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生活中的水溶液(课件 17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1生活中的水溶液(课件 17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生活中的水溶液》第一课时教案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1.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分散质粒径不同,决定其外观、稳定性与用途。
技术与工程:干洗技术利用非水溶剂溶解油渍,体现“溶剂选择”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把“液体混合物”抽象为“分散系模型”)
量值与尺度(nm→μm→mm 的粒径跨越)
稳定与变化(静置、过滤、离心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粒径范围及生活实例;能区分溶质与溶剂。
科学思维 能用“粒径-外观-稳定性”三维标准对未知液体分类;会用比例尺估算分散质大小。
探究实践 完成“六管分类”实验,记录现象并得出科学分类;用“生活液体”卡片进行快速抢答分类。
态度责任 认识错误使用溶剂(如香蕉水擦皮肤)的危害;愿意在社区科普“健康溶剂选择与环保干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分类标准及生活应用。
难点:粒径与稳定性关系的抽象理解;干洗原理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六支试管(1~6)+试管架、碘(少量)、蔗糖、淀粉、泥土、植物油、润滑油、酒精(5 mL)、蒸馏水(25 mL)、标签纸、透明尺、激光笔(丁达尔效应演示)、过滤装置
生活液体卡片:牛奶、豆浆、可乐、酱油、醋、油漆、四氯乙烯、丙酮、香蕉水
视频:干洗过程
学生:任务单、记录笔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播放“白衣服溅油”图片→提问:“为什么水洗不净,干洗能净?” 学生自由回答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液体图片展示并回顾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设计意图:真实问题驱动
2 预测与分类 发放“六管卡片”:学生按“透明/分层/浑浊”预分类贴黑板
设计意图:暴露前概念
3 六管实验 ①回顾加液体和固体的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加液→振荡→静置
②学生记录:是否透明、是否分层、是否丁达尔 填任务单
设计意图:修正分类 数据驱动
4 科学分类 介绍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概念,都是混合物。PPT:粒径标尺→给出溶液<1 nm、胶体1-100 nm、浊液>100 nm 用激光笔照射→确认丁达尔 对前六支试管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由现象到本质
5 生活抢答 生活中的液体逐一给出→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液体 快速迁移
6 溶质溶剂 案例:碘酒(碘-溶质,酒精-溶剂)、干洗(污渍-溶质,四氯乙烯-溶剂) 记录口诀:“量少为溶质,能溶为溶剂,有水水是溶剂” 判断物种液体中溶质和溶剂
设计意图:概念应用
7 干洗揭秘 视频:干洗原理→回收蒸馏→环保封闭系统 写1条“环保干洗”建议
设计意图:责任升华
六、板书设计
4.2.1生活中的水溶液
分类标准
粒径:溶液<1 nm 胶体1-100 nm 浊液>100 nm
外观:透明→浑浊→分层
六管结果
1 碘酒:溶液(棕透明)2 蔗糖水:溶液3 淀粉水:胶体(浑浊+丁达尔)
4 泥土水:悬浊液5 植物油水:乳浊液(分层)6 润滑油水:乳浊液
溶质和溶剂
碘酒:碘→溶质,酒精→溶剂
干洗:油渍→溶质,四氯乙烯→溶剂
环保提示:选择封闭干洗机,减少挥发!
七、作业设计
A 基础巩固
作业本对应作业。
家庭实验:用牛奶、酱油、醋做丁达尔测试并拍照记录。
B 拓展提升
在线模拟:PhET “Mixtures”观察粒径与外观关系并截图。
C 挑战任务(选做)
设计“环保干洗宣传单”A4一份。
八、教学反思
六管实验能见度好,但淀粉悬浊液丁达尔效应弱——下次改用 Fe(OH) 胶体对比。
生活卡片抢答正确率 88%,4 组把牛奶误为悬浊液——补充“乳浊液必分层”提示。
干洗建议已收集 12 条,其中“用四氯乙烯需回收”被总务处采纳,拟印社区宣传单。(共17张PPT)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四单元 水与人类】
八年级上册
衣物上的油渍如何洗去?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水为什么那么浑浊?山间的溪水又为什么是澄清的?澄清的湖泊水是纯净物吗?
蒸馏水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
矿泉水
1.取6支试管,编号1~6,按序分别放入少量碘、蔗糖、淀粉、泥土、植物油、润滑油。
2.在1号试管中加入5mL酒精,2~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振荡后是否浑浊
振荡后混合物的颜色
静置后是否分层
透明
透明
浑浊
浑浊
浑浊
浑浊
棕色
无色
白色
黄色
黄色
无色/淡黄
不分
不分
分层
分层
分层
分层
按分散系类型更科学
分类基于分散质粒子大小和体系稳定性,而非仅凭外观。
依据本质特征
2.涵盖全面:明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3.可扩展性:适用于其他类似体系的分类(如其他溶剂或分散质)。
溶液和浊液根本区别是物质颗粒的直径大小不同。溶液中的物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而浊液中的物质颗粒直径大于100nm。
均一、稳定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溶于溶剂就形成了溶液。
溶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分层现象。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也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悬溶液
乳溶液
浊液
浊液
混合物
对上面6支试管内的混合物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碘+酒精 溶液
蔗糖+水 溶液
淀粉+水 悬浊液
泥土+水 悬浊液
植物油+水 乳浊液
润滑油+水 乳浊液
溶质:
溶剂:
溶液
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液中含水,则水一定是溶剂,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就指水.
3、若另外的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多的为溶剂,少的为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 碘酒 医用酒精 蔗糖水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溶质
溶剂

酒精
酒精




蔗糖
氢氧化钠
硫酸铜
做一做:将溶质和溶剂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水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但也有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餐具和衣服上的各种油污。清洗时只有用洗涤剂才能将其溶解清洗。除了水以外,生活生产中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四氯乙烯、丙酮、香蕉水等有机溶剂。
四氯乙烯:干洗店“去油神器”。
丙酮:卸甲水+去胶王。
香蕉水:油漆稀释+标签克星。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衣物的干洗
有些衣物水洗后会严重变形或褪色,可以采用有机溶剂溶解并去除衣物上的各种污渍。由于洗涤过程中衣物几乎不接触液态水,因此这种方式被称为干洗。干洗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采取人工方法用助洗剂去除个别污染特别严重的污渍(如果汁、油漆、墨水等);第二步是将预处理过的衣物放入干洗机,用干洗剂(常用的是四氯乙烯)全面洗涤并甩(烘)干;第三步是去除衣物中残留的干洗剂并熨烫整形。衣物中残留的干洗剂可能不利于健康,所以从干洗店取回的衣物,应该先放在通风处晾一段时间,让干洗剂挥发殆尽后再穿着或收藏。
1、溶液的质量 =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将40克食盐放入50克水中,充分振荡,发现有20克食盐没有溶解,问溶质 克,溶剂 克,溶液 克。
20
50
70
被溶解的才能叫溶质
拓展
拓展
2、溶液的体积
≠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取50毫升酒精完全溶解在50毫升水中,可以得到100毫升的酒精溶液”这句话对吗?
分子之间有空隙
m
ρ
V=
溶液体积计算
练习:
1、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2、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A.溶液无色透明   B.溶液均一、稳定  
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3、将少量的(1)菜油(2)醋(3)味精(4)胡椒粉(5)面粉,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后,其中____形成悬浊液,____形成乳浊液,____形成溶液。(填编号)
D
B
(4)(5)
(1)
(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