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政治科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年3月22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目前出土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 )①石器工具已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②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③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 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有人认为:原始社会是无剥削和无压迫的理想社会。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压迫和杀害奴隶,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对此,我们应当赞同的观点是:( )①私有制的奴隶社会代替公有制的原始社会是历史的退步②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相比,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③坚持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④奴隶社会工具的革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下列关于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对其内在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私有制产生 B.阶级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国家产生C.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D.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国家产生→阶级产生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对诗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广大农民陷入贫困陷阱的根源 ②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无法支撑人们平均分配③封建社会沉重的地租、苛捐杂税使得民不聊生 ④封建社会内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可缓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从2022年6月起,罢工已导致英国损失相当于400多万个工作日的工时。有分析指出,通胀高企、工资停滞叠加裁员导致的就业困境引发了罢工潮,暴露了英国社会经济深层矛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罢工的根源 ②工人罢工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③英国工人举行大罢工旨在改变被剥削的地位 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无法根本调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6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意义和内在弊病,阐释了人类文明进入共产主义新文明的历史必然性。作为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可见,《共产党宣言》:( )①其诞生使科学社会主义有了理论基石 ②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③论证了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7.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说明:( )①中国的革命力量尚未产生 ②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③中国迫切需要新思想新组织的引领 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改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近代以来,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日益腐朽,远离人类文明的大道,更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掠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这两大变化,决定了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③推翻帝国主义,保卫中华文明 ④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建立共和制国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1919年,五四运动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21年,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式宣告成立,带领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复兴和辉煌。由此可见:( )①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②五四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地位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④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经过28年浴血奋斗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②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主心骨地位④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因为:( )①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②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焕发出万众一心全面建设新中国的豪迈激情。在这一时期,你会看到:(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实现第一次结合②报纸上刊登着各类型的商店挂上公私合营招牌的新闻③人们为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欢呼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的某些农村地区开展试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毛泽东同志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民意,展现出显著优越性。这一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地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深刻指出盲目照搬他国经验的危害,强调“抄袭必然吃亏,这是宝贵教训"。从此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目标③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④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24年7月3日“红色根脉薪火相传”红色革命研学活动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启动。本次研学路线既有温州永嘉的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宁波余姚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等省内经典红色文化资源,又有省外湖南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遵义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在你的研学报告中不应该出现的观点是:( )①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人民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②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③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基础上,结合当时国情,初步规划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下列关于党的八大表述正确的是:(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主要任务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核心论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和方式。在讨论中,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实现现代化需要坚强的政治基础,必须以社会主义发展实业。这次讨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浓缩着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和尝试,饱含着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呐喊和期盼。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大历史任务是认清近代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准备 ④走社会主义道路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1955年冬,广东农村开始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11月底,全省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88.8%。1957年上半年,中共广东省委和各级党委派出大批干部入乡驻村,帮助合作社搞好经营管理工作。这些举措:( )①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②是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具体行动③解决了阶级矛盾,使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④使得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昆明市五华区某中学组织学生参加“走进西南联大和陆军讲武堂,赓续红色血脉”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陆军讲武堂,了解“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拼搏奋斗史;他们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感受到抗战年代,中华儿女不畏艰辛、奋发进取的卓绝精神。参加此次活动最有可能认识到:( )①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懈努力③资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④云南为中国革命和积蓄红色血脉作出重大贡献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0.“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展览通过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等,将历史文物、档案文献与历史场景立体融合,全面展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该展览:( )①让参观者铭记社会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②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③全景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理论基础④引导参观者深刻感悟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57年经济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第一次在美国发生,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阐述其基本特征。(1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抚今追昔,继往开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七十多年的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4年,是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4年,是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的7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筚路蓝缕,辟除榛莽,一路走来,走向辉煌,走向复兴。(1)结合材料,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相关知识,阐述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的意义。(1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6分)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政治科答案1.C【解析】②④由材料可知,跋山遗址群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存,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此时,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④符合题意。①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①与题意不符。③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材料为旧石器时代,显然不是原始社会末期,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D【解析】①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①表述错误。②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生产力及其低下,不是理想的社会形态,②表述错误。③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③表述正确。④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与运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④表述正确。故本题选D。3.C【解析】ABD错误,C正确,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为生产力发展,原始社会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是国家产生的标志。 故选:C。4.A【详解】①③题干诗意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身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悲惨生存状态。这一切都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沉重的地租、苛捐杂税使得民不聊生,使广大农民陷入贫困陷阱,①③正确。②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产品实行平均分配,所以并不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无法支撑人们平均分配,②错误。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可以缓和,但不能调和,④错误。故本题选A。5.答案B ①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无法根本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罢工的根源;②错误,生产的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③错误,英国工人举行大罢工的目的是争取更好的待遇以改善生活条件,而不是改变被剥削的地位。6.B ①不合题意,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②③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 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意义和内在弊病,阐释了人类文明进入共产主义新文明的历史必然性。作为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可见,《共产党宣言》 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论证了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④错误,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7.C【解析】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终究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旧中国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启示我们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思想新组织的引领.②③人选。在当时的中国,革命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均已产生,①不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④不选。8.答案A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是其他任务。9.B【解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故①正确。五四运动并未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因此②错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故④不选。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10.C【解析】①错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②④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错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开始有了的主心骨。 故选:C。11.A ①正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际上,冷战格局等因素使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内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基本国情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这种国际形势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刻变化,使得以往的经验不能完全适用于新的情况,需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变化后的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②错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历史任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已经完成,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②不符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际情况;③正确,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任务,比如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等。这些新任务新要求促使党思考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即进行“第二次结合”;④错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的,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提出“第二次结合”的时期不对应。12.C ①错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实现第—次结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并非第一次结合;②正确,报纸刊登公私合营新闻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符合材料中“全面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背景;③正确,人们为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欢呼,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与材料所述“豪迈激情”相呼应;④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推行的农村改革举措,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题干时期不符。13.A【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D③人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②排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④排除。14.C【解析】1956年9月,中共八大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目标,②人选。1956年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十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入选。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年至1956年底,①不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現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①不选。15.D【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中的红色革命研学活动涉及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②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人民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两个选项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①②不符合题意。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③符合题意。④我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6.B【详解】①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①③正确。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排除。④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④排除。故本题选B。17.D ①错误,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清近代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②错误,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并不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③正确,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准备;④正确,在讨论中,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以社会主义发展实业,说明走社会主义道路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故选:D。18.A[提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强调了广东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帮助合作社搞好经营管理工作,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具体行动,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①②正确。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材料中的举措并没有使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③错误。1955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材料仅仅反映了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排除④。故本题选 A。19.C 题目中提到的陆军讲武堂(重九起义、护国运动)和西南联大均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①错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②正确,护国运动等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努力;③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完成,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④正确,陆军讲武堂和西南联大均在云南,说明云南的革命贡献。20.C 本题考察对抗战主题展览意义的理解。展览通过文物、照片等多维度展示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①项提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但展览主要聚焦抗日战争,未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故排除。②项正确,展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精神。③项不完全准确,展览主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而非“筑牢理论基础”。④项正确,展览有助于参观者感悟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综上,②④正确。答案:C.②④21.(12分)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5分)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分)③基本特征: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4分)22.(12分)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4分)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3分)②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2分)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这个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分)23.(16分)①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探索,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3分)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分)③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分)④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中,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4分 )⑤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封开县广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docx 政治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