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期中专题复习1 (1.1-1.5)(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期中专题复习1 (1.1-1.5)(含答案)

资源简介

25年九年级专题复习1 (1.1-1.5)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共1小题)
1.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图是浙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绍兴黄酒酿制 B.嘉兴海宁皮影 C.杭州黄杨木雕 D.宁波金银彩绣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共1小题)
2.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三.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共2小题)
3.二氧化硫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 )。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已知相同的条件下,氢硫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现在室温下向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中通入过量的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H2SO3═3S↓+3H2O.则下图中溶液的pH随通入硫化氢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B.C.D.
4.往50克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溶液中滴加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的pH随加入试剂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能表示a点溶液的是(  )
A.B.C.D.
四.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共2小题)
5.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此过程中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
A.B. C.D.
6.如图所示,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A B C D
锥形瓶 MnO2 Zn H2O HCl气体
胶头滴管 H2O2 稀H2SO4 浓H2SO4 石灰水
A.A B.B C.C D.D
五.酸的化学性质(共3小题)
7.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Z物质是(  )
A.H2O B.AgNO3固体 C.浓盐酸 D.KOH固体
第8题图第9题图
9.表面布满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d点时H2SO4反应完,且温度高于a点
B.整个反应过程,溶液中逐渐减少
C.当压强为115千帕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FeSO4
D.cd段压强减小是因为铁和稀硫酸反应结束,不再放热
六.碱的化学性质(共4小题)
10.化学变化往往会导致一些量发生改变。现向盛有一定量Na2CO3溶液的容器中不断滴入Ca(OH)2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容器中相关量随滴加时间变化的是(  )
A.B.C.D.
11.如图所示四个实验中,不能体现碱的通性的是(  )
A.B.C.D.
12.下列气体中,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①HCl ②O2 ③H2 ④CO2 ⑤SO2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

3

)
13.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方案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1)小诚同学设计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B中导管红墨水液面上升。小刘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     。
(2)小施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图2所示装置验证小刘同学的观点。实验时分别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全部注入到装满CO2的甲乙烧瓶中,关闭注射器活塞,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①乙装置注射器中的液体X为     。
②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方案二】从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与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
NaOH Na2CO3
17.3 <0.01
小珊同学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CO2气体通入到     中 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NaOH与CO2发生反应
七.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共4小题)
14.向装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小烧杯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其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
A.B. C.D.
15.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甲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
A.d点所示溶液,其中的阳离子只有Na+
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
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
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不相同
16.小陈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并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实验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点a所示溶液中含两种阴离子
C.实验过程中溶液共呈现三种颜色 D.若将点b所示溶液与碳酸钠混合不会产生气泡
第16题图第17题图
1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〇”“”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〇表示氯离子 B.表示钠离子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〇结合生成水分子
八.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共3小题)
18.天平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放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过段时间后,天平(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平衡 D.无法判断
第18题图第19题图
19.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CO2反应 D.受热分解
20.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为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石灰石
25年九年级专题复习1 (1.1-1.5)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题号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B A D B B D D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D B B C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共1小题)
2.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①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易挥发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3.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方案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1)小诚同学设计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B中导管红墨水液面上升。小刘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
(2)小施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图2所示装置验证小刘同学的观点。实验时分别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全部注入到装满CO2的甲乙烧瓶中,关闭注射器活塞,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①乙装置注射器中的液体X为  45mL蒸馏水  。
②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  。
【方案二】从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与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
NaOH Na2CO3
17.3 <0.01
小珊同学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CO2气体通入到  NaOH的乙醇溶液  中 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NaOH与CO2发生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