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相见欢》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相见欢》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相见欢》



晏殊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核心素养
诵读古诗,了解大意,品味词中的意象与韵律之美。


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感受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与含蓄蕴藉的表达美。

体悟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

暮色渐染的汴梁亭台,新词初填的墨迹尚温,晏殊执盏凭栏。今日,我们化身“大宋文化研究员”,一起去探寻那份藏在暮春景致里的细腻情愫与生命感悟。
情境导入
吟读感知
音韵美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婉约派著名词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背景资料
暮春傍晚,作者漫步在一座小园里。和暖的天气,朱栏雕砌的亭台,都还是和去年一样。依稀如旧的景象,使作者想起去年在这里和友人的聚会。然而今天,人事变迁,聚散匆匆,友人早已各自分离。此情此景,更是增加了作者的怅惘,因而即兴写就《浣溪沙》一词。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朗读诗歌
注意读音、节奏、语速及语调。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浣溪沙
描绘画面,构建意境美



描绘画面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一曲新歌举起美酒一杯,依旧是去年的景象旧时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刚填好的词
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描绘画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落花已纷纷飘去,好像曾经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来。在小园中散发幽香的小径上,我独自徘徊。
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见过
聚焦对比,领悟情理美



第一组:“新词”与“旧亭台”对比
第二组:“花落去”与“燕归来”对比
再读本词,你发现了哪几处对比?
于矛盾处品心境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新”“旧”对比,突出词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夕阳西下几时回”写出了年华易逝的无奈。
于矛盾处品心境
“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表现惜春伤别怀旧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于矛盾处品心境
①“独”写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表达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②“徘徊”反映了词人心绪不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动作描写
感悟哲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课堂总结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无奈和哀愁。
课堂检测
⑴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课外阅读《珠玉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核心素养

诵读诗词,理解关键词语,领会借景抒情等手法。

想象画面,剖析词中所见之景与所抒之情。

感受词中营造的苍凉壮阔意境,体会上片写景的雄浑与下片抒情的沉郁相融合的风格美。

结合背景,体会词人抒发的亡国之痛与爱国热忱。
你是国家文史馆的特聘“心理分析师”,最近在整理宋金战争时期的文人档案时,发现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存在多处情感矛盾点。请结合词作细节和时代背
任务情境
景,为他撰写一份《乱世文人心灵解码报告》,并策划一场“宋词中的家国情怀”线上展览会。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活动一
吟读明情感
吟读明情感
作者名片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本是官宦子弟,家境十分富裕,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持他放浪诗酒之间。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背景链接
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押解北上,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靖康之变使朱敦儒从潇洒不羁的富贵公子沦为天涯漂泊的难民。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朱敦儒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吟读知情感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zān
yīnɡ
qìnɡ
吟读知情感
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词人的心境?
“悲”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活动二
品读悟悲情
品读悟悲情
结合诗句,说说你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了“悲”情?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登楼所见
金陵 西楼 清秋 肃杀悲凉
万里夕阳 大江流 意境宏大苍凉沉郁
悲景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乃六朝古都,千古兴亡旧事,它都是最直接的见证人。当作者置身于这历史故地,远眺被金兵所占据的故国时,其心情之悲凉可想而知。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范仲淹的“独上西楼为君久,满城明月会云销”。
“西楼”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
友人的处所。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倚清秋”,就是在秋风中倚靠西楼而眺望。自古逢秋悲寂寥,朱敦儒登楼远眺,满目凄凉,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夕阳”此乃暮景,“大江”亦有大势已去,没落之感。意象叠加起来,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出了一派山河破碎、日薄西山、萧条冷落的感伤意境。
词人为何而“悲”?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国破家亡
伤事
借代:达官显贵
“乱” 中原沦丧 悲痛欲绝
“散” 无心抗敌 失望愤慨
“几时收” 发问质疑 期盼渴望
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一个“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彩。
课堂总结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感人至深。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相见欢》。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请你发挥想象,把作者想托悲风说的话,寄托的情感,用诗意的语言写出来。
3.课后阅读王兆鹏先生的《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