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苏武传》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选必中10《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汉书》。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提高翻译能力。
3.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
4.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难点:①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
②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及《汉书》。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梳理1——4段文意。
3、课堂探究1——4段内容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1.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史学与司马迁齐名,世称“班马”;文学与张衡齐名,世称“班张”。
2.写作。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继续写作,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3.结局。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4.作品:《汉书》《两都赋》《咏史诗》
二、了解《汉书》及其价值
1、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2、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3、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4、价值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5、知识回顾:史书形式
①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②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
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西晋陈寿)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
三、关于家族人物
1、班彪
父亲班彪(3年—54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
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2、班超
弟弟班超(32-102),东汉名将。他曾和窦固一起攻击北匈奴,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永元三年,其官拜西域都护使,后封定远侯。他威震西域三十载,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记载:“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居家常执勤苦……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公元62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班昭
妹妹班昭(约49—约120),十四岁嫁与同郡曹寿为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才女之一,有《女诫》传世。金星上的班昭陨石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长大后,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班固后死于狱中,其《汉书》七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班昭续成之。班昭常被天子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在宫中被尊称为“曹大家(gū)”。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更受宠信。
四、选文背景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
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课前预习】
一、阅读课文,生字注音
栘( )中厩( )监  且( )鞮( )单( )于( ) 缑( )王 王浞( )
昆( )邪( )王 阏( )氏( )弩( )重( )负国 秩訾( )熅( )火北阙( )啮( )雪旃( )毛 牧羝( )廪( )食节旄( )於( )靬( )王
弋( )射 纺缴( ) 檠弓弩( )棫( )阳宫扶辇( )斧钺( )驩( )
二:整体感知,梳理选文
1、阅读课文,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2、整体把握,理清情节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1段
(一)文意梳理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汉亦留之以相当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因厚赂单于
(5)置币遗单于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二)探究思考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你从“单于益骄”四个字看出了什么?
3.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本段段意。
第一段归纳:采用传记的手法,简介苏武家世、身份及其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
二、研读第2、3、4段
(一)文意梳理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2)及卫律所将降者
(3)私候胜曰
(4)虞常生得
(5)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7)凿地为坎
(8)惠等哭,舆归营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句子。
(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4)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5)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二)探究思考
1、给2、3、4段各拟一个小标题。
2、苏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3、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4、“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5、从这两句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6、苏武的自杀行为,众人对此产生了怎样的反响?(可用原话回答)
探究思考参考答案
一、研读第1段 (二)探究思考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你从“单于益骄”四个字看出了什么?
表现了匈奴单于的倨傲,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这也是后来单于敢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3.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本段段意。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二、研读第2、3、4段 (二)探究思考
1、给2、3、4段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二段:虞常谋反,祸及汉使
第三段: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第四段: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2苏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重负国!屈节辱命。
2、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明确: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3、“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明确:“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
4、从这两句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忠贞爱国”“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5、苏武的自杀行为,众人对此产生了怎样的反响?(可用原话回答)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撼、感佩。所以,我们在自杀过程当中,可概括为:一惊,一哭,一壮。
苏武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