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生活中的水溶液(课件 16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2生活中的水溶液(课件 16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生活中的水溶液》第二课时教案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1.核心概念
物质结构与性质:溶解性是溶质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体系的能力,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气压等因素影响。
技术与工程:溶解性调控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加工、环境治理等领域。
2.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把“溶质-溶剂-环境”视为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稳定与变化(温度↑、气压↓→溶解平衡移动)
二、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说出固体溶解性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影响;知道气体溶解性受温度与气压影响。
科学思维 能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用图像法处理温度-溶解度数据并外推趋势。
探究实践 完成“固体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定性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愿意在社区科普“安全溶解、环保用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溶解性三因素实验设计与结论;气体溶解性“温度↓气压↑→溶解↑”生活应用。
难点:溶解平衡动态模型的建立;实验误差控制(称量、恒温、饱和判断)。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固体组:NaCl、硫酸铜、蔗糖、淀粉、碘等
溶剂组:水、酒精、植物油
温控组:恒温水浴(0℃、20℃、40℃、60℃、80℃)、电子天平、称量纸、漏斗、滤纸
生活卡片:碳酸饮料、鱼塘增氧机、热水除垢剂
学生:任务单、计算器、一次性手套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播放“热水除垢”短视频→提问: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去除水垢? 学生答“溶解性不同”
蔗糖溶于水中,搅拌后继续加入蔗糖,能否无限制溶解? 不能无限制溶解
设计意图:真实问题驱动
2 提出假设 板书:溶解性受什么影响?学生贴便利贴:溶质?溶剂?温度?
设计意图:暴露前概念
3 实验:温度影响
任务:比较蔗糖在常温下和加热后的溶解性→观察到蔗糖继续溶解,则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结论3: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设计意图:学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变量因素的实验
4 实验:溶质种类
控制:水20℃、10g固体(蔗糖、食盐)→观察是否都能溶解 记录:NaCl<蔗糖 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结论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
5实验:溶剂种类
控制:20℃、碘→比较在水和乙醇(条件允许加汽油)溶解情况 发现:乙醇>水
结论2: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生活举例:胡萝卜生吃营养没有炒过的好?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的,在油中的溶解能力比水好。
设计意图:概念渗透
6气体拓展 生活举例:炎热的夏天,我们如果喝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可乐,会觉得很舒服,可喝后过不了多久,就会产生打嗝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解释:可乐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可乐温度比较低,喝到胃里后,温度升高了,结果使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了,从而产生打嗝现象.
结论:气体的溶剂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情景:观察一瓶未开瓶的可口可乐,未见气泡;打开瓶盖,会有大量气泡,原因是什么?
解释: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是在高压下打入汽水瓶并溶解在汽水里面,打开瓶盖的时候压力下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二氧化碳就变成气体放出形成泡沫。
结论:气体的溶解性随气压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生活迁移
7 生活链接 卡片:鱼塘增氧机、高压锅 抢答:温度↑or 气压↓→气体溶解↓
设计意图:责任升华
六、板书设计
4.2.2.固体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溶质: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蔗糖>食盐)
溶剂: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乙醇>水)
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体:T↓or P↑→溶解↑(CO 冰水、高压锅)
应用:热水除垢、碳酸饮料、鱼塘增氧
七、作业设计
A基础巩固
作业本对应练习。
家庭实验:测白糖在冰水与热水中的饱和溶解量并记录。
B挑战任务(选做)
设计“家庭节水除垢”方案(利用温度-溶解性原理)。
八、教学反思
气体拓展环节学生兴趣高,已收集10条“开盖先冰可乐”科普语,拟做社区推文。(共16张PPT)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四单元 水与人类】
八年级上册
相比于冷水,热水可以让我们更少使用洗洁精洗碗
1.取一只烧杯,盛人20mL的水,取1药匙蔗糖放人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继续不断加入蔗糖并充分搅拌,观察
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蔗糖全部溶解
蔗糖不能全部溶解
更多的实验表明:
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
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蔗糖是有限度的。
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
物质的溶解性取决于溶解能力,在温度、溶剂一定时,溶解能力越强,能溶解的量就越多。
一、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
溶解能力和溶解快慢的区别?
溶解的多少
溶解的速度
1. 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
2. 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
3.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而面粉几乎不溶。
油污不溶于水,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中。
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既快又多。
联系生活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提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建立假设】
猜想一: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猜想二: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猜想三: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硫酸铜的溶解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
猜想(3)的验证方案:
自变量
无关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步骤(以蔗糖溶于水为例)
预期结果和结论
温度
溶质、溶剂的种类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数量不变,改变温度,比较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
如果加热后剩余蔗糖固体溶解,就支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的结论。
1.取一只烧杯,倒入20mL水,一边加入蔗糖一边搅拌,直到出现不能再溶解的蔗糖固体。
2.取三脚架,垫上陶土网,放上烧杯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蔗糖固体是否溶解。
猜想( )的验证方案:
自变量
无关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步骤(以蔗糖溶于水为例)
预期结果和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温度(20℃)和溶剂种类、数量不变,改变溶质种类,比较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
若“食盐在水中不能完全溶解,蔗糖完全溶解”,就支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的结论。
1.取两只烧杯,各倒入20mL水,分别加入10g蔗糖和10g食盐,一边加一边搅拌。
2.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情况。
1
溶质
温度、溶剂的种类
猜想( )的验证方案:
自变量
无关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的具体方法
步骤(以蔗糖溶于水为例)
预期结果和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温度(20℃)和溶质种类、数量不变,改变溶剂种类,比较相同溶质在一定量的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若“碘在水中几乎不溶解,在酒精中部分溶解”,就支持“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的结论。
1.相同质量的碘10g,分别放入等量(20ml)的水和酒精中。
2、观察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
2
溶剂
温度、溶质的种类
结论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4、进行实验
根据验证方案,开展小组活动。
5、得出结论
结论2: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结论3: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胡萝卜如果生吃,其中的β-胡萝卜素只有25%被吸收,如果用食用油烹调后,则能吸收95%,你知道吸收效率高低的道理吗?
β-胡萝卜素在水中溶解性小,而在食用油中的溶解性大。
联系生活
进一步实验发现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少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变化不明显。
(熟石灰)
(食盐)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蔗糖等)
情景:炎热的夏天,我们如果喝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可乐,会觉得很舒服,可喝后过不了多久,就会产生打嗝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可乐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可乐温度比较低,喝到胃里后,温度升高了,结果使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了,从而产生打嗝现象.
气体的溶剂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情景:观察一瓶未开瓶的可口可乐,未见气泡;打开瓶盖,会有大量气泡,原因是什么?
气体的溶解性随气压增大而增大。
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是在高压下打入汽水瓶并溶解在汽水里面,打开瓶盖的时候压力下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二氧化碳就变成气体放出形成泡沫
1.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的杯子里溶解蔗糖,两位同学都将蔗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蔗糖要少一些 D.两杯水一样甜
A
巩固练习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水沸腾之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时,容易打嗝
C.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
D.打开啤酒瓶盖,有气泡冒出
D
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