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1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1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渡荆门送别
——江天何辽朗,我心欲飞翔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5-25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
壮游与求仕期
26-42岁
《蜀道难》
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岁
供奉翰林,遭受排挤,被赐金还乡
再次游历期
44-46岁
《将进酒》《行路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简介
理想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命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其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送蔡山人》
才华
十五观奇书,作赋读相如 ——李白
皆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 ——村甫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左右。李白早年生活于蜀地,此诗是他出蜀远游、乘舟经荆门山时所作。
当时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离开故乡踏上远游之路,面对壮阔山水,有感于人生境遇的转变,遂写下此诗,既抒发了对故乡的依恋,也展现了初出蜀地时的开阔胸襟与对未来的憧憬。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初读诗歌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初读诗歌
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 游。
乘船。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译文:(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
解读诗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原。
辽远无际的原野。
译文: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解读诗歌
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 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解读诗歌
仍 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仍然,依旧。
怜:喜爱。
译文:我还是爱怜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解读诗歌
各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探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叙事,行程目的
颔联:写景,途中景色
颈联:写景,途中景色
尾联:抒情,水送行舟
思考探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随”字化静为动写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使景物富于动态;“入”渲染出江水奔腾,流入原野的气势。两句以移动的辽阔视野写两岸的壮阔景象,境界高远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开朗喜悦的心境。
颔联用“随”“入”二字来刻画景物,请分析其妙处。
思考探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夜晚俯视所见的水中月影如同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面的澄澈平静;写黄昏远望看到的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用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了诗人见到平原时的欣喜。
颈联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景,请具体分析。
思考探究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同意吗 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理由:诗人这里所写的送别者是故乡水。故乡之水送别诗人,别具新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紧扣“送别”的诗题,借写故乡之水情深义重,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对故乡的眷念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思考探究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沈德潜为何认为无送别意呢?他指的是没有哪种送别意呢?
离别的感伤哀愁
思考探究
为什么李白面对离别并不伤感呢?
对故乡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渡荆门送别》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
家乡而作。诗人常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
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公元724年,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课堂总结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