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朝阳市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将意象从诗歌中剥离出来,代之以符号化的事物名称,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中引发表象,例如我们在提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但这种表象并不等同于意象,它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久而深沉的积淀形成的,内中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即使转型为诗歌文本,显现为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所提供的信息也都指向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意。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譬如: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一联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这些意象单个拆开来看,只能指称名物,是很难把握其内在的情意体验的。而只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种空阔、荒凉、寂静、壮美的氛围。而也只有将它们组合起来,才能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借此传达出来。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很难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引发,即通过表象组合在一起所生发出来的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达,这也是诗中名物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那么我们平时习惯将各类名物从具体诗作中抽取出来,以形成系列性的考察,如专题研究的杨柳意象系列、桃花意象系列等,究竟是否恰当?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理解,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语境的特定文本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即便排成系列,也只能算作名物的“类象”。
还有一个问题,在给诗歌意象和名物之象作区分时,怎样看待那些因历史承传而在自身内部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的名物,如人们常提及的“南浦”之类的词语。众所周知,“南浦”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由于大诗人屈原在《九歌·河伯》篇里写下“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被后人袭用来表现送别场景和惜别之意,这个词语便有了比较固定的感彩,不同于普通的地名了。这类名物就好比文章里常用的典故、成语,一般都有自身的特殊蕴含,就它们而言,能不能撇开文本,直接归入“意象”的范畴呢?还是不能。诚然,这类词语在其历史承传的过程中,确实积淀了某种意蕴,有其情感生命的痕迹在,但在抽离了具体作品的语境后,其感彩必然趋于固态化和定型化,并不能构成特定的“这一个”。只有当它们返回作品,再度与具体语境结合,直接参与诗人情意体验的艺术创造,才有可能重新被激活而转化为诗歌意象的有机构成。
(摘编自任世珍《浅谈意象》)
材料二:
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壮阔唯美的画面:一片无垠的沙漠,一缕孤淡的青烟笔直升起,夕阳西下,一轮红日西沉欲坠,静静地映照着东去的黄河。那真切明晰的景象,那朦胧浑厚的意境,那悲壮苍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对这联文字的想象中,凭借我们的直觉才能体会,而一旦要我们以具体的文字来描绘,它又不是那样明晰、具体了。作者只是陈列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却没有对这些意象进行精细地描绘,句末的“直”和“圆”二字,让我们领略到比具体形象要丰富、朦胧得多的东西,这就是意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给文学意象乃至文学作品营造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的审美过程造就了它特有的朦胧美,可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象,在它的周围都有一个模糊的客观空间,在这个客观空间里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宇宙的奥妙。意象的朦胧美意味着意象是丰富的、多义的、不可穷尽的,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如果所有的文学意象都是那么清楚明晰,让人一眼看到底,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浅薄的,不会有多少审美价值。
同时,正是因为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一方面探索的结局使他获得了独特的美感,同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审美者的“存在感”得到确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推断力,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呈现,使人能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意象应该不确定,只有不确定的朦胧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但这样朦胧介于阴晦、艰涩与明晰、精确的中间地带,稍有偏颇就会坠入晦涩的深渊,这样就会丧失其能动的效应。所以审美者在欣赏时,每一种新的感受发现只有在意象开拓的结构框架内时才有意义,倘与之无关,而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那就算不上对意象的感受和发现,同样感受到的也不是意象的美感。
(摘编自万巍《文学意象的朦胧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将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中名物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
B. 材料一认为,具体名词,如花鸟草木,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也能在人们心中引发表象。
C. 材料一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单一的表象很难构成意象,意象须由表象组合在一起生发出来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达。
D. 材料二认为,研究意象的朦胧美,要靠我们的直觉,而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这是由意象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和表象的区别在于,表象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不是。
B. 离开具体语境对“意象”做系列考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也没有任何研究推广的价值。
C. 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意蕴的名物,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才有可能转化为意象的有机构成。
D. 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既能感受美感,也能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一举两得。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文学意象朦胧美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以“蜡炬”自比,与闻一多笔下的“红烛”手法相同。
B. 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神韵,完全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一个直观的印象。
C. 电子厂的工人们在礼堂听王教授的报告,似懂非懂。
D. 柳宗元《江雪》中的意象,既表现诗人凄清孤寂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屈服的精神。
4. 构成意象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请以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从意象朦胧美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合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她从早忙到晚,买菜烧饭,洗衣服,一双手从没有停过,为的是要一家人都高兴舒适。但是丈夫却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满满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静兰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明发会说什么呢?他会走过来看,会笑……她抑住激动,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划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划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
“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越想越嫌自己做得慢,结果速度并没加快,反而弄了一身汗。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开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
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走向工厂间。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静兰满眶眼泪。谁家的自鸣钟当当地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怎么啦,静兰?”明发走近她。
静兰擦着眼泪,把制造木盘的事说了一遍。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马路上静静的,两个人并肩走着。一家点心店还没打烊。明发拉静兰走进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她抬头看见丈夫正温柔地、无限疼爱地看着自己。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不说一句话,但心贴得这么紧,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儿点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1959年9月8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B. 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
C. 对圆树墩能不能做圆盘,静兰是“胆怯地说”,而朱大姐是“嗓门又高了起来”,这说明朱大姐对静兰的不屑。
D. 小说题目“春暖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儿女情”“家务事”中勾勒出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对静兰的描写。
B. 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静兰的形象,如“眼泪涌满眼眶”是神态描写,“心里却觉得冰凉的”是心理描写。
C.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富有深意,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也预示更大的改革即将来临。
D. 静兰、明发、朱大姐都是普通人,小说对他们的刻画栩栩如生,体现了茹志鹃小说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特色。
8. 小说中多次写了“大虾”,请简要分析其丰富意蕴。
9. 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了新媳妇从忸怩羞涩到勇敢坚定的成长过程,本文也写了主人公静兰的成长历程,请简要概述静兰的三个成长阶段。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
初,公举魏种孝廉。究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湛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减)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有删减)
材料三: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将A乱B非命C世之才不能D济也E能F安之者G其H在君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意思不同。
B. 降,使……投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
C. “属以河北事”与《短歌行》中“何以解忧”中的“以”意思相同。
D. 亡,逃亡,与《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年少时机敏警悟,有谋略,虽尚义任侠,放纵不拘,但他的才华得到桥玄、何颙的赏识。
B. 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一度击败了曹操。后来舞阴一战中,曹操击破了张绣。
C. 曹操曾推举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以为魏种不会离开他,但魏种却逃走了,这让曹操很生气。
D. 曹操打败吕布,生擒了毕谌,众人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2)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14. 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话流露出了什么心情?三则材料又是如何体现这句话?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书寄友人
邵雍
一别光阴二纪馀,岁华如箭止堪吁。
东西契阔久经难,前后殷勤两得书。
故国山川皆梦寐,旧家人物半丘墟。
何时重讲当时事,笑对西风坼酒壶。
折梅送友人
陈著
一朵梅花直一诗,诗须清似此花枝。
能诗人去花无主,图得重来未落时。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邵诗首句以“一”字起笔,短促有力,与“二纪馀”形成张力。
B. 邵诗用“东西”“前后”来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烘托战乱氛围。
C. 邵、陈二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更生动形象。
D. 邵诗沉郁厚重,尽显人生沧桑。陈诗清新隽永,饱含雅致诗心。
16. 两首诗均为赠友之作,但情感上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末,小明想摆脱束缚,渴望返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就到乡下爷爷家。这使他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爷爷老年漂泊他乡,孤苦无依、疾病缠身的他在重阳节登高远望,吟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怜自伤。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又名毛颖、寸翰等,其笔锋的弹性和幻变是成就中国书画艺术之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为意象造型带来惊喜,还为创新技法提供空间。①书画同源,②皆强调一个“写”字,③本质上都是笔锋运转而生成的精神印迹。④关于这一点,从两者始终追求点线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窥一斑。⑤毛笔作为传统书画之美的首要工具,⑥写出点线风骨,⑦绘出勾皴神韵。
成功的书画作品离不开毛笔性能的极至发挥,而“笔力”关键则在于运笔技巧。毛笔的使用还夹裹着新、盛、残之阶段性内涵,即新笔之芒,相当于青年之勇;盛笔之茂,相当于中年之壮;残笔之拙,相当于老年之苍。三种状态的生发,丰富了书画作品的境界。
_________。浓墨令笔锋钝滞,线条厚重沉郁;淡墨使笔锋流畅,线条轻簿飘逸。泼墨似云涌,颤笔如雨坠,笔法与墨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方显无尽的艺术魅力。
宣纸是毛笔的舞台。生纸渗水性强,笔锋钝涩,如车轱涉泥泞;熟纸光滑,笔锋流利,似玉珠滑琉璃。笔墨勾画释放纸笔特性,凸显纸纹肌理,生发苍茫墨韵,可以说是( ),拓展出奇妙的艺术空间。
正如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言:“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毛笔是人传递情感的工具。同样的笔不同的人来用,或者不同的笔相同的人来用,效果各异。
如今,虽然毛笔不常使用,但其被赋予的中国文化之柔软与坚韧,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僻一片新天地。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笔记笔意,墨承人意 B. 笔承人意,墨记笔意
C. 浓墨承意,淡墨含情 D. 淡墨含情,浓墨承意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浑然一体 B. 入木三分 C. 珠联璧合 D. 各得其所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非遗工坊里,文化推广人员正在用VR设备开发“毛笔虚拟体验”项目,人们戴上眼镜就能在虚拟空间“亲自”体验与毛笔相关的多种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仿照下面已开发项目,拟写一个新的项目名。
已开发项目:百工凝匠意,一管写春秋——毛笔制作百道工序体验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D 4. ①意象需要包含作者的生命体验,且要经历长久而深沉的积淀。②意象需要和特定的语境相结合,参与作者特定的情意体验的艺术创造。
5. ①从意象营造的意境看,词句中对“万山”“层林”两个意象,只用“红遍”“尽染”来粗勒勾画,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领略到比具体形象更丰富、朦胧的内容。②从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看,词句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这些意象融入了词人对革命形势的思考,包含了对革命的憧憬和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等内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 虾是一家人的希望。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们靠钓鱼虾度过了难关。②虾是一家人欢乐生活的象征。父子三人逗弄虾,虾曾经给一家人带来欢乐。③虾意味着静兰与丈夫感情的隔阂。丈夫忙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二人没有了共同语言,丈夫对曾经给他们全家带来欢乐的虾也没有了兴趣。④虾意味着夫妻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二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着,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丈夫给静兰夹虾,意味着二人没有了感情上的隔阂。
9. ①最初她只是一位习惯于平静生活的家庭妇女;②接下来,厂里开会,再回想明发的表现,静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③最后消除了与丈夫的隔阂,与丈夫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C 12. D
13. (1)当今天下莫非还有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贤人吗?
(2)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淳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
14. 心情: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流露出求贤若渴心情。
体现:①材料一中,曹操看重张绣、魏种、毕谌等人的才干,不计前嫌,任用他们。②材料二、材料三中,曹操要求大臣唯才是举,不能因为贤人有瑕疵就不举用他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1)邵诗侧重表达久别相思与世事沧桑感慨。首联“二纪馀”点明离别之久,“岁华如箭”用夸张手法感叹时光如梭,暗含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颔联“契阔”“久经难”直言距离之远、分离之艰辛;“殷勤”二字亦透露出书信往来难以消解的相思之苦。颈联“梦寐”“半丘墟”,都传递出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沧桑感。尾联以“何时”反问和“笑对西风”“坼酒壶”的场景想象,表达对往昔共处时光的追忆,更显久别后的相思。
(2)陈诗侧重表达对友人诗才的赞赏之情和离别的不舍。作者以梅喻诗,首句“一朵梅花直一诗”将梅花与诗等价,次句“诗须清似此花枝”以梅花的清雅喻指友人诗作的风格,暗含对其才华的高度认可,认为其诗如梅花般高洁脱俗。“能诗人去花无主”一句隐喻友人离去后,诗人失去了能与之诗画相和的知己,流露不舍之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久在樊笼里 ②. 复得返自然 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 春花秋月何时了 ⑥.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④修改为:这一点,从两者始终追求点线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窥一斑。
⑤修改为:毛笔作为表现传统书画之美的首要工具
19. B 20. B
21. (1)“极至”应改为“极致”;(2)“轻簿”应改为“轻薄”;(3)“开僻”应改为“开辟”。(三处错误写出两处即可)
22. 示例一:锋锐含朝气,豪苍见古心——毛笔不同阶段性能体验
示例二:锋豪藏万象,水墨演春秋——笔法墨法魅力体验
示例三:柔锋载道韵,宣纸映天机——纸墨共生艺术体验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青春应有为,奋斗正当时
青春的觉醒,首先在于认识到自身所蕴藏的那种不可再生的生命活力,并勇敢地将其挥洒于探索世界的实践中。青年时期是人在生理与心智上最具可塑性与进取精神的黄金阶段。这种“风华正茂”的状态,催促着我们去广泛涉猎、去大胆试错、去建立认知世界的坐标系。它在今天的意义,便是鼓励青年走出信息茧房的舒适区,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多元文化,以扎实的步履深入真实社会。这份对自身生命能量的觉察与珍视,是一切价值创造的基石,也是我们回应时代呼唤的起点。
若说对生命力量的认知是觉醒的序章,那么将对自我的期许与对民族未来的责任相联结,便是觉醒的华彩乐章。个体的价值在更为宏大的叙事中方能得以极致彰显。新时代的“强”,内涵早已超越体魄与学识,更涵盖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关切人类命运的共同情怀。当青年将个人奋斗的轨迹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个人的求知便升华为科技进步的阶梯,个人的向善便凝聚为社会向上的推力。于此,有限的青春便在不朽的事业中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然而,一个完整的青春叙事,不能仅由昂扬与宏大部分构成,它还必须容纳对生命幽微情感的体察与超越,这正是青春觉醒的深化。“强说愁”的天真与刻意,恰恰是灵魂开始探索深度、情感开始寻求表达的珍贵萌芽。从“不识愁”到“识尽愁滋味”,再到“欲说还休”,这是一条从青涩的敏感走向成熟的理解,从关注自我情愫到体悟世间复杂况味的精神跋涉。真正的“不负少年时”,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敢于追逐梦想,也要有勇气直面成长的烦恼、生活的挫折乃至时代的艰辛,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从浮躁到沉静、从小我到担当的精神成年礼。
莫负少年时,并非一句单薄的励志口号。它是一项系统性的精神工程,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认知自我蕴藏的澎湃活力,以坚实的肩膀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并以丰沛的心灵去体验并超越生命必经的复杂情愫。当每一位青年都能完成这场深刻的青春觉醒,将个体的生命律动融入新时代的宏伟乐章,那么,我们书写的将不仅是无愧于心的个人历史,更将是民族复兴路上最激昂、最深沉的一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