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2024六上·昆山期中)听录音两遍,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段语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要让课间十分钟过得丰富多彩。B.课间十分钟要科学合理安排。C.学生课间要走出教室参加各种活动。D.课间十分钟不利于下节课学习。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间适度的活动,是学生健康的需要。B.课间可以做一些活动量大的运动,有利于释放压力。C.课间应该走出教室,去走走,跟同学聊聊天。D.课间不宜过度兴奋和疲劳,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3.(2024六上·昆山期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一杯rè hū hū 的奶茶是蒙汉情深的表达;一缕yōu yǎ 的甜香是丁香的chóu yuàn ;一个wēi fēng lǐn lǐn 的竹节人是念念不忘的童年印记:一个zhǎn dīng jié tiě 的跳跃是英雄jiān qiáng bù qū 的写照;一句shā yǎ 的喊话是dǎng yuán 的无私大义……让我们一起用心qīng tīng 、收藏这世间的美好。4.(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词语在字音、字形、字义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坳(āo) 风靡(mì) 糟糕 悬涯绝壁B.逶迤(yī) 妩媚(fǔ) 神密 别出心栽C.渲染(xuàn) 狞笑(níng) 干燥 念念有词D.蒙古(měng) 叉腿(chà) 日寇 技高一筹5.(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大典(典礼) 只等闲(平常)B.沧海一粟(米粒 ) 千钧一发(古代重量单位)C.居高临下(面对) 过故人庄(拜访)D.群马疾驰(急速) 明月别枝(断了的树枝)6.(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说话也快人快语。B.为了能在比赛中获胜,曹辉每天忘乎所以地练习。C.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惊天动地,气壮山河。D.这场文化运动如急风暴雨,势不可当。7.(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B.这里的石头形状各异: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C.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D.“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8.(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爱的教育》《复活》等。B.《灯光》一文采用插叙的写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结尾又回到现实。C.演讲稿不仅要观点鲜明,还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还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增强感染力。D.与阅读目的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9.(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人名和地名的拼写规则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龙路——SHULONG LUB.王小华——Wáng Xi ǎoHu áC.穆家湾——MUJIAWAND.顾榭——GUXIE10.(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使我一生受益不尽。B.西岭雪山秋天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地方。C.习作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持之以恒。D.同学们要学会从细微的现象中不断解决问题并发现问题。11.(2024六上·昆山期中)将这句话插入下面语段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①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③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植面积占95%以上。④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2024六上·昆山期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语文是一首歌。诗中有“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豪迈,有“ ,把酒话桑麻”的写意;有“野旷天低树, ”的离愁,也有“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还有“旧时茅店社林边, ”的惊喜。13.语文是一幅画。画中有美丽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画中有美丽的西湖:卷地风来忽吹散, 。14.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入迷“的样子。(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写)妹妹看书入迷 : (2024六上·昆山期中)小古文 :绕梁三日昔①韩娥东之②齐③,匮④粮。过雍门,鬻(yù)⑤歌假食,既去⑥,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⑦以其人弗去。【注释】①昔:从前。②东之:往东去。③齐:齐国。④匮:缺少。⑤常:卖。⑥去:离开。⑦左右以人弗去:旁边的人以为她还没有离去。15.“昔韩娥东之齐”一句中的“之”,和下面哪句古诗文中的“之”意思一样?(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C.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D.送孟浩然之广陵。16.联系注释和上下文,对“鬻歌假食”最合理的解释是( )A.卖唱来换取食物。 B.边唱歌边吃东西。C.卖掉粮食来唱歌。 D.卖歌曲来假借吃东西。17.这则古文的主要人物是 ,文中“ ”一句从侧面衬托出她的唱歌技艺十分高超。(2024六上·昆山期中)现代文阅读____①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②8岁那年的春节,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种过年的乐趣和享受。③父亲说:“行。”④我说:“我不要纸糊的。”父亲就纳闷:“不要纸糊的,那要啥样的?”我说:“要透亮的。”其实,我是想要有玻璃罩的那种。腊月二十那天,我去东山坡上的大军家,大军就拿出他的灯笼给我看。他的灯笼真漂亮,木质的底座上,是玻璃拼制成的菱形灯罩,上面还隐约勾画了些细碎的小花。那是大军的父亲在供销社站柜台,年前进货时,就给大军从很远的县城买回了这盏漂亮的灯笼。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级的灯笼。但我还是希望父亲能给我做一个,只要能透出亮就行。⑤年三十的早上,我醒得很早。正当我又将迷迷糊糊地睡去时,我突然被屋子里的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吸引了。我努力地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不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正在里边打磨着。我又努力地睁了睁眼,等我适应了凌晨的曙光后,才发现父亲手里托着的是块冰,另一只手正打磨着这块冰,姿势很像是在洗碗。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⑥我说:“爹,你干啥呢?”父亲说:“醒了?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我又问:“爹,你干啥呢?”父亲把脸扭了过来,有点尴尬地说:“爹四处找废玻璃,哪有合适的呢?后来爹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个晚上,冻得正好哩。”父亲笑了笑,说完,就又拿起了那块冰,洗碗似的打磨起来。⑦看着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脖子上取暖的时候,我说:“爹,来这儿暖和暖和吧!”随即,我撩起了自己的被子。父亲一看我这样,就疾步走过来,把我撩起的被子一把按下,又在我的前胸后背把被子使劲掖了掖,并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冻着你……”末了,父亲又说:“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⑧我胡乱地应了一声,把头往被子里一扎,一眨眼,两颗豌豆似的泪珠就涸进棉絮里:你知道吗,刚才父亲给我掖被子的时候,他的手真的很凉啊!⑨那一年春节,我提着父亲做的冰灯,和大军他们玩得很痛快。伙伴们都喜欢父亲做的冰灯。后来,没几天,它就融化了,化成了一片水。⑩但那灯,却一直亮在我心里,温暖我的一生。1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尴尬”原本的意思是 ,在第⑥自然段中父亲尴尬的原因是 。20.俗话说,题如文眼。好的题目可以给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你帮这篇短文取个好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21.第⑦自然段中有两个动词分别是“撩”和“掖”,它们各传递出了什么?22.短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很多,请你在第⑤自然段中用横线画出包含细节描写的一句,并结合关键词语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23.父亲问“我”要啥样的灯笼, “我”为什么不说要玻璃罩的,而说要透明的?24.冰灯没几天就化了,可作者却说“但那灯,却一直亮在我的心里,温暖我的一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生活谈谈。(2024六上·昆山期中)名著阅读她笑的时候,黑黑的眼珠又大又亮,闪烁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神采;她一笑就露出洁白坚固的牙齿,黝(yōu yǒu)黑的脸颊上虽然有许多皱纹,但她的面容看起来是那么年轻生动。她整张脸上唯一煞风景的地方大概就数那个又大又红的鼻子了。她从一个黑色镶银边的盒子里取出一点鼻烟。她的东西全都是黑色的,但透过她的眼睛,我总能感受到一股从她心底射出的光芒,这给人温暖、令人振奋、永不磨灭。她很胖,而且佝(gōu jù)偻着身子,就像个驼背,但她行动自如,敏捷得就像只猫,一只可爱的大猫。似乎在她到来之前,我都是躲在黑暗中沉睡;是她的到来唤醒了我,把我从黑暗中领出来,带我走向光明。是她把我的生活编织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案。她成了我永远的朋友,我最亲密、最知心、最熟悉的朋友。她对生活无私的热爱丰富了我的内心,指引着我的生活,给了我直面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25.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6.以上选文选自名著《 》,作者是 。选文中的“我”是 ,“她”是“我”的 。27.下面句子中的“黑暗”和“光明”分别指的是什么?并结合书中的故事说一说。似乎在她到来之前,我都是躲在黑暗中沉睡;是她的到来唤酲了我,把我从黑暗中领出来,带我走向光明。28.(2024六上·昆山期中)综合修改 (1个错标点,2个错别字,2处语病。)寒冬蜡月,梅花在绽放。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似的,那已经开放的,红红的花瓣紧紧地依偎着花蕊,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辍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亮的春天,它选择三九严寒,任凭风吹雪打,从不低头弯腰。它那高洁的品质,虽然洗涤人们的心灵,但是陶冶人们的情操。29.(2024六上·昆山期中)习作。一直以来,人们很容易把自己固化在一个特定的印象中。可是在经历了某件事后,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既可以独当一面,也可以出色优秀,你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总之,你会在发现自我的过程中体悟成长。请以“发现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捕捉细节,写出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②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规范;④不少于45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知识点】听力阅读【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认真听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听读材料:科学消费课间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讲,课间十分钟显得十分重要。如何科学消费课间十分钟呢 环境保爯健学家呼吁:课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走出教室,或去操场,或在楼道走廊里,去享受阳光的抚爱,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从昏昏沉沉中解放出来。在走出教室之后,可用双掌按摩面部,或用手掌揉搓眼周围皮肤,改善眼的血液循环,使眼睛周围的肌肉得以松弛,佰消除疲劳,醒脑提神,对预防近视有积极作用,还可以远眺,看看蓝天、绿树等,更可增加预防近视的效果。生理保健学家指出:课间休息也有利于缓解精神压力。上一节课中,或因提问回答不好,或因测验成绩不佳,或因其他原因被老师批评了,都会形成一种压力下课走出教室去玩玩,和同学聊聊天,虽然时间短暂可以释放心中低沉忧郁的情感,有利于再次进发出青春的朝气。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总之,课间适度的活动,不仅是人体健康的需要,还是心理健瞰康的需要。不过张弛要有度,否则,活动量过大,造成过度兴奋或疲劳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这篇听读材料主要讲了 课间十分钟要科学合理安排。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结合“活动量过大,造成过度兴奋或疲劳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可知,这句话错误。故答案为:3.【答案】热乎乎;优雅;愁怨;威风凛凛;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沙哑;党员;倾听【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优雅”的“优”不要写成同音字“幽”;“斩钉截铁”的“斩”不要写成形近字“崭”;“沙哑”的“哑”不要写成同音字“亚”。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故答案为:热乎乎;优雅;愁怨;威风凛凛;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沙哑;党员;倾听【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4.【答案】C【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解析】【分析】A:“山坳”中的“坳”不读“āo”,应读作“ào”,“风靡”中的“靡”不读“mì”,应读作“mǐ”,“悬涯绝壁”的“涯”有误,应改为“崖”,所以错误。B:“逶迤”中的“迤”不读“yī”,应读作“yí”,“妩媚”中的“妩”不读“fǔ”,应读作“wǔ”,“神密”的“密”有误,应改为“秘”,“别出心栽”的“栽”有误,应改为“裁”,所以错误。C:正确。D:“叉腿”中的“叉”不读“chà”,应读作“ chǎ ”,所以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拼读、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②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5.【答案】D【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解析】【分析】A、B、C:正确。D:错误。“明月别枝”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其中“别枝”指横斜的树枝。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6.【答案】B【知识点】成语运用【解析】【分析】A、B、D加点词语使用无误;C:加点词语使用有误。忘乎所以:形容因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失去应有的分寸。“忘乎所以”是贬义词,不能形容刻苦练习的曹辉。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平时要注意成语的积累,注意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分类记忆,并要学以致用。7.【答案】B【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 ”是排比句,句子之间是逗号,而不是分号。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8.【答案】C【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作者作品;其他文化常识【解析】【分析】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但代表作中《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作品,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因此,A项错误。B:《灯光》文章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接着叙述过去的故事。这种写法叫倒序。因此,B项错误。C: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包括观点鲜明、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以及引用生动故事增强感染力。这是演讲稿写作的通用原则,旨在提升说服力和吸引力。因此,C项正确。D:阅读时,如果内容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逐字逐句阅读反而会降低阅读效率。正确的阅读策略应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如略读或跳读无关内容,以提高效率。因此,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9.【答案】B【知识点】字音【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拼音写法的运用。路牌、人名、地名的拼音有一定的规则: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路、街、山”等音节和前面的名字分开写。人名的拼音写法是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由此可见,ACD项正确。B:王小华——“Wáng Xi ǎoHu á ”的“H”不需要大写,“Xiǎohuá ”的中间不能分开,所以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做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拼音拼写规则,然后再做题。10.【答案】C【知识点】修改病句【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应改为“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一生受益不尽”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一生受益不尽”。原句中介词短语“在……下”导致主语缺失。B:主谓搭配不当。主语“西岭雪山秋天”中,“秋天”是时间概念,不能直接作为“好地方”。应改为“西岭雪山在秋天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地方”或“秋天的西岭雪山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地方”。C:句子前后对应一致。“习作水平的高低”是双面概念(高和低),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持之以恒”也是双面(能和不能),逻辑匹配,没有语病。D:逻辑顺序不当。通常应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原句顺序颠倒,应改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修改病句的能力。做题时先要弄清句子属于什么毛病,然后再解答。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11.【答案】B【知识点】句式衔接【解析】【分析】根据语段逻辑和内容连贯性分析,要插入的句子“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主要描述我国种业发展的具体成果,与语段中句③的总体成果数据相呼应。句③提到“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植面积占95%以上”,这是总体情况;插入句则聚焦三大主粮的具体成就,作为句③的补充和例证。句④接着讲“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是成果的进一步延伸。因此,插入句放在句③和句④之间最合适,能使语段由总体到具体、再过渡到贡献率,逻辑顺畅。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答案】12.金沙水拍云崖暖;开轩面场圃;江清月近人;儿童相见不相识;路转溪桥忽见13.清鲜;明朗;望湖楼下水如天14.只见她坐在书桌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书本,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里。【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古诗词填空;文章大意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课本中古诗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1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这两句诗表达了战士们的豪迈之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意思是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远离家乡的惆怅之情。“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意思是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意思是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故答案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开轩面场圃;江清月近人;儿童相见不相识;路转溪桥忽见13.本题考查古诗句、课文内容填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出自老舍先生的《草原》。“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是的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故答案为:清鲜;明朗;望湖楼下水如天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入迷”,写话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如:只见她坐在书桌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书本,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里。故答案为:只见她坐在书桌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书本,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里。【答案】15.D16.A17.韩娥;左右以其人弗去【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参考译文:从前,韩娥向东前往齐国,途中缺乏粮食。当她经过雍门时,便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离开以后,歌声的余音还环绕在屋梁上,三天都没有消失,周围的人都以为她还没有离开。15.“昔韩娥东之齐”的意思是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之”用作动词,表示“到……去”。A.“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司马光拿着石头打破了翁。“之”是代词,意为“它”,指代“瓮”。B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意思是俞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之”是代词,用来代指“伯牙所鼓的琴声”。C.“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意思是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之”是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D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送孟浩然去广陵。“之也用作动词,表示“到……去”。故答案为:D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结合注释“鬻:卖”“鬻歌”的意思即卖唱。结合文中情境,“匮粮”,即缺乏粮食,所以为了获取粮食,她卖唱,即“卖唱以获取食物”。因此,“鬻歌假食”最合理的解释是“卖唱来换取食物”,与选项A相符。故答案为:A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篇小古文主要写了韩娥因缺少粮食,途经雍门卖唱换取食物的故事。所以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韩娥。“左右以其人弗去”的意思是旁边的人以为她还没有离去。通过周围人以为她还在的情景,烘托出她歌曲的动人和技艺的高超,侧面表现出她的唱歌技艺十分高,余韵悠长,让人留恋不舍。故答案为:韩娥;左右以其人弗去【答案】18.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19.“尴尬”原本的意思是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在第 6 自然段中父亲尴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给“我”做灯笼,只能做冰灯,觉得对不住“我”。20.《冰灯》21.“撩”和“掖”传递出父亲对“我”的呵护与关爱。22.细节描写的句子: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角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焐一会儿。从中读出父亲做冰灯的辛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23.因为“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档的灯笼,说要透明的是希望父亲能想办法给“我”做一个类似的灯笼。24.冰灯虽然融化了,但父亲对“我”的爱一直留在“我”心里,温暖着“我”,这种爱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18.本题考查主要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根据“什么时候谁干什么”的句式,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即可。仔细阅读选文可知,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故答案为: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19.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平时积累可知,“尴尬”原本的意思是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联系上下文“ 父亲把脸扭了过来,有点尴尬地说 ”中的“尴尬”指父亲尴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给“我”做灯笼,只能做冰灯,觉得对不住“我”。故答案为:“尴尬”原本的意思是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在第 6 自然段中父亲尴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给“我”做灯笼,只能做冰灯,觉得对不住“我”。20.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如何给文章起合适的题目,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可以用主要事物“冰灯”为题。故答案为:《冰灯》2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父亲一看我这样,就疾步走过来,把我撩起的被子一把按下,又在我的前胸后背把被子使劲掖了掖,并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冻着你……’”中的“撩”:指作者主动掀开被子,邀请父亲来取暖。这个动作传递出作者对父亲的关心和体贴,体现了孩子纯真的爱父之情,表现出亲子间的温暖互动。“掖”:指父亲急忙将作者掀开的被子按下并塞紧。这个动作传递出父亲对作者的呵护,强调父爱的深沉和无私,即使自己寒冷,也优先保护孩子不受凉。故答案为:“撩”和“掖”传递出父亲对“我”的呵护与关爱。2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如“ 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角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焐一会儿。 ”中连续动作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做冰灯的辛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故答案为:细节描写的句子: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角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焐一会儿。从中读出父亲做冰灯的辛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我”没有直接说要玻璃罩的灯笼,而说“要透亮的”,是因为“我”体贴父亲的经济困难。从文章第④段可知,“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像大军家那种高级的玻璃灯笼(原文:“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级的灯笼”)。因此,“我”委婉地表达需求, 说要透明的是希望父亲能想办法给“我”做一个类似的灯笼。体现了“我”的懂事和对父亲的理解。故答案为:因为“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档的灯笼,说要透明的是希望父亲能想办法给“我”做一个类似的灯笼。2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用冰做的灯笼在物理上很快融化了,但父亲制作冰灯时所付出的爱、辛劳与温暖,却成为作者心中永不熄灭的光明,持续给予他精神力量。冰灯是父亲在寒冬清晨,用双手一点点打磨冰块制成的,甚至把手冻得冰凉。这份无言的付出,承载的是深沉的父爱。对作者而言,冰灯不再只是一个节日玩具,而是父爱的象征。它的“光”本质是亲情的温暖。由此可见,简单概括为:冰灯虽然融化了,但父亲对“我”的爱一直留在“我”心里,温暖着“我”,这种爱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故答案为:冰灯虽然融化了,但父亲对“我”的爱一直留在“我”心里,温暖着“我”,这种爱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答案】25.yǒu;gōu26.童年;高尔基;阿廖沙;外祖母27.“黑暗”指的是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经历的苦难和不幸,如家庭的贫困、亲人的冷漠等;“光明”指的是外祖母的关爱、教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给阿廖沙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他在苦难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知识点】《童年》【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25.本题考查字音辨析的能力。“黝黑”形容很黑。“黝”读yǒu。“佝偻” 脊背向前弯曲。“佝”读gōu。故答案为:yǒu;gōu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可知,选文选自名著《童年》,作者是高尔基。选文中的“我”是阿廖沙,“她”是“我”的外祖母。故答案为:童年;高尔基;阿廖沙;外祖母27.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在《童年》中,这句话中的“黑暗”和“光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结合阿廖沙(主人公)的经历,可以这样理解:“黑暗”:指的是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经历的苦难和不幸,如家庭的贫困、亲人的冷漠等。在书中,阿廖沙童年丧父,母亲再嫁后将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充满暴力、争吵和冷漠,阿廖沙经常遭受打骂、忽视,生活在一片阴霾中。这种“黑暗”象征着他情感上的封闭、精神上的迷茫以及缺乏关爱和温暖的状态。“光明”:指的是外祖母的关爱、教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给阿廖沙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他在苦难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外祖母用她的善良、乐观和故事,照亮了阿廖沙的生活,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成长的力量。故答案为:“黑暗”指的是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经历的苦难和不幸,如家庭的贫困、亲人的冷漠等;“光明”指的是外祖母的关爱、教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给阿廖沙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他在苦难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28.【答案】寒冬腊月,梅花绽放。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似的;那已经开放的,红红的花瓣紧紧地依偎着花蕊,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缀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它选择三九严寒,任凭风吹雪打,从不低头弯腰。它那高洁的品质,不仅洗涤人们的心灵,而且陶冶人们的情操。【知识点】修改病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修改病句的能力。做题时先要弄清句子属于什么毛病,然后再解答。原句:“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冒号(:)使用不当,此处并非引出列举或解释,而是连续描述,应改为逗号(,)以保持句子流畅。“蜡月”应该是“腊月”, “蜡”是错字,正确为“腊”,指农历十二月。“点辍”应该是 “点缀”: “辍”是错字,正确为“缀”,意思是装饰、衬托。 “它那高洁的品质,虽然洗涤人们的心灵,但是陶冶人们的情操。” “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但“洗涤心灵”和“陶冶情操”不存在转折关系,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更符合逻辑。“寒冬蜡月,梅花在绽放。” “在绽放”中的“在”略显冗余,可删除; “争夺明亮的春天”的“明亮的春天”搭配不够贴切,春天常用“明媚”形容。故答案为: 寒冬腊月,梅花绽放。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似的;那已经开放的,红红的花瓣紧紧地依偎着花蕊,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缀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它选择三九严寒,任凭风吹雪打,从不低头弯腰。它那高洁的品质,不仅洗涤人们的心灵,而且陶冶人们的情操。【点评】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修改病句要遵守两条原则:尽量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尽量少改。29.【答案】范文:发现另一个自己我总躲在教室的角落,像株怕晒的小草——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就连被老师点到名,声音也会抖得像风中的树叶。我一直以为,自己永远是这样胆怯的模样。直到上个月,李老师让我们轮流上台分享读书笔记。轮到我的前一晚,我攥着笔记本坐在书桌前,手心全是汗,甚至想装病请假。妈妈轻轻拍着我的肩:“先对着镜子读一遍,就当给妈妈讲故事好不好?”我咬咬牙,对着镜子张开嘴,可刚读两句就卡壳了。镜子里的我,脸涨得通红,眼神躲躲闪闪。那晚,我把段落里难读的句子标上停顿,反复练到喉咙发哑。第二天上台,我盯着台下几十双眼睛,腿突然软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在这时,我看见李老师轻轻点了点头,眼里满是鼓励。我深吸一口气,想起昨晚镜子前反复练习的自己,慢慢开口:“今天我想分享的书,是《小王子》……”讲着讲着,我忘了紧张,甚至敢抬头看台下的同学。当我说完最后一句话,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愣了愣,突然发现,原来我也能站在台上,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之后,我开始试着举起手。原来,我从不是只会躲在角落的小草,只要敢迈出第一步,也能成为敢迎着光说话的自己。【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本次习作是命题作文,要求以“发现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另一个自己”可以指潜藏的优点(如勇敢、细心)、未被察觉的缺点(如急躁、依赖),或性格的另一面(如内向者意外开朗)。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点评】 这篇习作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突破的成长故事,读来真实而动人。作者通过“躲在教室的角落”到“敢迎着光说话”的转变,巧妙地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如“手心全是汗”“反复练到喉咙发哑”,将内心的紧张与努力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体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不仅展现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也能给读者带来共鸣和启发。1 / 1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2024六上·昆山期中)听录音两遍,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段语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要让课间十分钟过得丰富多彩。B.课间十分钟要科学合理安排。C.学生课间要走出教室参加各种活动。D.课间十分钟不利于下节课学习。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间适度的活动,是学生健康的需要。B.课间可以做一些活动量大的运动,有利于释放压力。C.课间应该走出教室,去走走,跟同学聊聊天。D.课间不宜过度兴奋和疲劳,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答案】1.B2.B【知识点】听力阅读【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认真听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听读材料:科学消费课间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讲,课间十分钟显得十分重要。如何科学消费课间十分钟呢 环境保爯健学家呼吁:课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走出教室,或去操场,或在楼道走廊里,去享受阳光的抚爱,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从昏昏沉沉中解放出来。在走出教室之后,可用双掌按摩面部,或用手掌揉搓眼周围皮肤,改善眼的血液循环,使眼睛周围的肌肉得以松弛,佰消除疲劳,醒脑提神,对预防近视有积极作用,还可以远眺,看看蓝天、绿树等,更可增加预防近视的效果。生理保健学家指出:课间休息也有利于缓解精神压力。上一节课中,或因提问回答不好,或因测验成绩不佳,或因其他原因被老师批评了,都会形成一种压力下课走出教室去玩玩,和同学聊聊天,虽然时间短暂可以释放心中低沉忧郁的情感,有利于再次进发出青春的朝气。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总之,课间适度的活动,不仅是人体健康的需要,还是心理健瞰康的需要。不过张弛要有度,否则,活动量过大,造成过度兴奋或疲劳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这篇听读材料主要讲了 课间十分钟要科学合理安排。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结合“活动量过大,造成过度兴奋或疲劳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可知,这句话错误。故答案为:3.(2024六上·昆山期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一杯rè hū hū 的奶茶是蒙汉情深的表达;一缕yōu yǎ 的甜香是丁香的chóu yuàn ;一个wēi fēng lǐn lǐn 的竹节人是念念不忘的童年印记:一个zhǎn dīng jié tiě 的跳跃是英雄jiān qiáng bù qū 的写照;一句shā yǎ 的喊话是dǎng yuán 的无私大义……让我们一起用心qīng tīng 、收藏这世间的美好。【答案】热乎乎;优雅;愁怨;威风凛凛;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沙哑;党员;倾听【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优雅”的“优”不要写成同音字“幽”;“斩钉截铁”的“斩”不要写成形近字“崭”;“沙哑”的“哑”不要写成同音字“亚”。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故答案为:热乎乎;优雅;愁怨;威风凛凛;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沙哑;党员;倾听【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4.(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词语在字音、字形、字义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坳(āo) 风靡(mì) 糟糕 悬涯绝壁B.逶迤(yī) 妩媚(fǔ) 神密 别出心栽C.渲染(xuàn) 狞笑(níng) 干燥 念念有词D.蒙古(měng) 叉腿(chà) 日寇 技高一筹【答案】C【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解析】【分析】A:“山坳”中的“坳”不读“āo”,应读作“ào”,“风靡”中的“靡”不读“mì”,应读作“mǐ”,“悬涯绝壁”的“涯”有误,应改为“崖”,所以错误。B:“逶迤”中的“迤”不读“yī”,应读作“yí”,“妩媚”中的“妩”不读“fǔ”,应读作“wǔ”,“神密”的“密”有误,应改为“秘”,“别出心栽”的“栽”有误,应改为“裁”,所以错误。C:正确。D:“叉腿”中的“叉”不读“chà”,应读作“ chǎ ”,所以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拼读、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②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5.(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大典(典礼) 只等闲(平常)B.沧海一粟(米粒 ) 千钧一发(古代重量单位)C.居高临下(面对) 过故人庄(拜访)D.群马疾驰(急速) 明月别枝(断了的树枝)【答案】D【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解析】【分析】A、B、C:正确。D:错误。“明月别枝”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其中“别枝”指横斜的树枝。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6.(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说话也快人快语。B.为了能在比赛中获胜,曹辉每天忘乎所以地练习。C.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惊天动地,气壮山河。D.这场文化运动如急风暴雨,势不可当。【答案】B【知识点】成语运用【解析】【分析】A、B、D加点词语使用无误;C:加点词语使用有误。忘乎所以:形容因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失去应有的分寸。“忘乎所以”是贬义词,不能形容刻苦练习的曹辉。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平时要注意成语的积累,注意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分类记忆,并要学以致用。7.(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B.这里的石头形状各异: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C.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D.“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答案】B【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 ”是排比句,句子之间是逗号,而不是分号。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8.(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爱的教育》《复活》等。B.《灯光》一文采用插叙的写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结尾又回到现实。C.演讲稿不仅要观点鲜明,还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还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增强感染力。D.与阅读目的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答案】C【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作者作品;其他文化常识【解析】【分析】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但代表作中《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作品,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因此,A项错误。B:《灯光》文章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接着叙述过去的故事。这种写法叫倒序。因此,B项错误。C: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包括观点鲜明、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以及引用生动故事增强感染力。这是演讲稿写作的通用原则,旨在提升说服力和吸引力。因此,C项正确。D:阅读时,如果内容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逐字逐句阅读反而会降低阅读效率。正确的阅读策略应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如略读或跳读无关内容,以提高效率。因此,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9.(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人名和地名的拼写规则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龙路——SHULONG LUB.王小华——Wáng Xi ǎoHu áC.穆家湾——MUJIAWAND.顾榭——GUXIE【答案】B【知识点】字音【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拼音写法的运用。路牌、人名、地名的拼音有一定的规则: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路、街、山”等音节和前面的名字分开写。人名的拼音写法是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由此可见,ACD项正确。B:王小华——“Wáng Xi ǎoHu á ”的“H”不需要大写,“Xiǎohuá ”的中间不能分开,所以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做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拼音拼写规则,然后再做题。10.(2024六上·昆山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使我一生受益不尽。B.西岭雪山秋天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地方。C.习作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持之以恒。D.同学们要学会从细微的现象中不断解决问题并发现问题。【答案】C【知识点】修改病句【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应改为“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一生受益不尽”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一生受益不尽”。原句中介词短语“在……下”导致主语缺失。B:主谓搭配不当。主语“西岭雪山秋天”中,“秋天”是时间概念,不能直接作为“好地方”。应改为“西岭雪山在秋天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地方”或“秋天的西岭雪山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地方”。C:句子前后对应一致。“习作水平的高低”是双面概念(高和低),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持之以恒”也是双面(能和不能),逻辑匹配,没有语病。D:逻辑顺序不当。通常应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原句顺序颠倒,应改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修改病句的能力。做题时先要弄清句子属于什么毛病,然后再解答。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11.(2024六上·昆山期中)将这句话插入下面语段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①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③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植面积占95%以上。④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答案】B【知识点】句式衔接【解析】【分析】根据语段逻辑和内容连贯性分析,要插入的句子“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主要描述我国种业发展的具体成果,与语段中句③的总体成果数据相呼应。句③提到“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植面积占95%以上”,这是总体情况;插入句则聚焦三大主粮的具体成就,作为句③的补充和例证。句④接着讲“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是成果的进一步延伸。因此,插入句放在句③和句④之间最合适,能使语段由总体到具体、再过渡到贡献率,逻辑顺畅。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2024六上·昆山期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语文是一首歌。诗中有“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豪迈,有“ ,把酒话桑麻”的写意;有“野旷天低树, ”的离愁,也有“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还有“旧时茅店社林边, ”的惊喜。13.语文是一幅画。画中有美丽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画中有美丽的西湖:卷地风来忽吹散, 。14.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入迷“的样子。(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写)妹妹看书入迷 : 【答案】12.金沙水拍云崖暖;开轩面场圃;江清月近人;儿童相见不相识;路转溪桥忽见13.清鲜;明朗;望湖楼下水如天14.只见她坐在书桌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书本,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里。【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古诗词填空;文章大意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课本中古诗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1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这两句诗表达了战士们的豪迈之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意思是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远离家乡的惆怅之情。“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意思是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意思是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故答案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开轩面场圃;江清月近人;儿童相见不相识;路转溪桥忽见13.本题考查古诗句、课文内容填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出自老舍先生的《草原》。“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是的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故答案为:清鲜;明朗;望湖楼下水如天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入迷”,写话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如:只见她坐在书桌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书本,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里。故答案为:只见她坐在书桌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书本,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里。(2024六上·昆山期中)小古文 :绕梁三日昔①韩娥东之②齐③,匮④粮。过雍门,鬻(yù)⑤歌假食,既去⑥,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⑦以其人弗去。【注释】①昔:从前。②东之:往东去。③齐:齐国。④匮:缺少。⑤常:卖。⑥去:离开。⑦左右以人弗去:旁边的人以为她还没有离去。15.“昔韩娥东之齐”一句中的“之”,和下面哪句古诗文中的“之”意思一样?(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C.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D.送孟浩然之广陵。16.联系注释和上下文,对“鬻歌假食”最合理的解释是( )A.卖唱来换取食物。 B.边唱歌边吃东西。C.卖掉粮食来唱歌。 D.卖歌曲来假借吃东西。17.这则古文的主要人物是 ,文中“ ”一句从侧面衬托出她的唱歌技艺十分高超。【答案】15.D16.A17.韩娥;左右以其人弗去【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参考译文:从前,韩娥向东前往齐国,途中缺乏粮食。当她经过雍门时,便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离开以后,歌声的余音还环绕在屋梁上,三天都没有消失,周围的人都以为她还没有离开。15.“昔韩娥东之齐”的意思是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之”用作动词,表示“到……去”。A.“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司马光拿着石头打破了翁。“之”是代词,意为“它”,指代“瓮”。B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意思是俞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之”是代词,用来代指“伯牙所鼓的琴声”。C.“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意思是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之”是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D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送孟浩然去广陵。“之也用作动词,表示“到……去”。故答案为:D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结合注释“鬻:卖”“鬻歌”的意思即卖唱。结合文中情境,“匮粮”,即缺乏粮食,所以为了获取粮食,她卖唱,即“卖唱以获取食物”。因此,“鬻歌假食”最合理的解释是“卖唱来换取食物”,与选项A相符。故答案为:A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篇小古文主要写了韩娥因缺少粮食,途经雍门卖唱换取食物的故事。所以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韩娥。“左右以其人弗去”的意思是旁边的人以为她还没有离去。通过周围人以为她还在的情景,烘托出她歌曲的动人和技艺的高超,侧面表现出她的唱歌技艺十分高,余韵悠长,让人留恋不舍。故答案为:韩娥;左右以其人弗去(2024六上·昆山期中)现代文阅读____①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②8岁那年的春节,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种过年的乐趣和享受。③父亲说:“行。”④我说:“我不要纸糊的。”父亲就纳闷:“不要纸糊的,那要啥样的?”我说:“要透亮的。”其实,我是想要有玻璃罩的那种。腊月二十那天,我去东山坡上的大军家,大军就拿出他的灯笼给我看。他的灯笼真漂亮,木质的底座上,是玻璃拼制成的菱形灯罩,上面还隐约勾画了些细碎的小花。那是大军的父亲在供销社站柜台,年前进货时,就给大军从很远的县城买回了这盏漂亮的灯笼。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级的灯笼。但我还是希望父亲能给我做一个,只要能透出亮就行。⑤年三十的早上,我醒得很早。正当我又将迷迷糊糊地睡去时,我突然被屋子里的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吸引了。我努力地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不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正在里边打磨着。我又努力地睁了睁眼,等我适应了凌晨的曙光后,才发现父亲手里托着的是块冰,另一只手正打磨着这块冰,姿势很像是在洗碗。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⑥我说:“爹,你干啥呢?”父亲说:“醒了?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我又问:“爹,你干啥呢?”父亲把脸扭了过来,有点尴尬地说:“爹四处找废玻璃,哪有合适的呢?后来爹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个晚上,冻得正好哩。”父亲笑了笑,说完,就又拿起了那块冰,洗碗似的打磨起来。⑦看着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脖子上取暖的时候,我说:“爹,来这儿暖和暖和吧!”随即,我撩起了自己的被子。父亲一看我这样,就疾步走过来,把我撩起的被子一把按下,又在我的前胸后背把被子使劲掖了掖,并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冻着你……”末了,父亲又说:“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⑧我胡乱地应了一声,把头往被子里一扎,一眨眼,两颗豌豆似的泪珠就涸进棉絮里:你知道吗,刚才父亲给我掖被子的时候,他的手真的很凉啊!⑨那一年春节,我提着父亲做的冰灯,和大军他们玩得很痛快。伙伴们都喜欢父亲做的冰灯。后来,没几天,它就融化了,化成了一片水。⑩但那灯,却一直亮在我心里,温暖我的一生。1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尴尬”原本的意思是 ,在第⑥自然段中父亲尴尬的原因是 。20.俗话说,题如文眼。好的题目可以给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你帮这篇短文取个好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21.第⑦自然段中有两个动词分别是“撩”和“掖”,它们各传递出了什么?22.短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很多,请你在第⑤自然段中用横线画出包含细节描写的一句,并结合关键词语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23.父亲问“我”要啥样的灯笼, “我”为什么不说要玻璃罩的,而说要透明的?24.冰灯没几天就化了,可作者却说“但那灯,却一直亮在我的心里,温暖我的一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生活谈谈。【答案】18.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19.“尴尬”原本的意思是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在第 6 自然段中父亲尴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给“我”做灯笼,只能做冰灯,觉得对不住“我”。20.《冰灯》21.“撩”和“掖”传递出父亲对“我”的呵护与关爱。22.细节描写的句子: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角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焐一会儿。从中读出父亲做冰灯的辛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23.因为“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档的灯笼,说要透明的是希望父亲能想办法给“我”做一个类似的灯笼。24.冰灯虽然融化了,但父亲对“我”的爱一直留在“我”心里,温暖着“我”,这种爱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18.本题考查主要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根据“什么时候谁干什么”的句式,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即可。仔细阅读选文可知,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故答案为: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19.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平时积累可知,“尴尬”原本的意思是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联系上下文“ 父亲把脸扭了过来,有点尴尬地说 ”中的“尴尬”指父亲尴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给“我”做灯笼,只能做冰灯,觉得对不住“我”。故答案为:“尴尬”原本的意思是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在第 6 自然段中父亲尴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给“我”做灯笼,只能做冰灯,觉得对不住“我”。20.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如何给文章起合适的题目,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春节想要一个灯笼,父亲没钱买玻璃罩灯笼,最后为“我”做了一个冰灯的故事。可以用主要事物“冰灯”为题。故答案为:《冰灯》2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父亲一看我这样,就疾步走过来,把我撩起的被子一把按下,又在我的前胸后背把被子使劲掖了掖,并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冻着你……’”中的“撩”:指作者主动掀开被子,邀请父亲来取暖。这个动作传递出作者对父亲的关心和体贴,体现了孩子纯真的爱父之情,表现出亲子间的温暖互动。“掖”:指父亲急忙将作者掀开的被子按下并塞紧。这个动作传递出父亲对作者的呵护,强调父爱的深沉和无私,即使自己寒冷,也优先保护孩子不受凉。故答案为:“撩”和“掖”传递出父亲对“我”的呵护与关爱。2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如“ 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角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焐一会儿。 ”中连续动作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做冰灯的辛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故答案为:细节描写的句子: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角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焐一会儿。从中读出父亲做冰灯的辛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我”没有直接说要玻璃罩的灯笼,而说“要透亮的”,是因为“我”体贴父亲的经济困难。从文章第④段可知,“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像大军家那种高级的玻璃灯笼(原文:“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级的灯笼”)。因此,“我”委婉地表达需求, 说要透明的是希望父亲能想办法给“我”做一个类似的灯笼。体现了“我”的懂事和对父亲的理解。故答案为:因为“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档的灯笼,说要透明的是希望父亲能想办法给“我”做一个类似的灯笼。2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用冰做的灯笼在物理上很快融化了,但父亲制作冰灯时所付出的爱、辛劳与温暖,却成为作者心中永不熄灭的光明,持续给予他精神力量。冰灯是父亲在寒冬清晨,用双手一点点打磨冰块制成的,甚至把手冻得冰凉。这份无言的付出,承载的是深沉的父爱。对作者而言,冰灯不再只是一个节日玩具,而是父爱的象征。它的“光”本质是亲情的温暖。由此可见,简单概括为:冰灯虽然融化了,但父亲对“我”的爱一直留在“我”心里,温暖着“我”,这种爱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故答案为:冰灯虽然融化了,但父亲对“我”的爱一直留在“我”心里,温暖着“我”,这种爱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2024六上·昆山期中)名著阅读她笑的时候,黑黑的眼珠又大又亮,闪烁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神采;她一笑就露出洁白坚固的牙齿,黝(yōu yǒu)黑的脸颊上虽然有许多皱纹,但她的面容看起来是那么年轻生动。她整张脸上唯一煞风景的地方大概就数那个又大又红的鼻子了。她从一个黑色镶银边的盒子里取出一点鼻烟。她的东西全都是黑色的,但透过她的眼睛,我总能感受到一股从她心底射出的光芒,这给人温暖、令人振奋、永不磨灭。她很胖,而且佝(gōu jù)偻着身子,就像个驼背,但她行动自如,敏捷得就像只猫,一只可爱的大猫。似乎在她到来之前,我都是躲在黑暗中沉睡;是她的到来唤醒了我,把我从黑暗中领出来,带我走向光明。是她把我的生活编织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案。她成了我永远的朋友,我最亲密、最知心、最熟悉的朋友。她对生活无私的热爱丰富了我的内心,指引着我的生活,给了我直面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25.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6.以上选文选自名著《 》,作者是 。选文中的“我”是 ,“她”是“我”的 。27.下面句子中的“黑暗”和“光明”分别指的是什么?并结合书中的故事说一说。似乎在她到来之前,我都是躲在黑暗中沉睡;是她的到来唤酲了我,把我从黑暗中领出来,带我走向光明。【答案】25.yǒu;gōu26.童年;高尔基;阿廖沙;外祖母27.“黑暗”指的是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经历的苦难和不幸,如家庭的贫困、亲人的冷漠等;“光明”指的是外祖母的关爱、教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给阿廖沙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他在苦难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知识点】《童年》【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25.本题考查字音辨析的能力。“黝黑”形容很黑。“黝”读yǒu。“佝偻” 脊背向前弯曲。“佝”读gōu。故答案为:yǒu;gōu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可知,选文选自名著《童年》,作者是高尔基。选文中的“我”是阿廖沙,“她”是“我”的外祖母。故答案为:童年;高尔基;阿廖沙;外祖母27.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在《童年》中,这句话中的“黑暗”和“光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结合阿廖沙(主人公)的经历,可以这样理解:“黑暗”:指的是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经历的苦难和不幸,如家庭的贫困、亲人的冷漠等。在书中,阿廖沙童年丧父,母亲再嫁后将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充满暴力、争吵和冷漠,阿廖沙经常遭受打骂、忽视,生活在一片阴霾中。这种“黑暗”象征着他情感上的封闭、精神上的迷茫以及缺乏关爱和温暖的状态。“光明”:指的是外祖母的关爱、教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给阿廖沙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他在苦难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外祖母用她的善良、乐观和故事,照亮了阿廖沙的生活,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成长的力量。故答案为:“黑暗”指的是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经历的苦难和不幸,如家庭的贫困、亲人的冷漠等;“光明”指的是外祖母的关爱、教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给阿廖沙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他在苦难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28.(2024六上·昆山期中)综合修改 (1个错标点,2个错别字,2处语病。)寒冬蜡月,梅花在绽放。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似的,那已经开放的,红红的花瓣紧紧地依偎着花蕊,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辍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亮的春天,它选择三九严寒,任凭风吹雪打,从不低头弯腰。它那高洁的品质,虽然洗涤人们的心灵,但是陶冶人们的情操。【答案】寒冬腊月,梅花绽放。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似的;那已经开放的,红红的花瓣紧紧地依偎着花蕊,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缀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它选择三九严寒,任凭风吹雪打,从不低头弯腰。它那高洁的品质,不仅洗涤人们的心灵,而且陶冶人们的情操。【知识点】修改病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修改病句的能力。做题时先要弄清句子属于什么毛病,然后再解答。原句:“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冒号(:)使用不当,此处并非引出列举或解释,而是连续描述,应改为逗号(,)以保持句子流畅。“蜡月”应该是“腊月”, “蜡”是错字,正确为“腊”,指农历十二月。“点辍”应该是 “点缀”: “辍”是错字,正确为“缀”,意思是装饰、衬托。 “它那高洁的品质,虽然洗涤人们的心灵,但是陶冶人们的情操。” “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但“洗涤心灵”和“陶冶情操”不存在转折关系,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更符合逻辑。“寒冬蜡月,梅花在绽放。” “在绽放”中的“在”略显冗余,可删除; “争夺明亮的春天”的“明亮的春天”搭配不够贴切,春天常用“明媚”形容。故答案为: 寒冬腊月,梅花绽放。瞧,它那傲然挺立的枝干上争相开放的花朵,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似的;那已经开放的,红红的花瓣紧紧地依偎着花蕊,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缀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它选择三九严寒,任凭风吹雪打,从不低头弯腰。它那高洁的品质,不仅洗涤人们的心灵,而且陶冶人们的情操。【点评】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修改病句要遵守两条原则:尽量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尽量少改。29.(2024六上·昆山期中)习作。一直以来,人们很容易把自己固化在一个特定的印象中。可是在经历了某件事后,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既可以独当一面,也可以出色优秀,你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总之,你会在发现自我的过程中体悟成长。请以“发现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捕捉细节,写出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②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规范;④不少于450字。【答案】范文:发现另一个自己我总躲在教室的角落,像株怕晒的小草——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就连被老师点到名,声音也会抖得像风中的树叶。我一直以为,自己永远是这样胆怯的模样。直到上个月,李老师让我们轮流上台分享读书笔记。轮到我的前一晚,我攥着笔记本坐在书桌前,手心全是汗,甚至想装病请假。妈妈轻轻拍着我的肩:“先对着镜子读一遍,就当给妈妈讲故事好不好?”我咬咬牙,对着镜子张开嘴,可刚读两句就卡壳了。镜子里的我,脸涨得通红,眼神躲躲闪闪。那晚,我把段落里难读的句子标上停顿,反复练到喉咙发哑。第二天上台,我盯着台下几十双眼睛,腿突然软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在这时,我看见李老师轻轻点了点头,眼里满是鼓励。我深吸一口气,想起昨晚镜子前反复练习的自己,慢慢开口:“今天我想分享的书,是《小王子》……”讲着讲着,我忘了紧张,甚至敢抬头看台下的同学。当我说完最后一句话,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愣了愣,突然发现,原来我也能站在台上,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之后,我开始试着举起手。原来,我从不是只会躲在角落的小草,只要敢迈出第一步,也能成为敢迎着光说话的自己。【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本次习作是命题作文,要求以“发现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另一个自己”可以指潜藏的优点(如勇敢、细心)、未被察觉的缺点(如急躁、依赖),或性格的另一面(如内向者意外开朗)。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点评】 这篇习作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突破的成长故事,读来真实而动人。作者通过“躲在教室的角落”到“敢迎着光说话”的转变,巧妙地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如“手心全是汗”“反复练到喉咙发哑”,将内心的紧张与努力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体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不仅展现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也能给读者带来共鸣和启发。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