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各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分散系,其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mm 之间
B. 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利用了胶体带电的性质
C. 江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的聚沉
D. 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可以通过滤纸,这一过程称为渗析
2. 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混合物 单质 酸性氧化物 电解质 碱
A 牛奶 H H O NH 苛性钠
B 氯化钠溶液 石墨 SO CaCl 氢氧化钾
C 胶体 Fe CO 蔗糖 纯碱
D 盐酸 CH CO SO 氢氧化钠
A.A B.B C.C D.D
3. 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胶体、溶液、浊液的分类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B. 明矾能够净水是与明矾溶于水能形成氢氧化铝胶体有关
C. 向氯化铁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D. 可以用丁达尔现象区别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态HC1、固态NaCl均不能导电,所以HC1、NaCl是非电解质
B. NH3、CO2、Cl2 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 、CO2 、Cl2是电解质
C. 蔗糖、酒精在液态时或水溶液里均不能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D.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5. 某同学向一定体积的Ba(OH) 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时间变化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段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说明生成的BaSO4不是电解质
a时刻Ba(OH)2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C. 实验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OH ++H+=BaSO4↓+H2O
D. B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Ba(OH)2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故氯化钠不是电解质
B. 稀盐酸能导电,所以稀盐酸是电解质
C. 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故二氧化硫属于电解质
D. 硫酸钡虽然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电解质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
②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③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④因为胶体能通过滤纸,所以滤纸的孔隙大于100nm
⑤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碱发生反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8. 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9.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10. 下列反应不能用H +OH- = H2O表示的是()
A.NaOH+HCl=NaCl+H2O B.KOH+HCl=KCl+H2O
C.Mg(OH)2+H2SO4=MgSO4+2H2O D.2NaOH+H2SO4=Na2SO4+2H2O
11. 下列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 + 2H+ = CO2↑ + H2O 表 示 的 是 ( )
A.Na2CO3+2CH3COOH=2CH3COONa+CO2↑+H2O
B.NH4HCO3+HNO3=NH4NO3+CO2↑+H2O
C.BaCO3+2HCl=BaCl2+CO2↑+H2O
D.K2CO3+2HCl=2KCl+CO2↑+H2O
12.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某无色溶液:SO - 、Fe + 、Na+ 、CI-
B. KHSO4溶液:Ba +、K+、Na+、
C. 与铁粉反应产生H2的溶液: 、Mg + 、HC 、K+
D. 使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Na+、Ba +、Cl、N
13.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醋酸溶液除去水垢中的CaCO3: CaCO3+2H+ = Ca + + H2O+CO ↑
B. 碳酸钡溶于稀硫酸: + 2H+ = H2O+CO ↑
C. 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 + 2Ag+ =Cu + + 2Ag
D. 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Ba ++ = BaSO ↓
14. 在无色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试卷第3页,共7页
15.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中:K+、Na+ 、、
B. 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K+、Mg + 、Cl- 、
C. 某澄清透明的溶液中:Cu + 、K+ 、、
D. 加入铝粉产生H 的溶液中:Na 、、 、Cl-
16. 以 Fe、CuO 和 H2SO4三种物质为原料,用两种方法制取 Cu, 下列涉及的反应不属于 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17. 下列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不正确的是
18. 在高温时,水蒸气与灼热的碳发生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O是氧化剂 B.C 是还原剂
C.H2是还原产物 D.CO 是还原产物
19.“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大量青铜器。火法炼铜主要发生的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与 SO2互为同素异形体 B.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该反应中Cu2S是还原剂和氧化剂 D. 该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质量相等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黑火药爆炸 时 发 生 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反应中作氧化剂只有KNO
B.S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氧化反应
C. 反应的还原产物是K2S和CO
D. 每生成1个CO2分子转移4个电子数
二 、填空题(共4道题,共40分)
21. (12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所得溶液进行 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Fe 2O3粉末从化学性质上进行分类,属于 (填“酸性”或“碱性”氧化物,其与适量 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向一小烧杯中加入25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备得到Fe(OH)3胶体。
试卷第5页,共7页
①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 : 。
②用光束照射Fe(OH)3胶体,能产生 效应,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略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 周放射的光,观察到光亮的“通路”,已知可见光波长为400~700 m, 则下列分散系均能产 生这种效应的是 (填字母)。
A. 淀粉溶液、NaOH溶液、Ca(OH)2浊液 B.CuSO4溶液、牛奶、淀粉溶液
FeCl3溶液、淀粉溶液、石灰乳 D.Fe(OH)3胶体、碘化银胶体、淀粉溶液
(3)若取少量制得的Fe(OH)3胶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氢钠溶液,边滴边振
荡,可以看到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
①写出NaHSO4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 。
②写出沉淀逐渐溶解的离子方程式: 。
(4)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Fe(OH)3胶体,实验过程中需
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这种提纯胶体的方法叫做 。
丙中制得的Fe(OH)3胶体
半透膜
蒸馏水
22. (10分)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 替代的。已知有下列物质:
①Ca②熔融CaO③Ca(OH)2固体④干冰(CO2)⑤ 酒精(C2H5OH)⑥稀硫酸⑦稀氨水⑧有色玻璃⑨稀醋酸⑩小苏打粉末(NaHCO3) Fe(OH)3胶体
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酸式盐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 。
(2)不能导电的电解质有 ,非电解质有 。
(3)将⑥逐滴加入到 中的现象是 。
(4)写出⑥与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通常情况下,在弱酸及弱碱的稀溶液中,弱酸、弱碱的电离程度均较小,据此可判断,
向⑨中逐滴加入⑦直至过量,溶液的导电能力[电流(I)]随⑦滴入量[质量(m)]变化的趋势正确的是 (填选项字母)。
23. (6分)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最早冶炼的青铜器,由于时间久远,其 表面有一层“绿锈”,“绿锈”俗称“铜绿”,是铜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 、O2作用产生的,其 化学式为Cu2(OH)2CO3, “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
(1)CO2属于 (填“酸性”或“碱性”)氧化物。
(2)从物质分类标准看,“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 (填字母标号)。
A. 酸 B. 碱 C. 盐 D. 氧化物
(3)现代工业以黄铜矿为原料,在炼铜的过程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其中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反应I中,氧化产物是 ,用双线桥标出反应I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 .
② 反 应 中 ,Cu2O 的作用是 (填“氧化剂”“还原剂”或“氧化剂和还原剂”)。
24. (12分)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这些铁在人体中不是以金属单质的形式存在, 而是以Fe +和 Fe +的形式存在。亚铁离子易被吸收,给贫血者补充铁时,应给予含亚铁离子 的亚铁盐,如硫酸亚铁。
(1)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NO ,以前有许多起因误食NaNO2而中毒的事件,其原因NaNO2把人体内的Fe +转化为Fe +而失去与O2结合的能力,这说明NaNO2具有 性 。
工业盐中毒后,可服用维生素C 来缓解中毒状况,这说明维生素C 具有 性。
(3)在Fe+4FNO =Fe(NO3)3+NO↑+2H2O的反应中,HNO3表现了 性和 性。 每有1个Fe 参加反应,被还原的HNO3为_ 个,转移了 个电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