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地理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D B A C B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B B D A 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答案】(1) 空间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2) 增加凝结核,增加了云的形成,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3) 冰雪融水量变大。原因:黑碳气溶胶有显著的温室效应作用;黑碳气溶胶沉降至地表,特别是沉降到冰冻圈表面的黑碳气溶胶可以降低冰雪反射率,从而导致冰雪加速消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答案】 (1)流量大小呈波动变化(或昼大于夜)。第一天变化幅度大,第二天变化幅度小(或第一天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
(2)水量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大等。
(3)河流流程长;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中下游支流少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9分)
【答案】 (1)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
或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联考
高一地理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可知(  )
A.任意两地地壳厚度差异与其相对高差大致相等
B.喜马拉雅山脉处地壳厚度最厚
C.图中地壳厚度大致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
D.图中所有断层均位于板块内部
2.推测自我国东南沿海到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的变化是(  )
A.由薄变厚 B.由厚变薄 C.变化不大 D.薄厚相间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右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3~4题。
3.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草地    B.沙漠    C.浅海    D.湖泊
4.晚古生代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鸟类化石 B.煤炭资源 C.恐龙化石 D.野生葡萄
积雪较高的反照率降低了地表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造成地表能量的大量损失。积雪本身的性质以及烟尘、黑炭等污染物的含量决定了积雪的反照率。积雪颗粒直径增加时,积雪颗粒对近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显著提升,可见光波段无明显趋势,这导致整体反照率的降低。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因素与积雪反照率无关的是(  )
A.积雪总量 B.烟尘含量
C.表面粗糙度 D.液态水含量
6.积雪颗粒直径减小时,地表(  )
A.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增加 B.能量大幅增加
C.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减少 D.能量保持不变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记录的某日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谷风从出现到消失的大致时间段是(  )
A.8—12时 B.11时至次日3时
C.14—24时 D.20时至次日6时
8.该山区的谷风夏季比冬季(  )
A.出现早,持续时间长,风力小 B.出现晚,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C.出现早,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D.出现晚,持续时间长,风力小
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题。
9.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壶口瀑布水量骤增,每秒流量达到2 440立方米,形成壮美瀑布群。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故被称为“桃花汛”。下图是该区域水系分布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丰富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
C.上游冰凌消融
D.高山冰雪融水猛增
11.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3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温跃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结合相关知识判断,图中海域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我国潮汐资源丰富,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潮汐发电。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潮汐发电优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洁能源,不污染环境
B.日发电量稳定,年发电量不稳定
C.投资小造价低,是一种较经济能源
D.不需要与大电网并网运行
15.利用潮汐能发电,一天内可以发电的次数为(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富含碳的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碳气溶胶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其伴随雨雪沉降时会使冰雪颜色变暗。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黑碳气溶胶有增多趋势。下图示意1995—2004年西藏自治区某季节黑碳气溶胶沉降量的分布情况。
(1) 描述图示区域黑碳气溶胶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2) 有学者认为黑碳气溶胶增多会使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请从降水形成条件的角度说明理由。(6分)
(3) 指出随着黑碳气溶胶增多,短期内青藏高原冰雪融水量的变化,并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图1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甲河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1        图2
(1)描述图中甲河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6分)
(2)描述图中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6分)
(3)描述图中河流的水系特征。(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9分)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 000~18 000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下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9分)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联考
高一地理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可知(  )
A.任意两地地壳厚度差异与其相对高差大致相等
B.喜马拉雅山脉处地壳厚度最厚
C.图中地壳厚度大致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
D.图中所有断层均位于板块内部
解析 根据图示,从南向北,地壳厚度先增加再减少,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与拉萨的相对高度超过4千米,但两地的地壳厚度差超过20千米,两地的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相对高度,A项错误;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但其地壳厚度不是最大的,B项错误;断层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板块内部,而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并不位于板块内部,D项错误。故选择C。
答案 C
2.推测自我国东南沿海到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的变化是(  )
A.由薄变厚 B.由厚变薄 C.变化不大 D.薄厚相间
解析 图中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大致呈正相关,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厚,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自沿海到青藏高原大致地势越来越高,故我国东南沿海到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由薄变厚。故A项正确;因此排除B、C、D三项,选择A。
答案 A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右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3~4题。
3.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草地    B.沙漠    C.浅海    D.湖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适宜蕨类植物生长,D项正确;而草地、浅海、沙漠不适宜蕨类植物生长,A、B、C三项错误。故选D。
答案 D
4.晚古生代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鸟类化石 B.煤炭资源 C.恐龙化石 D.野生葡萄
解析 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A项错误;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现煤炭资源,B项正确;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项错误;野生葡萄属于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D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积雪较高的反照率降低了地表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造成地表能量的大量损失。积雪本身的性质以及烟尘、黑炭等污染物的含量决定了积雪的反照率。积雪颗粒直径增加时,积雪颗粒对近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显著提升,可见光波段无明显趋势,这导致整体反照率的降低。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因素与积雪反照率无关的是(  )
A.积雪总量 B.烟尘含量
C.表面粗糙度 D.液态水含量
解析 材料中提到“积雪本身的性质以及烟尘、黑炭等污染物的含量决定了积雪的反照率”可知,反照率与积雪性质有关,与积雪总量无关,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液态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积雪颗粒直径的增长,会导致反照率降低,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6.积雪颗粒直径减小时,地表(  )
A.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增加 B.能量大幅增加
C.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减少 D.能量保持不变
解析 积雪较高的反照率降低了地表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造成地表能量的大量损失。结合材料可知,积雪颗粒直径减小时,积雪颗粒对近红外波段的吸光率会降低,反照率会提高,因此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通量会减少,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记录的某日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谷风从出现到消失的大致时间段是(  )
A.8—12时 B.11时至次日3时
C.14—24时 D.20时至次日6时
解析 在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受热力环流影响,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10时之后与2时—4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故11时至次日3时是谷风从出现到消失的大致时间段,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8.该山区的谷风夏季比冬季(  )
A.出现早,持续时间长,风力小 B.出现晚,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C.出现早,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D.出现晚,持续时间长,风力小
解析 与冬季相比,夏季日出早,山坡增温早,因此谷风出现时间较早,持续时间长;夏季谷地冷空气堆积量小,同一高度的谷底上空和山坡温差较小,导致气压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因此夏季风力较小,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
答案 A
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题。
9.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由图可知,伏尔加河流经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因此蒸发相对较弱;伏尔加河流域主要位于40°N~60°N之间,受西风带的影响,因此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伏尔加河流入里海,里海为内陆湖泊,因此河水主要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内力作用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伏尔加河及其支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主要为外力作用,可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平坦。夏季,大量的积雪融水流入伏尔加河,最终注入里海,对里海湖水的水分和热量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答案 C
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壶口瀑布水量骤增,每秒流量达到2 440立方米,形成壮美瀑布群。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故被称为“桃花汛”。下图是该区域水系分布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丰富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
C.上游冰凌消融
D.高山冰雪融水猛增
解析 第10题,春季时,当地降水稀少,A错误;该地区冬季降雪少,春季时基本没有季节性积雪,也没有高山冰雪融水,B、D错误;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气温回升,黄河上游部分河段形成的冰凌会融化,形成汛期,C正确。故选C。
答案 C
11.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因为夏季降水多,多暴雨,对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冲刷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增。故选B。
答案 B
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3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温跃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据材料“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处是海水向下温度变化较小,为海洋混合层,其下的②处水温急剧下降,为温跃层,B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③处和④处向下温度变化低于②处,不应是温跃层,排除C、D两项。故选B。
答案 B
13.结合相关知识判断,图中海域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冬季南海海面盛行东北季风,风速较大。风应力搅拌作用加强了海水垂直混合,加之海洋上层的低温海水使海洋上层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混合,使得混合层达到一年中最厚,从而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春季,南海属季风转换期,整个海域的风力都很小,引起的垂直混合减弱,从而温跃层整体比冬季浅;同时,太阳辐射的加强,对应海洋的热,上层海洋层化加强,抑制了海水的垂直混合,从而使得混合层变得非常薄,温跃层变浅。由于夏季西南季风较冬季东北季风风速小,并且上层海水温度升高,与冬季相比不利于垂向混合的发展,所以温跃层的深度夏季比冬季浅。秋季,太阳辐射减弱,上层海水开始降温,有利于海水垂直混合,混合层变厚,加之秋季风速普遍比春季大,因而南海温跃层深度普遍大于夏季和春季,A、B、C三项错误。故选D。
答案 D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我国潮汐资源丰富,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潮汐发电。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潮汐发电优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洁能源,不污染环境
B.日发电量稳定,年发电量不稳定
C.投资小造价低,是一种较经济能源
D.不需要与大电网并网运行
解析 潮汐是利用海水落差发电,清洁无污染,A正确;潮汐发电不稳定,B错误;潮汐电站造价高,C错误;需要并入电网,D错误。故选A。
答案 A 
15.利用潮汐能发电,一天内可以发电的次数为(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解析 一天海水涨潮两次,落潮两次,可以发电四次。故选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富含碳的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碳气溶胶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其伴随雨雪沉降时会使冰雪颜色变暗。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黑碳气溶胶有增多趋势。下图示意1995—2004年西藏自治区某季节黑碳气溶胶沉降量的分布情况。
(1) 描述图示区域黑碳气溶胶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2) 有学者认为黑碳气溶胶增多会使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请从降水形成条件的角度说明理由。(6分)
(3) 指出随着黑碳气溶胶增多,短期内青藏高原冰雪融水量的变化,并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原因。(6分)
【解析】
(1) 结合图例,在总体说明区域黑碳气溶胶沉降量分布不均的前提下,具体说明空间差异。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水汽和固态杂质对降水的影响可知,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对增加水汽凝结、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3)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从黑碳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通过降水沉降至地表,特别是沉降到冰冻圈表面的黑碳气溶胶可显著降低冰雪反照率,从而导致冰雪加速消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 空间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2) 增加凝结核,增加了云的形成,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3) 冰雪融水量变大。原因:黑碳气溶胶有显著的温室效应作用;黑碳气溶胶沉降至地表,特别是沉降到冰冻圈表面的黑碳气溶胶可以降低冰雪反射率,从而导致冰雪加速消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图1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甲河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1        图2
(1)描述图中甲河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6分)
(2)描述图中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6分)
(3)描述图中河流的水系特征。(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2可知,甲河两昼夜流量大小不同;白天与黑夜不同。第(2)题,描述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应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河道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流量大小呈波动变化(或昼大于夜)。第一天变化幅度大,第二天变化幅度小(或第一天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
(2)水量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大等。
(3)河流流程长;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中下游支流少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9分)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 000~18 000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下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9分)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
 (1)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气候再次变冷,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洋流系统中寒暖流交汇会导致海水搅动,引起上、下层海水交换;气候变冷,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导致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2)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可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且距今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 000年。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 000年,其原因可从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分析。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夏季风显著,而海水交换受风力影响明显,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答案】 (1)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
或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