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校联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123610111215181921答案DCCDCEGDDABDC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对其进行全面吸收与接纳,反而是当下社会的强烈要求”错误。由材料一“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可知,我们是要在吸收与接纳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而非全盘接收,选项曲解文意。B项,“因为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百年来坚持读经尊孔…应该将儒家限定在家庭和社会伦理的范围内”错误。由材料一“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究其原因,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可知,坚持尊孔读经且不与政体冲突是因为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选项因果倒置。C项,“儒学有可能会失去昔日的地位和影响,国人不读儒家经典或将成为常见的现象”错误。由材料二“在当下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大陆青年一代对儒家经典、儒家历史已经相当陌生,就连老一代中国人对儒学也是生疏的”可知,儒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和影响,不读儒家也已经成为了常见的现象。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C项,“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范围,就能…也是儒家文化圈国家…”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讲的是“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而且材料一中提到“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选项以偏概全。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提出研习儒家经典,必须在系统、全面、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上,先做到“照着讲”。A项,古文经学派认为“六经皆史”,所以要严谨考据,非常重视名物训诂和考证,是一种保守的诠释观,符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B项,颜之推强调“眼学”,意思是谈论、写作文章,引用古代的典故,必须亲眼学习,不要轻信耳闻,重点在于学习要靠亲眼所见而非道听途说,与“照着讲”的观点不符。C项,“学古不泥古”意思是学习古代知识但不拘泥于古代的成规,侧重于“不泥古”,即要有创新,不符合第二段观点。D项,朱子改“亲民”为“新民”并进行重新阐释,这是对经典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属于“接着讲”,是立足于新实践对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不符合第二段“照着讲”的观点。4.①“照着讲”就是要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1分)作为个士人,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自己任务重大,道路遥远。这句名言充分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1分)②“接着讲”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的转变。(1分)新时代的读书人,“任”不再是恢复周礼,除了要强调内在的“弘毅”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把握机会,获取外在的学习资源。(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由材料二“对一个听起来熟悉…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可知,“照着讲”需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本初意蕴传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士人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因他肩负重任、前路漫长,充分彰显了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②由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跳出传统儒家经学窠臼…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可知,“接着讲”要结合新时代特性,立足新实践、吸收新内容,批判阐释,推动儒学现代化转变。新时代读书人的“弘毅”,除强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还需把握机会、获取资源,如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发力,让儒学真正得以传承。5.①论证结构严谨,围绕如何批判性继承儒家思想,分别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层层推进。②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③语言准确、客观、严谨,如“一些”“在一定程度上”等限定词,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经验的调查”,表明说法的来源和依据,说明其可靠性与权威性。④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用我国历史上五四时期以及国外一些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实践经验较好地证明了论点。(每点2分,答对三点、意思对即可)【高二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6075B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校联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家经典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对儒学现代性的研判密切相关,二者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批判传承,正是儒家文化的当代使命。显然,我们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现代社会,其政治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汉以后经由儒法互补而形成的“三纲”之说,的确与时代不合,否定“三纲”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但是,五伦和五常之道则不同,五伦强调的是五种双向互动的人伦关系,规定了父子、夫妻、上下级等关系中彼此的道德义务,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一样,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否则,人禽之辨的界限将趋于模糊,社会的道德底线将会洞穿,从而将社会置于伦理秩序的危机之中。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五伦与五常之道的需求,往往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所以,牟钟鉴先生主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三纲一个都不能要,五常一个都不能少”。“五四”先贤们在批孔的时候,显然对于儒家的一般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分殊,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判断上出现误区,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比如我和祖父的关系,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从政治权利来讲,我们是平等的,祖父不能因为他是祖父就可以比孙子享受更多的公民权。但是,从伦理辈分而言,我们又的确是不平等的,爷爷与孙子不能本末倒置,孝亲敬老是人应尽的伦理义务。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经验的调查,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既没有与共和政体相冲突,也没有与信仰自由相违背。究其原因,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发挥其修身齐家和化民成俗的功效,从而在社会伦理与政治领域之间划分开一道界限。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儒家伦理政治化所产生的各种流弊,消除人们对于所谓“政治儒学”的担忧。【高二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卷第1页(共8页)】6075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075B 语文DA.pdf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