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3 内容信息的归纳概括与比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3 内容信息的归纳概括与比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突破练3 内容信息的归纳概括与比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处。当代考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观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度很大。换言之,人类的聚落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聚为几个范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分契合。是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在扩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的自然现象。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群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群体。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自古迄今,中国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 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系。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一个文化圈有多大的范围,其原来成分仍由地方文化演化,仍有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也许来自古代的部落,也许来自古代的种姓。各个原有的群体也必有其各自认同的象征,象征的形式可能以祖先、宗神的形式出现,可能以自然神作为地方的保护神出现,也可能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符号。总之,群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诸种诸样的可能方式,而这些象征往往是神圣的。但是,当不同群体融合为较大的群体时,各个族群的象征符号也必须融合为一个共同神祇以代表所有成员。
神祇的组合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安排。有时,不同神祇的名字可以合并为同一个神祇的异名;有时,把许多不同神祇的特性加以重叠;有时,不同族群的神祇由神话与传说组合成一个神祇家族;有时,许多神祇组合成一个“政体”,反映族群之间的组合关系。这几种组合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出现。以组合为一神异名的方式来看,中国的火神就有不少名字。以神性的重叠而言,中国传说中的火神往往有不同的属性。以神祇组合为家族来说,我们往往自称炎黄子孙,将炎黄二帝当作兄弟。又如祝融八姓在传说中是一家八个弟兄的后代。又譬如,凤姓若干部落都有鸟类为图腾。至于将诸神组合在同一个宫廷里面,古代的许多族群祖先似乎都在尧执政时的朝廷中为官。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时期内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虽在一定时期内尚未使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各民族实体发生明显变化,但随着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日渐深入,各民族文化在碰撞渗透、相激相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最终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质文化。就历史上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来看,这一特点也十分显著。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后裔的作家往往会在某个朝代的文苑突然崛起,甚至影响了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走向。如唐代文坛巨匠白居易和刘禹锡分别是先世已融入汉人的龟兹、匈奴后裔,由宋入金的大手笔宇文虚中和金元之际的大文豪元好问分别是先世已融入汉人的鲜卑族宇文部和拓跋部后裔。此外,在这方面极有必要提及的还有唐代的西域胡人后裔“诗仙”李白,鲜卑拓跋部后裔的文坛巨星元稹和元结,兼具汉人和蒙古人血统的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等。史学界泰斗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和元代文学研究专家杨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等书叙及了许多曾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双血统或多血统的西域各族文化名人。
民族文化融合乃中国古代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统治区域中文学发展壮大的契机和内在特质得以呈现的历史机缘。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中,金朝的文人生活与文学活动、文化生态与文学走势、审美意识与文学风貌以多元一体、同构共生、优势互补、异流合趋的崭新姿态,在完善作家队伍类型的生成格局、提高作家的文学素养和重构新的价值观系统、浇铸新兴审美范式、丰富文学创作的内涵、推动文学风气转变、凸显文坛别具一格的风姿神韵等方面都显示了巨大的历史功绩。
人们普遍注意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政权下的文学都充盈着豪宕挺脱、慷慨激越、伟岸俊拔、苍劲壮健、浑莽阔大、平易刚直的艺术精神和尚实贵简、真率朴素、质野粗犷、清新自然、淳厚雄强、骨力遒劲的美感特征。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正是从辽金元时期开始,传统文学样式独领风骚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新兴的文体开始崛起并走上文坛的中心,通俗化、大众化趋势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流向。
(摘编自刘达科《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及其文学意义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对象和领域论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融合现象,表明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
B.材料一认为“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这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所说的社会关系相近。
C.材料一提到,无论是不是同宗或同乡,中国人见面总要问“贵姓”“贵处”,其目的主要是确认各自的亲属关系。
D.材料二指出,中国文学往往会在某个朝代突然出现引领时代风尚或影响文学史走向的多种血统的少数民族作家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分化与融合,既扩大了亲缘纽带,也扩大了其文化圈的范围。
B.在由诸族群原有独特文化所构成的大文化圈里,各族群的象征符号将融合为代表所有成员的神祇。
C.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后裔作家对文学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可以从史学资料与文学研究资料中得到证实。
D.从辽金元时期开始,新兴的文体崛起并代替了传统文学样式,文学发展出现了通俗化、大众化倾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大量史前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材料一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整个进程是繁衍分化和凝聚融合交替重叠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结合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新石器时代文化融合过程中神祇的不同组合方式及其特点。
C.材料二第四段用了长句,连用多重修饰语的并列结构,表意准确完整,内容翔实,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材料二先提出民族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影响,然后聚焦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与创新作深入论证。
4.两则材料都谈到文化交融,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分)
5.元好问写过一首评价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请结合材料二,从民族文化优势互补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二、(2025·八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
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
(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
材料二 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控制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舵终于产生了。
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划水,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舵压。虽然舵压很小,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换方向。
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转轴舵。在舵柱的顶端有个洞孔,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它应用杠杆原理,只要转动舵把就可以使桨面偏转,调节、控制船行的方向和路线。
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垂直舵的理想位置。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许多小孔,这样不但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舵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
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
B.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
C.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形式来进行。
D.“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
7.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
B.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C.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
D.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
8.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
B.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
C.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D.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
9.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4分)
10.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 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项,“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错误,文中相关内容有“就历史上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来看,这一特点也十分显著”,没有说到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且决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因素是多元的。选项于文无据。C项,“其目的主要是确认各自的亲属关系”错误,原文有“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 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此行为只是一种文化认同。D项,“多种血统的少数民族作家群”错误,原文为“曾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双血统或多血统的西域各族文化名人”,选项曲解文意。
2.D 解析 “新兴的文体崛起并代替了传统文学样式”错误,原文为“正是从辽金元时期开始,传统文学样式独领风骚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新兴的文体开始崛起并走上文坛的中心,通俗化、大众化趋势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流向”,应是新兴的文体崛起并逐渐占中心地位,不是“代替”。
3.A 解析 “中国文化的整个进程”错误,原文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文中仅指新石器时代。
4.材料一侧重论述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衍分化与凝聚融合下的文化圈发展特征。材料二侧重论述民族文化融合对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创新的影响。
5.①《敕勒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丽与祥和富饶,抒写对家乡、生活和自然的热爱。②元好问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北方少数民族慷慨激昂、浑然天成的诗歌风格。③从中看到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创造及其文化特质在文化交融中得以呈现的事实。
6.B 解析 B项,“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错误。材料一提到的“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是史前的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但没有比较哪个朝代更重要。故选B项。
7.A 解析 A项,文中未提及在船只体积较小或浅水区域时使用舵与篙和桨操控航向的比较,无法得出该结论,所以该项错误。C项,垂直舵的产生虽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有关,但不能由此得出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船舶的结论,过于绝对,该项错误。D项,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的改进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还有适应不同水深、提高控制航向的能力等,该项错误。
8.A 解析 A项,“作比较”错误。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的时候并没有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即例证法,如“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故选A项。
9.①大量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舵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技术成就;②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能力;③舵的应用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10.①研究内容:梳理科技成就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分析科技创造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考察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传播与交流。②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进行实证研究。③研究价值:阐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科技创造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过往的科技成就作出准确评价,为当下的创新提供动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