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双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双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双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对于私有制的产生,下列观念中正确的是( )
A.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B.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C.私有观念是人们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
D.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私有制就失去存在的土壤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B.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矛盾
C.地主阶级与被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
3.在封建社会,收取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其基础是( )
A.农民没有劳动工具
B.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
4.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①大批拥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工人
②大批丧失自由的廉价劳动者
③广阔的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市场
④办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资本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2025年1月1日上午,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前,观众排起了长队。博物馆推出背诵《尚书·尧典》或《五帝本纪·尧》全篇免门票活动。陶寺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其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下列对当时社会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②当时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阶级
③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
①使个体劳动逐渐盛行
②使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③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④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这表明( )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②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③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④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强调,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前提,劳动个体化的趋势是决定性因素,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普遍化。这告诉我们( )
A.社会财富的增加必然导致私有制的产生
B.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逐渐形成
C.共同劳动代替个体劳动是产生私有制的根源
D.剩余产品交换的普遍化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9.《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写,年前贾府田庄的庄头前来交租。其中,管理贾府田庄的黑山村最大庄头乌进孝,向贾府缴纳几千两银子的租子。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收取地租正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④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农民的全部劳动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阅读下面材料
马克思:“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列宁:“危机必然产生,是因为生产的集体性和占有的个人性发生的矛盾。”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的绝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
②经济危机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④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危机就越不可避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恩格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野蛮时代,以及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文明时代。这一论断( )
①描绘了阶级社会的不同形态 ②可用于佐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描述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过程 ④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 )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4.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的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
①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②进行共产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新村实验
③成立被誉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的巴黎公社
④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它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 )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前提
②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
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
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
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可以直接地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下列对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
A.黄山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B.汉代的画像砖石——青铜器广泛使用
C.宋朝的四系青瓷罐——地主占有农民全部劳动成果
D.春秋时期窃曲纹铜壶——奴隶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
19.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都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该论断( )
A.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C.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
D.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20.1923年,年仅31岁的林祥谦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被捕后英勇就义,是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烈士。一百多年来,无数像林祥谦这样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因为他们坚信共产主义( )
①符合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土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包括走资本主义道路等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阻挠 B.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3.毛泽东指出,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特点,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生动的具体的内容。下列对毛泽东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革命的第一步是指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需要完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第一阶段是进行第二阶段的必要准备,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必然趋势
④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阶级矛盾都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根据中共中央部署,1954年广东各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底,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领导小组,广东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全面铺开。到1956年,包括广东在内的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意味着此时的中国( )
①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
③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逐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在这一时期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④“三大改造”属于民主革命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6.在领导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同志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千篇一律”。他还深刻指出,我们过去搞民主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许多自身的独有特点,将来搞社会主义建设同样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思考,“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基于( )
①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特殊状况
③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自发行为
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党的第八次大会的这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党,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欢腾。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切爱国的人民都可以从这次大会的结果看到我们祖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看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远景。”人民日报社论《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这样写道。党的八大( )
①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指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借鉴苏联经验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B.结合中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确立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29.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100余年前,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山河依然破碎,积贫积弱未改。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 )
①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由中国封建势力妥协性造成的
③社会主义遭遇了曲折的体现 ④帝国主义入侵导致的必然结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中国共产党( )
①领导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大革命、抗日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阶段
②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群众路线为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③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④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下列关于中国故事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B.五四运动——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C.红船启航——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D.“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2.“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这一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争取民族觉醒、实现社会主义
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同步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有一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当被问到为什么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他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他回顾了自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梦想兴办民族工业救国图强时,却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挤压的历程,又历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的建设成就,感慨地说:“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这说明了( )
①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②国营经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③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在一百多年的激荡浪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立自强、不懈探索,成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写出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版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对道路的探索,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正确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③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④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确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
A.②③④① B.①④③② C.④②①③ D.③②①④
35.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
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
④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面。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材料二 “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
材料三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房子的角落里。“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煤,我们家里没有煤了。”“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开采的煤太多了”。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庭的场景。烧不起煤居然是因为开采的煤太多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直至今天,资本主义依然无法消除类似的人间悲剧。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哪种社会形态?简要概括材料三中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并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说明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37.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预言:资本主义有三个阶段:封建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以及福利资本主义,然后步入消亡。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几次飞跃?
(2)什么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抚今追昔,继往开来。
2024年10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升国旗仪式,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30多万名市民游客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4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的专栏文章指出,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是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新中国的成功建立,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给予了世界上许多追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人民以鼓舞和勇气。
结合材料,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B A B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C C D D A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B D A D B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B B D B
36.①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7.(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38.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