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衡阳县第三中学2025年10月份高一年级月考试题地 理 答 题 卡学校 班级姓名 考号(第Ⅱ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1题(8分)(1)(2))(22题(16分)(1)(2)(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3题(14分)(1)(2)(3))(24题(12分)(1)(2)(3))衡阳县第三中学2025年10月份高一年级月考地理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A C B C B D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B B B B C B D A1.C 2.C【解析】1.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最早出现在3亿年前,结合图表可知三眼恐龙虾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C正确,排除ABD,故选C。2.“恐龙时代”为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C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A错误; 生命大爆发是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B错误;在古生代末期,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D错误,故选C。3.A 4.C 5.B【解析】3.具有凌日现象的行星,必须位于地球内侧轨道,图中只有行星甲位于地球内侧轨道,A正确,BCD错误。故选A。4.行星凌日不会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太阳耀斑数量产生影响,AB错误;行星凌日可遮挡少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不会影响地球生物生存,C正确,D错误。故选C。5.因为行星凌日必须是太阳、行星、地球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地球和行星在太阳同侧才会发生的天文现象,行星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只是近似的在统一平面,但不是绝对的同一平面,还是有一定的夹角,所以要三者一直线,就比较难得了,B正确。太阳活动、行星自转与凌日现象关系不大,行星公转速度具有波动性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6.C 7.B 8.D【解析】6.哈尔滨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200-1500kWh/㎡,济南太阳辐射总量为1500-1700kWh/㎡,哈尔滨比济南少,A错误。东部降水丰富,太阳辐射较少,西部多晴天,太阳辐射强烈,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B错误。上海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200-1500kWh/㎡,C正确。太阳能资源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D错误。故选C。7.只考虑自然因素,太阳年辐射总量越大越适合推销太阳能热水器,拉萨太阳辐射总量最大,②最适合。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总量最小,④最不适合。②④正确,故选B。8.青藏高原太阳辐射量最大,主要是因为:②晴天较多,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好,④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尘埃的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②④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纬度相当,①错误。地势高,距离太阳近,这个距离差别非常微小,对太阳辐射差异几乎没有影响,③错误。故选D。9.C 10.A 11.A【解析】9.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地壳(④)和地幔(⑤)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⑤)和地核(⑥)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火山灰物质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图中⑤为地幔,C正确。①是大气圈,火山灰物质不是来源于大气圈,A错误。②是生物圈,火山灰物质不是来源于生物圈,B错误。⑥是地核,火山灰物质不是来源于地核,D错误。故选C。10.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科学家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物质状态,A正确;地震波不仅在地球表面传播,还能穿透地球内部,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其中横波不能在液态外层地核中传播,B错误;地震波在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并非始终保持不变,C错误;地震波主要由地震(构造活动)产生,火山喷发可能引发地震,但地震波并非直接由火山喷发引发,D错误。故选A。11.火山喷发时,火山灰柱进入大气圈,体现了岩石圈(火山所在圈层)与大气圈之间存在物质交换,A正确;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地幔热对流,并非来自太阳辐射,B错误;虽然生物圈是活跃的圈层,但题干现象未直接体现生物圈的作用,与火山灰进入大气圈无直接关系,C错误;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不是水圈的变化,D错误。故选A。12.A 13.B 14.B【解析】12.读右图可知,从a~d随着距扇顶距离的增加,地形越来越平坦,水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因此沉积物颗粒会变细,由砾石—细砂—沙土—黏土,沉积物颗粒变细,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读右图可知,大水沟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在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的,属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①正确;喀斯特溶洞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②错误; 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③正确;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14.联系已学可知,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灌溉水源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①②④正确;贺兰山区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不利于航运,交通条件不便,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B 16.B 17.C【解析】15.读图可知,图示河段有较多弯曲,为典型的曲流,应位于地势起伏和缓的平地,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B正确;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和海拔较高的河流源头分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道一般较为平直,AC错误;地势低洼的入海口处河流往往出现多个分汊,与图示信息不符,D错误。故选B。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水流速度较快,水量较大,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图中丙位于河流的凹岸,隐患较大,甲位于凸岸,隐患较小,AD错误;乙位于河流的沿岸,且河道明显变窄,水位上升快,易发生洪涝灾害,隐患较大,丁距离河流较远,隐患较小,C错误。综上,隐患较最大的是乙、丙,B正确。故选B。17.读图可知,丁以上河段和丁→丙河段宽度变化不大且河道较宽,河流流速没有明显加快,AB错误;图示河段中,丙→乙河道明显由宽变窄,河流流速明显变快,C正确;乙→甲河道由窄变宽,河流流速会减慢,D错误。故选C。18.B 19.D 20.A【解析】18.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层底部气温约15℃左右;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高,在平流层顶温度约0°C 左右;高层大气的温度是先降低,最低约—80℃左右,然后气温升高。读图可知,图中曲线b与大气的温度变化特征相符合,B正确,ACD错误。故选 B。19.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乙层为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②正确;平流层臭氧含量多,存在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④正确;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大气层是高层大气丙,①错误;易发特大暴雨,酿成洪涝灾害的是以对流运动为主的对流层甲,③错误。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丙层为高层大气,主要由氮、氧组成,水汽和固体杂质近乎为零,A正确,D错误;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分布高度在地面到25千米高度左右,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BC错误。故选A。21.(1)叶针形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枝条软、株生根、根扎深,增强抗风固沙能力,适应风沙环境。(2)呈丘状,内部有“年层”构造;由枯枝落叶层与风沙层交替堆积而成;红柳生长于沙包之上。22.(1)相对湿度大,水汽饱和;最低气温低,水汽易凝结;风力微弱,不易消散。(2)浓雾消散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迅速升高。(3)逆温层上热下冷,空气对流受抑制,不利于浓雾消散。23.(1)绘图如下:(2)杭州市区人口众多,产业发达,人们生活生产产生的废热较多;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市区气温显著高于郊区;杭州市区与城郊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大(地面冷热不均);市区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3)夜晚比白天的热岛效应强,市区和郊区温差大,近地面从郊区流向市区的气流(热岛辐合气流)较强,使污染物向城区汇聚;城区夜晚气温低,大气上升幅度小,易使污染物在市区集聚。24.(1)形成历史悠久,沉积层深厚;发育过程中有大量动植物遗体沉积;地壳稳定,储藏条件较好。(2)前寒武纪地球氧气含量不断增加,前寒武纪后,地球氧气含量保持较高的稳定状态。原因: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生物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不断改变地球大气成分。(3)这一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动物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的演化,末期生物大灭绝。衡阳县第三中学2025年10月份高一年级月考试题地 理请注意: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20=50分)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最早出现在3亿年前。下图分别为三眼恐龙虾照片与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三眼恐龙虾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宙 B.元古宙 C.古生代 D.中生代2.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古宙是形成煤矿的重要时代B.古生代末期地球开始出现生命大爆发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发展迅速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50%海生无脊椎物种灭绝行星凌日是在地球上观测时看到太阳被行星遮挡,在太阳表面形成小黑点。下图示意某时刻太阳系(局部)行星位置关系。甲、乙、丙、丁是地球表面肉眼可见的4颗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行星,具有凌日现象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行星凌日对地球的影响是( )A.减少太阳黑子数量 B.增加太阳耀斑数量C.遮挡少量太阳辐射 D.影响地球生物生存5.行星凌日现象有一定周期性,但不是年年发生,是因为( )A.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 B.行星公转轨道间存在夹角C.行星自转具有周期性 D.行星公转速度具有波动性下图为“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太阳年辐射总量( )A.哈尔滨比济南多 B.分布呈东多西少C.上海大于1200kW·h/m D.平原比高原地区丰富7.只考虑自然因素,最适合和最不适合推销太阳能热水器的城市分别是( )①济南 ②拉萨 ③上海 ④重庆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8.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②晴天更多,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好③地势高,距离太阳近,大气辐射强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据监测,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希韦卢奇火山于世界标准时间9月19日2时40分喷发,火山灰柱高达4500米。同日,堪察加东部海域发生7.2级地震,多地有震感,当地海啸监测预警中心通过分析地震波数据,最终解除了海啸警报。下图示意地球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此次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物质来源于地球圈层结构中的( )A.① B.② C.⑤ D.⑥10.人类通过地震波判断地球内部结构,是因为地震波( )A.传播速度随物质性质变化 B.只能在地球的表面传播C.传播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D.由火山的喷发直接引发11.火山喷发时,火山灰柱高达4500米,这一现象直接说明了( )A.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B.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D.水圈的变化是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大水沟冲积扇发育在贺兰山的中部,扇形规模较小,但形态比较完整。下图为大水沟冲积扇及纵剖面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a~d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A.砾石—细砂—沙土—黏土 B.黏土—砾石—沙土—细砂C.沙土—细砂—砾石—黏土 D.黏土—细砂—砾石—沙土13.与大水沟冲积扇的主要外力作用相同的地貌是( )①河漫滩平原 ②喀斯特溶洞 ③河口三角洲 ④新月形沙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4.冲积扇给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平坦的地形 ②肥沃的土壤 ③便利的交通 ④充足的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河段图,不同河段受河床形态的影响不同,水文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示河段最可能位于( )A.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 B.地势起伏和缓的平地C.海拔较高的河流源头 D.地势低洼的入海口处16.自然灾害隐患最大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17.图示河段中,河流流速明显变快的河段是( )A.丁以上河段 B.丁→丙 C.丙→乙 D.乙→甲地球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随高程而发生变化。下图为大气温度随高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图中表示大气温度随高程变化的曲线为( )A.a B.b C.c D.d19.大气垂直分层的乙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表现为( )①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保障通信畅通 ②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③易发特大暴雨,酿成洪涝灾害 ④臭氧含量多,吸收紫外线,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大气垂直分层的丙层的主要成分为( )A.氮、氧 B.二氧化碳、甲烷C.氩、氦 D.水汽、固体杂质二、综合题(共50分)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红柳是生长在沙漠中的一种灌木,具有叶针形、枝条软、枝生根、根扎深等特征。秋天,红柳落叶,在地面形成枯枝落叶层。初春和夏季,刮大风时,风沙遇到红柳丛受阻,在灌丛中堆积,覆盖在枯枝落叶层上。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与风沙层交替堆积,红柳也越长越高,从而形成红柳沙包,其内部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年层”构造。图1为新疆沙漠中的红柳沙包景观图,图2示意红柳沙包的等高线模型。(1)分析红柳特征对风沙环境的适应性。(4分)(2)描述红柳沙包的主要地貌特点。(4分)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当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大气饱和水汽量且有足够的凝结核存在时,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多余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因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小水滴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上称之为雾。材料二 2024年11月13日清晨,江苏中部出现大面积浓雾,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受近地面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影响,浓雾消散较慢。上午9时后浓雾逐渐消散,气温迅速回升。下图为该日江苏如皋天气资料及浓雾照片。如皋11月13日 雾/晴 11~23℃ 风向:东北风 风力:微风一级 相对湿度:100% 总降水量:0mm(1)结合当日如皋天气状况,简述该日清晨形成浓雾天气的气象条件。(6分)(2)浓雾消散后,近地面气温回升较快,请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简述原因。(6分)(3)用实线绘制逆温发生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并解释逆温影响下浓雾消散较慢的原因。(4分)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杭州市区人口众多,产业发达,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有研究证实,其夜晚比白天的热岛效应强。下图为杭州市某日PM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1)请在下图中绘制杭州市区与郊区之间的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并画出高空的等压面。(4分)(2)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杭州市区城市热岛环流中,空气垂直运动的形成机制(过程)。(6分)(3)结合材料,分析杭州市区该日夜晚污染物(PM2.5)浓度较白昼高的原因。(4分)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地球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理环境变迁中,生物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对化石和地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下面左图为地球地质年代表,右图为形成于寒武纪,化石能源储量丰富的南阳盆地。(1)分析南阳盆地化石能源储量丰富的原因。(4分)(2)描述该地球演化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生物演化角度分析其变化原因。(4分)(3)从植物、动物角度,描述甲地质时期地球环境特点。(4分)试卷第6页,共7页答案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 答题卡.docx 衡阳县第三中学2025年10月份高一年级月考地理答案.docx 衡阳县第三中学2025年10月份高一年级月考地理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