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
B. 《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 《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
D. 《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
B.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C. 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D. 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B. 《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C. 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D. 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
4. 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 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昽——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士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 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C.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D. 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B. 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感奋。
C. 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D. 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8. 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①。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务无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②。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畅之A四B支C接之D肌肤E华发F隳颠G而犹弗H舍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察迩来远”与《论语》十二章中的“迩之事父”中的“迩”意思不同。
B. “其唯圣人乎”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问语气。
C. “不足与游”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
D. 齐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这是治国的前提。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墨子先指出“战、丧、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着以此得出推论,对人们作出告诫: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骛远。
B. 第二段墨子认为君子可以使身边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既不听他人的毁谤之言,也不存伤害他人的想法。
C. 第三段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廉洁、仁义、关爱、哀伤,这是不能伪装,必须自身具备,才能做到内心慈爱、行为谦恭、言辞温和。
D. 第四段墨子先从正反两面论证不修身的后果——“不达、不果、必几、必惰”等,最后总结:功成名就不会凭空实现,要能反省修身。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
1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修身,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③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④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为问:借问、请问。④使君;苏轼自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 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 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 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 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文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
18.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
B.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 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 见贤思齐焉 B. 在明明德 C. 先诚其意 D. 自贼者也
2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 当察乱何自起 B. 加之以师旅
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D. 自知者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在《文说》中谈文章写作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但我认为,散文创作还是要有内在要求的,那就是真诚、自由、妖娆。散文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就在于发自作者内心的那种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真挚与赤诚。这种“诚意”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温度的品质。“自由”是指散文写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泼墨如水,也可以深思熟虑, ① ;可以由此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聚焦一物, ② 。文学是另一个宇宙,疆域之大之广之深,人类迄今还没有探索完。
散文的根本功用是以强大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呈现我们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生存样貌和精神状态,是用文字的方式,为自己和众生建造档案库、墓碑和圣殿。因此,散文在写作方法上就要求“妖娆”,以幽微多元的方式探究繁复的人性、人心。只有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光彩夺目、 ③ ,塑造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境界,才能够使我们的散文带给人们超越性的精神体验,具备一种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积极力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泰勒斯说:“多言不表明有才智。”
喀隆说:“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A 3. B
4. 示例一:矛盾。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②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
示例二:不矛盾。①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
5. 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
【答案】6. C 7. D
8. 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②语言描写,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③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9. ①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答案】10. CEG
11. B 12. D
13. (1)源头污浊的水,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
(2)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以难得的货物为贵,学常人所不学习的,弥补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14. ①材料一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
②材料二重点谈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5. B 16. 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17.【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18.【答案】A
19.【答案】C
20.【答案】B
【答案】21. ①惜墨如金(字斟句酌)
②精雕细琢(穷形尽相)
③回味无穷(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意味深长)
22. 营造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境界,才能够使我们的散文具备一种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积极力量,带给人们超越性的精神体验。
23. 构成:本体散文,喻体是档案库、墓碑和圣殿。
表达效果:
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散文的根本功用。
②从多方面写出了散文的记录、纪念、朝圣的作用。
24.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