,倘若稍微回顾人类漫长的交流史,不难发现,此类现象绝非网络文化所独有。比如,鸿雁传书的时代,写作者对遣词造句的百般纠结,很多时候同样到了搜索枯肠的程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字讨好”呢?
18.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夸夸其谈 B. 莫名其妙 C. 过犹不及 D. 夸大其词
19. 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
引号的作用 举例
一 ①_______ “文字讨好”
二 表示特定称谓 ②_______
三 表示特殊含义 ③_______
四 ④_______ “哈哈”
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课内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9分)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 民之从事
C. 自见者不明 D.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2. 下列各句中的加横线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
B. 风乎舞雩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就有道而正焉
23. 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未之有也 B.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五、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破就有立,二者相反相成。
有人说:做事情应破旧立新,要想有所建树,先要进行破坏,先破除陈旧的,才能建立新兴的。
也有人说:做事情应稳中求进,要想破除桎梏,先要建立根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再图其他。
请结合上面的认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A 2. D
3. B 4. ①拉开距离/错位差距 ②情感系统失衡/远离平衡③ 反馈和调节 ④ 审美价值/艺术感染力
5. ①该笔法有利于拉开人物心理距离,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②使人物在儿童的躯壳内逾越常规地发展,进而表现作者对情感理想性的吁求。③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深刻性。
【答案】6. B 7. C
8. 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更能体现故事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我”在乡下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表达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赞美。
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便于作者对当时国民生存状态进行一种冷静客观的观察与记录,隐含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9. ①. 通过对“吃栗子”“吃早饭”的描写,塑造了天真顽皮的叔远和淳朴善良的叔远母亲的形象,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②. 隐去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突出未庄酒店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使未庄人的麻木、冷漠、愚昧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 ③. 小说通过对“我”到乡下,与叔远和他娘之间发生的琐事的叙述,饱含对乡下人淳朴与善良的赞美,希望通过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来抵御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
【答案】10. CDF
11. B 12. D
13. (1)文侯又回头指着左右的人问他:“你的君主的个头,和他们相比谁更高?”
(2)就置办酒宴并宣称说:“疏远贤臣而亲近所爱的人,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
14. ①. 想告诉魏文侯太子击思念他; ②. 想了解太子击是否怨恨他; ③. 解释上衣下裳都是颠倒的就是要召见他的意思。
【答案】15. A 16. ①颔联描绘送别之景:昨夜下了一场雨,吹拂草木的不是春风。
②这一联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
③以自然环境中草木遭受风吹雨打,暗指袁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受到了沉重打击,表达了对袁秀才下第的同情之意。
17.【答案】 ①.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②.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③.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④.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⑤. 相顾无言 ⑥. 惟有泪千行
【答案】18. D 19. ①. 表示着重强调 ②. “文字讨好症” ③. “外挂” ④. 表示直接引用
20. 序号⑤,修改为“不论是和朋友还是和素未谋面的网友”。
序号⑥,修改为“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进行”。
21.【答案】D
22.【答案】C
23.【答案】A
24.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