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初三年级化学学科
选择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棉线织布
B.粮食酿酒
C.楠木制舟
D.沙里淘金
2.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铁生锈
B.食物腐败
C.镁条燃烧
D.动植物呼吸
3.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B.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C.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时总会发光、放热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下列有关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桌面
A.组装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高锰酸钾
D.收集氧气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和铝用于生产电缆
B.氮气在焊接金属时用作保护气
C.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
D.稀有气体可用于照明灯、航标灯等
7.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共存物,五氧化二磷
B.矿泉水,河水
C.二氧化碳,生理盐水
D.洁净的空气,食盐水
8.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1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9.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加热
A.氧化汞A汞+氧气
B.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
C.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D.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量取水体积时,俯视读数会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少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管口有气泡时就收集,使收集的氧气不纯
C.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量不足会导致结果偏大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铁丝接触集气瓶内壁可能使集气瓶破裂
11.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的电离室,这种镅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5个质子和14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95
B.146
C.241
D.51
1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B.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露置在空气中的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镁粉呈白色,可用作制造照明弹B.金刚石硬度大,常用于切割玻璃、钻凿岩石
C.氮气无色无味,可用作粮食保护气D.氧气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1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B.生活中常用过滤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C.电解水实验表明水由H2和O2组成
D.蒸馏水和电解水的过程都发生分解反应
15.下列实验操作中的“先”与“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结束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D.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盖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放桌上
16.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
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氧气的浓度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