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北京育才学校高二10月月考
地 理
本试卷共5页,100分。考试时长7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6小题,每题2.5分,共65分)
读图1“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
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使地球仪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
④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读 图2的“日照图”,完成2~5题。
2.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3.图中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E点的黑夜比B点长 D.AB是昏线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23°26′N,60°E B.0°,120°E
C.23°26′N,120°W D.23°26′N,120°E
5.图中A、C、D、E四地
A. 全部位于热带 B. C的自转线速度比A地大
C. C、D两地的自转角速度最大 D. A、D两地日出时刻相同
6.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读图3,完成下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丁>丙>乙>甲
B.一年当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丁>丙
C.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是乙
D.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丁地大于丙地
读图4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完成8、9小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B.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那么温带范围变大
C.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那么寒带范围变小
D.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9.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A.昼夜更替 B.长江口河道右偏
C.地方时差 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0. 下图5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读图5,当太阳直射点从a向b移动时( )
A. 我国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均逐渐增大 B. 地球离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越来越近
C.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D. 南半球各地的昼渐长夜渐短
读图6,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 )
A. 此时①地日出东北③地日出东南
B. 此时②地的地方时为10:00
C. 此时白昼的长度由长到短依次是①④③②
D. 此时①所在纬线昼长为16小时
12. 该日( )
A. 白昼与黑夜范围的面积相等
B. ①地正午日影达一年中最长
C. 该日之后②地日出越来越早
D. ④地正值科学考察最佳季节
王老师某年1月1日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图7示意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完成13、14小题。
13.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A.5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9小时
14.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A.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两地分属东、西半球 D.起飞地和降落地的经度差异
15. 崇明岛是中国最大的沙岛,也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位于长江入海口。读图8“崇明岛地图”,关于崇明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
B. 海浪沉积作用形成
C. 崇明岛未来将与北岸相连
D. 崇明岛北侧泥沙侵蚀速度快于南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变化。某校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所用素材之一是某周天气预报的手机截屏(下图9)。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时段最接近( )
A. 立春 B. 惊蛰
C. 芒种 D. 寒露
17. 该周( )
A.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B. 东北地区多雷雨天气
C. 黄淮海平原开始春耕
D. 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
18.下列时段中,每天同一时刻我校教室内的受光面积逐渐
增大的是( )
A. 惊蛰到立夏 B. 小寒到大寒
C. 小雪到大雪 D. 立冬到小寒
19.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 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 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 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气温达最低
下图是北京市某校同学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照片中( )
A. 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B. 日期正值立春前后
C. 北京时间15点左右 D. 拍摄的是夏季夕阳
21. 作出上述判断的重要依据是( )
A. 太阳活动 B. 太阳高度
C. 太阳方位 D. 天气状况
图12示意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石柱。读图完成下题。
22.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A.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地壳运动,石柱发生变迁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D.全球变冷,使海平面下降
23.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的地质作用及其判断依据对应正确的是
A.岩浆活动—火山灰覆盖 B.风力沉积—火山灰覆盖
C.海水的堆积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 D.海水的侵蚀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
小七孔景区和梵净山景区是贵州独具特色的地质景观,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小七孔景区属于罕见的岩溶地貌。图13为蘑菇石景观图,图14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4、15题。
24.图13所示“蘑菇石”的岩石类型对应图14中的
A. a B.b C.c D.d
25.“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26.形成贵州小七孔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为图14中的
A. a B.b C.c D.d
第二部分(共3题,共35分)
二、综合题:(共3题,共35分)
27.小华于国庆节期间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观游览,图15为她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并说明理由。(3分)
北京时间第二天中午12时,小华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立即收到了来自莫斯科(55°45'N,37°37'E)的小颖、纽约(40°43'N,74°W)的小萍、悉尼(33°51'S,151°12'E)的小宏等在不同国家留学同学的点赞。
(2)判断当时与小华不在同一天的同学并说明理由。(3分)
(3)在答题纸上画出国庆当日太阳直射光线、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3分)
(4)比较该日莫斯科、纽约、悉尼三城市的昼长。并说出三个月内,三地的昼长的变化情况。(4分)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PS20太阳能发电站是一座位于西班牙塞维利亚(37.5°N,5.5°W)的聚光式高温太阳能发电厂,其由大面积的定日追踪太阳能反射镜场(定日镜场)和吸热塔组成,利用反射镜将太阳光集中到发电区吸热塔顶的接救器上,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发电机最终转化为电能。下图16示意塞维利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PS20太阳最发电站景观。
(1)简述塞维利亚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分)
(2)从太阳视运动的角度,分析PS20发电站吸热塔位于定日镜场最南侧的原因。(3分)
(3)判断PS20发电站发电效率最低的季节,并说明理由。(3分)
29. 山川巨变一亿多年以来的地质作用,让我国东部大地地层错动,地形起伏,最终形成了11000平方米的鄱阳湖盆地。图17为鄱阳湖及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结合资料及所学,回答问题。(12分)
(1)列举图示区域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判断依据。(6分)
(2)说明图中甲处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3分)
(3)庐山北枕滔滔长江,东望浩浩鄱阳,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请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视角,推测庐山的组成物质未来将走过的“生命历程”。(3分)
参考答案
1-5:BDACB 6-10:CDDDB
11-15:DABDC 16-20:BCCCD
21-25:CBACA 26-D
27、【答案】
(1)6:00-8:00(或早晨),因为此时太阳在东南(或东方)天空,太阳高度较小(或太阳在地平线附近),说明此时正值日出不久。(4 分)
(2)小萍 北京(东八区)与纽约(西五区)区时相差 13 个小时,当北京 12 点时,纽约为前一天的 23 时。(3 分)
(3)
(4)昼长:莫斯科<纽约<悉尼 莫斯科、纽约 先变短后变长,悉尼,先变长后变短
28.【答案】(1)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塞维利亚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1,冬至日达到最小值1;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1,夏至日达到最大值1。
(2)塞维利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1,全年正午太阳均在正南方1;吸热塔设置在定日镜场最南侧有利于反射镜场汇集太阳光,收集更多太阳能1。(3分)
(3)季节:冬季1。理由: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1,穿越大气路径较长,大气削弱作用更强;当地为地中海气候1,冬季多雨,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强。
29. 【答案】(1)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3分)依据: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发生变形/弯曲/断裂)表示有地壳运动,花岗岩和变质岩分别代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3分)
(2)岩浆活动形成花岗岩1,花岗岩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1,也有一部分沉积形成沉积岩1,(写出任意一种岩石即可得1分)再经历挤压隆起、地壳抬升1,最后外力侵蚀1。
(3)被侵蚀、搬运到低处沉积1,再发生变质作用1,最后重熔再生形成岩浆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