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在着眼于审美经验的世界要素时,意象和形象是同一的,但在着眼于审美经验的艺术家要素时,意象不同于形象。如《诗论》中有云:“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疑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这段话明确区分了“形象”和“意象”:形象属于物,属于梅花;意象属于我,属于心。意象是“心中所现的意象”,可简称为心象。换言之,“作为形象的意象”属于审美经验-世界(现实世界)的问题域,“作为心象的意象”属于审美经验-艺术家的问题域。
中国学者对“心象”概念并不陌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论《易》时区分了“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前者相当于“物象”,后者大致是“心象”。尽管心象概念本来是对“《易》象”的解说。但章学诚强调“《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因此,心象一词生来就与诗、艺术发生了关联。后世诗论和画论中的意象,往往就是作为心象的意象。宋代以后,中国画推崇写意,而写意的常见理解也就是“写心中的意象”。苏轼就颇有“心象”的观念,《文与可画贯笛谷偃竹记》中的“胸有成竹”说具有代表性。郑板桥的“胸中之竹”与苏轼的“胸有成竹”一脉相承,都是“作为心象的意象”,而且两人都发现“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是有差异的。郑板桥还主张“胸无成竹”,有意与苏轼唱反调,其实“胸无成竹”也仍是谈论心象,只是对心象的理解有所不同罢了:苏轼认为在作画前心象是清晰的、完整的,那郑板桥认为在作画前心象是模糊的、尚未定型的。
西方美学史和艺术史上也有关于“心象”的丰富实例。普罗提诺说:“在创作宙斯雕像时,菲狄亚斯所依据的不是任何感官可以感知的东西,而是在他的灵魂中想象出宙斯本人展现给凡人的形象。”西塞罗则说:“我认为,无论多么美丽的事物,总是有一个比它更美的事物,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而后者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所无法感知的,只能在心中进行想象。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看不到比其更完美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比它们更加美丽的东西。”此外,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诗人应尽可能地把要描写的情景想象成就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极其清晰地‘看到’要描绘的形象。”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说:“任何一位画家在开始作画之前心中必须要有画面,并对自己的手法与构图有把握。”抽象艺术的先驱西奥·冯·多斯伯格说:“艺术家在着手创作艺术品之前,必将在心中对其进行完整的构思成形。”
朱光潜似乎不曾直接启用“心象”一词,但他常说“心中的意象”。例如他转述立普斯移情论的石柱之例:“在聚精会神中,我们忘记物我的分别,于是出力抵抗、耸立上腾本来是我心中的意象,就移到石柱身上去了。”在审美活动中,是把心中的意象转移到外在的对象之上;在创作活动中,则是把心中的意象表现于外在的媒介和作品之中。朱光潜的“意象”概念明显也有“心象”意义,但是按照他的倾向,对艺术而言,光有心象是不充分的;对美学而言,只探究作为心象的意象是不完整的。
————摘编自郭勇健 《论朱光潜意象概念的三重意义》
材料二:
顾春芳:您构建的这个“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的核心,很明显是对于您在前面说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品格的继承。
叶 朗:是的。“美在意象”的核心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讨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新意都根基于此。这里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心的作用,如王阳明论岩中花树所揭示的,就是赋予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之中也涵盖了“美”的判断,“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美”。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哲学关心的也是人与物交融的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不是人与物相互隔绝“同归于寂”的抽象之物。“美在意象”的命题,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之间失去平衡。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我们当代的美学应该回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问题,而这又正好引导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美学,引导我们继承中国美学特殊的精神和特殊的品格。
提出这个理论核心,并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美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突出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美的本体之所以是“意象”,审美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真正的中国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理论和知识的滋养,培养起纯理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感受人生、体验人生,获得心灵的喜悦和境界的提升。这样,这个“美在意象”的框架从理论内核上就带有中国的色彩,同时又是对新时代呼唤的一种回应。
——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论》中的注视梅花与王阳明论岩中花树相同,都是为了论证审美活动与人内在主观情感有联系。
B.朱光潜并未直接启用“心象”一词,因为无论是对艺术还是美学,只探究心象是不充分、不完整的。
C.章学诚“人心营构之象”的核心概念,影响了苏轼“胸有成竹”与郑板桥“胸无成竹”的创作观。
D.亚里士多德和两位西方现代艺术家说的都是“心象”,其意义与苏轼主张的“胸有成竹”相当接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绘画中的“写意”传统,从苏轼的“胸有成竹”到郑板桥的“胸无成竹”,实质上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心中意象”的不同把握方式。
B.朱光潜通过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说明,审美活动中人们会将自我的情感、意志投射到外在对象上,从而完成意象的建构与传递。
C.“美在意象”理论强调心的能动作用,认为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在与人的意识相遇时被照亮、被生成的意义世界。
D.西方艺术史上从非狄亚斯到印象派、抽象主义艺术家,都主张艺术创作应当完全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纯粹表现主观心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是 (3分)
A.王羲之《题卫夫人后》“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报动,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B.刘勰《文心雕龙》“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C.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者也,性情之外无诗。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
D.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4.简要梳理材料一中西方学者对于“心象”有哪些相同认知 (4分)
5.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美学家叶朗的“美在意象”研究理论对当前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天使的粮食
苏童
暴风雨过后河两岸的土地还在呻吟,被大风连根拔起的玉米苗成堆地漂浮在河水里,上面停息着一只死去的母鸡或者猪崽。通往村庄的路上泥泞不堪,几条泥浆流蜿蜒着,一直爬到村里人家的台阶下。
第一个发现天使的是牧鹅少年全子,全子看见一个身披蓑衣的男人拉着一辆牛车上了坡,那男人边走边哼着奇怪的小调。全子不认识那个人,他赶着鹅群堵住了陌生人的路。你从哪里来 全子充满戒意地盯着那个人。
我不是外人,那个人说,我是天使。
全子不知道什么是天使,也不懂他说的话。那个自称天使的人脚步疲惫,赤裸的双腿沾满了泥浆,他的蓑衣上不时有晶莹的水珠滚落下来。全子不再阻拦,因为他知道一车稻谷可以填满许多空空的肚子,有了粮食,许多人就能熬过这个春天。
村民们聚集在村长家的院子外面,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只粗布米袋,伸长脖颈望着村长家的门板。趴在院墙上的人看见了那个自称天使的人,看见了天使的牛车,一车金黄色的稻谷奇迹般地出现在村长家的院子里。墙上的人便狂喜,全子没骗人,真的是一车谷子,真的来了一个大善人!
那是哪儿来的大善人 村民中有人问。
我也闹不清楚。村长说,说是个天使。
天使在天上飞的呀,怎么会跑这里来 人群中的私塾先生惊叫起来,他瞪大眼睛说,天使都长着两个翅膀,那个人身上长着翅膀吗
你胡说八道些什么?村长怒视着私塾先生骂道,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饿死你活该,人家好心送粮食来,你却诬赖人家长翅膀,他又不是鸟,怎么会长翅膀
村民们一哄而起,干脆把私塾先生推出了队伍,牧鹅少年全子则冲到私塾先生面前愤愤地说,他是好人,他不是鸟,我第一个看见他的,是我把他领到村长家的,你这么诬赖人家,为什么还来拿他的谷子
现在领取粮食的村民都看见了天使,天使就站在牛车的后面,他有着一张年轻而枯槁的脸,神情肃穆而安详,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天使的手和手里的东西,那双手像两朵雪白的莲花洁白无暇,那双手轻盈地托住一只黑陶坛子,合抱在胸前。
天使手中的坛子使人们感到迷惑。有人认为那只坛子是装粮食用的,说天使没有米袋,所以就用坛子装米,又有人说,有钱的大善人才不稀罕那五斤米,一个人假如把他的房子送了人绝不会再去揭房顶上的一片瓦,坛子肯定有别的用途,说不定是夜里起夜的便器呢。牧鹅少年全子领到粮食后一直站在天使的身边,好像天使是他家的亲戚,全子不仅凑着坛子朝里面看,还把手放上去乱摸一气,摸过了就对别人说,什么也没有,空的。
天使疲惫干瘦的脸上掠过一丝微笑,他低下头,轻柔地将手中的坛子转了一圈,然后他说,这是一只圣坛,我将用它装满人间的眼泪。
村民们面面相觑,他们盯着天使手中的坛子看了一会儿,脸上不约而同地显露出一种惊悸之色,有些人拎着米袋慌慌张张逃了出去。
牧鹅少年全子看见天使坐在祠堂的台阶上,他端详着天使的脸,突然想起私塾先生说过的话:天使都有两只翅膀。全子很想知道天使是否真的长着翅膀,他忍不住地把竹竿伸向天使。想挑开天使身上的蓑衣,但就在这时天使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说,孩子,你还饿吗
不饿啦,我刚喝了三碗粥。全子撩起衣服让天使看他的浑圆的肚子。你真的要用这坛子盛眼泪吗
我以为这是个有许多眼泪的村庄,也许我错了。天使凝望着远处大槐树下的那群男人。
死了这么多人,为什么听不到哭声呢 天使说。
刚开始死人时有人哭的,后来死人多了,他们就不哭了。天使把坛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进村以前,当你们饿得没办法时有人哭吗 没有,全子摇了摇头说,饿急了就没力气哭啦,也有人躺在床上哼哼,他们光是哼哼,没有眼泪。
当你们分到稻谷后有人哭吗 没有,全子更坚决地摇了摇头,分到粮食就更不会哭了,有了吃的还哭,那不是傻瓜吗 天使沉默了一会儿,他忧伤的目光眺望着黄昏的村庄,他说,那些正在河边为打她们的男人洗衣服的妇人也不哭吗
有的妇人会哭,可她们光是干嚎,一滴眼泪也没有。别说这些了,全子有些不耐烦了,我把今年生的第一只鹅蛋送给你,别在这里等眼泪了,再等下去他们都会把你当疯子,会把你捆起来扔到河里去的!
天使摇了摇头,伸出一只手在全子的头顶上轻轻按了一下。天使冰凉的手从牧鹅少年的头顶上轻轻滑落,当那只手快碰到全子的眼睛时,全子莫名地打了个冷颤,他看见天使的蓑衣猛地向两侧滑落,像一只打开的河蚌,然后全子便发出了那声刺耳的尖叫:翅膀--他有翅膀--翅膀。
村民们是在第三天夜里开始驱逐天使的。村长带着一群人来到天使寄居的祠堂,他们手里的火把把祠堂附近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
天使的脸上除了忧伤又添了焦灼之色,他的双手也急迫地捧出黑陶坛子,呈送到每个人面前,你们知道我只想要眼泪,他说,三天了,你们仍然没有眼泪吗
我们从来不哭,你休想得到我们的眼泪。村长踩着脚高声大吼起来,你以为一车谷子就能让我们跟你一起发疯 快走吧,快点离开我们的村子,你要再说疯话我们就要动手了!
天使站在火把的光焰下沉思了一会儿,他的脸现在看上去洁白如雪,他的眼睛里有一滴泪水慢慢流出来,像一颗珍珠挂在他的面颊上。天使走到村口,回头朝这个村庄望了最后一眼许多人看见了他脸上的第二滴第三滴泪水,那些泪水像珍珠雨一样泻落在圣坛里,朗朗有声……
牧鹅少年全子有一天在河滩上发现了那只黑陶坛子,圣坛卡在卵石和淤泥之间,坛子里积满了水,全子知道那不是河水,他用一根手指蘸了蘸坛子里的水,放进嘴里品尝着,就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圣坛之水果然有一种苦涩而清凉的味道。
牧鹅少年知道那是天使的眼泪。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暴风雨后庄稼被毁、牲畜死去、土路泥泞的灾荒景象,为下文村民对粮食的渴求作了铺垫。
B.一开始村长为维护天使,怒斥质疑的私塾先生,后来带领村民驱赶天使,这种反差表现了人物表里不一、性格多变的特点。
C.天使的脸从原先的“年轻而枯槁"到结尾的“洁白如雪”,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他由焦虑转为慰藉的心理过程。
D.与《祝褔》类似,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小环境里,反映了人们对陈旧文化的死守,对外来先进文明的敌视。
7.下列对全子这个人物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子想知道天使是否有翅膀,想要用竹竿去挑开他的蓑衣一探究竟,这符合全子作为儿童纯真好奇的本性。
B.全子不同于村里的其他人,他理解天使收集眼泪的行为,但为了不让天使被村民当作疯子,他劝天使放弃。
C.全子选择品尝“苦涩而清凉”的圣坛之水,暗示精神救赎的潜在可能,为故事注人了一丝微光和希望。
D.全子是“带路人”角色,带领天使来到村中,是唯一与天使有多次对话的人,他串联起神圣与世俗间的对话。
8.天使原本想在村中获得的眼泪和最后他自己流下的眼泪,分别概括其内涵。(4分)
9.阅读社在研读此文后,讨论决定以“童话风格·现实批判”为关键词写鉴赏文章。请你拟写鉴赏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键,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言:‘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①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②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逋负:拖欠。②给复:免除赋税徭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庐江不道A贼B杀其夫C而纳D其室E暴虐之F甚G何有H不亡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登记,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
B.亡,灭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思相同。
C.让,责备,与《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的“让”意思不同。
D.诚,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与王珪宴饮交谈时,提到庐江王瑗杀害他人并霸占其妻的恶行,王珪讲述了齐桓公与郭国父老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太宗要做到知恶能去。
B.封德彝建议征召中男中身体强壮者入伍,魏征坚决反对;魏征认为兵力强盛的关键在于治军得法,而非人多,并且指出太宗即位后多次失信于民。
C.太宗对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表示赞同,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最终取消了征召中男的敕令,并赏赐给魏征一个金瓮。
D.王珪和魏征都善于劝谏,王珪采用类比的方式,魏征则是直接指出太宗的错误并进行详细分析,两人的劝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4分)
(2)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4分)
14.魏征认为太宗“失信者数矣”,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他这样说的依据。(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客恨
李昌符
古原南北旧萧疏,高木风多小雪馀。
半夜病吟人寝后,百年闲事酒醒初。
频招兄弟同佳节,已有兵戈隔远书。
肥马王孙定相笑,不知岐路厌樵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选取古原、高木和小雪等意象,勾勒出苍茫萧瑟的冬日图景。
B.颔联通过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诗人病中独吟、酒醒怅然的境况。
C.颈联将团圆之愿与兵戈之阻进行对比,突出诗人所处的现实困境。
D.尾联借王孙笑问来虚拟对话,表达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人生追求。
16.这首诗题为“客恨”,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因何生“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态度恭敬;曾皙表明自己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 ”。
(2)《赤壁赋》中以“ , ”形象地描绘了曹操在率领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英雄形象。
(3)《念奴娇 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宾客时,自己舀尽西江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
随着《长安的荔枝》热播,“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字的读音,再一次引起热议。一面是《现代汉语词典》标定(qí)为正确读音,一面是不少网友分享读(jì)的回忆杀,引得广泛共鸣。
其实,查阅教育部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及2016年修订版,可知这些字的规犯读音一直如此,没有变化。当然,记忆中的那些读音亦渊源有自,多为旧读。古人创作讲求平仄分明、韵脚得当。 A ,语言长河变动不居,有些同韵字分化了,有些仄声字派入平声,有些字音表达的意思在后来的演近中消失了……如此这般,一些古诗词今天读起来就不一定符和声律了。旧读的情况十分复杂,每个字都需要具体分析,甚至涉及一门学问。B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材中,在面向大众传播时,使用普通话标读古诗的做法既合情也合理。
同时也要看到,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推出至今已经40年,但一些读音仍引发舆论关注。这说明,权威的引证早已有之,但其中缘由没有相应传开。毕竟,语言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一些审音工作还是要遵循语言规律,照顾公众感受,普及科学的汉语史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友对读音的讨论,反映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切。①每一个字的读音,②本质上都是好的一个中国故事。③不仅知其然,④还要知其所以然,⑤越来越多人从读音的平仄中,⑥领悟文字的温度 ,⑦参与文化的形塑。
回过头再看,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阅读古书、诵读古诗时,借助旧读体会声律、理解文意,C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普通话有标准读音,方言也有其文化意蕴。万物并行而不悖,( ),这是文化涵养我们的方式,也理应成为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A B C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填入文中第五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和而不同 B.殊途同归 C.美美与共 D.求同存异
22.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释“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旧读为(jì)的原因。(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灵魂有四种能力——确信力是第三个。”——柏拉图
“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菜根谭》
青年人立身处世,既需要有质疑力,也需要有确信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参考答案
1.D(A选项以偏概全,材料一《诗论》是为了论证“形象”与“心象”的不同之处,材料二王阳明论岩中花树的例子则是强调人的内在主观情感(心)的作用:B选项强加因果,材料一并未阐明朱光潜不曾直接启用“心象”一词的缘由;C选项曲解文意且不合逻辑,章学诚的概念不可能对苏轼及郑板桥有影响。)
2.D(D选项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类型。材料一虽然提到菲狄亚斯“依据灵魂中的想象”,莫奈“心中要有画面”,多斯伯格“心中构思成形”,但始终强调这种心象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审美经验(如“所觉对象”、“要撰写的情景”),并未主张“完全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选项中的“纯粹表现主观心象”这一核心观点在原材料中并无依据,属于主观臆断。)
3.C(C项不能作为论据。袁枚强调诗歌源于“性情”与“性灵”,属于创作主体论和情感论范畴:而材料一讨论的是艺术创作前的内心构思(“心象”),属于想象论和构思论范畴。两者维度不同,故不能作为直接论据。A项能作为论据。王羲之“意在笔前”的观点,强调创作前心中已有完整的字形意象,与材料一中苏轼“胸有成竹”及西方艺术家“心中构思”的心象理论完全契合。B项能作为论据。刘勰“神与物游”的论述,精妙诠释了创作中心灵与物象交融、生成心象的过程,与材料一“心中所现意象”的核心观点高度一致。D项能作为论据。王国维“有我之境”与“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论述,直接对应材料一中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论证了审美活动中将心中意象投射于外物的观点。)
4.①心象是主观的、内在的、非直接感知的形象,存在于创作者的内心或灵魂中(如西塞罗所言“只能在心中进行想象”)。
②心象在艺术创作中起关键作用,是创作的起点和基础(如菲狄亚斯“在灵魂中想象”,莫奈“心中必须要有画面”)。
③心象是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与必要构思阶段(如材料一中《诗》之比兴、写意绘画、雕像创作均以此为前提)。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①它强调“心”作为意义生发机制的主导作用,为当前社会抵御物质主义、技术功利主义侵袭,重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提供了理论支点。
② 它直接回应了时代的精神危机,旨在扭转物质追求与精神生活的失衡状态,引导人们追求更富价值的人生。
③ 它引导人们通过审美活动不仅获得理论知识,更实现心灵喜悦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照亮生活世界。
④ 它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精神,为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境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路径。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6.A(B项“表里不一性格多变”理解错误,只是反映了村长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不同侧面,维护天使只是出于对获得救命粮的高度重视,而驱赶天使则是出于对天使的恐慌和戒备。C.“表现出他由焦虑转为慰藉的心理过程”错误。天使的脸从“年轻而枯槁”到“洁白如雪”,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表现出天使的纯洁以及他对村民没有眼泪的无奈和忧伤,而不是由焦虑转为慰藉的心理过程,因为天使最终也没有得到村民的眼泪,带着遗憾离开。D项中《祝福》并没有体现“对外来先进文明的敌视”。)
7. B(从全子不耐烦的表现和劝说来看,他并不理解天使收集眼泪的行为)
8,天使原本想获得的眼泪:在不同人生境遇下流下的真情之泪,如困苦中的哀伤之泪、获救后的感恩之泪和被压迫时的反抗之泪。天使自己流下的眼泪:对村民冷漠麻木的失望之泪和期待破灭后的悲伤之泪。
评分建议:1.答“在不同人生境遇下流下的真情之泪”“(2分),或者答“困苦中的哀伤之泪”救后的感恩之泪”“被压迫时的反抗之泪”(1点1分,最高2分)2.答“对村民冷漠麻木的失望之泪(无奈之泪)”“期待破灭后的悲伤之泪(痛苦之泪)”2分)
9. 童话风格:①小说的人物“天使”“牧鹅少年”是童话里的常见角色;②)情节上,“天使突然降临给村民送粮食”和“天使想用圣坛收集眼泪”具有奇幻色彩。
现实批判:在面对自身和他人的苦难时,全村没有一滴眼泪;在得到了天使的粮食后,村民只因他拥有翅膀不同于常人而驱逐他。作品影射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人性自私、愚昧、麻木、缺乏感恩之心的批判。(评分标准: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题,也是一道阐释题。以“童话风格·现实批判”为关键词写鉴赏文章意味着以“这篇小说呈现出童话风格”和“小说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两个观点,结合对小说的理解,分层阐述这两观点的具体表现。“童话风格”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神秘性,超现实性,也表现在小说隐喻性强的叙述特点。“现实批判”则从故事的深层主题方面考虑,从天使的期望和遭遇反差中表现了对冷漠、自私人性的批判。
10. A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庐江王行为不道德,杀害了她的丈夫并纳她为妾,暴虐到极点,怎么会不灭亡呢!
“庐江”是主语,“不道”是谓语,结构完整,其后A处断开;
“贼杀其夫”和“纳其室”均是动宾结构,二者为顺承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其后E处断开;
“暴虐之甚”是主谓结构,“何”表反问,一般用于句首,G处断开。
故选AEG。
11.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她)被登记并没收进了皇宫。/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B.错误。灭亡/丢失。句意: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秦国人没有一兵一卒的消耗。
C.正确。责备/丢弃。句意:召见魏征并责备他说。/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
D.正确。确实/诚心。句意:确实说到了精妙关键之处。/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
12.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王珪采用类比的方式,魏征则是直接指出”错误,王珪是通过讲述齐桓公与郭国父老的故事委婉地进行劝谏,并非类比;魏征也不是直接指出太宗错误,而是先阐述征兵的道理,再列举事例说明太宗失信。
13.(1)陛下如果认为这样做不对,这就是所说的知道恶行却不摒弃。
(2)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进卧室,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
(1)“以为”,认为;“非”,不对;“去”,摒弃。
(2)“数”,多次;“引”,召进;“访”,询问。
14.诏令免除官物却未彻底执行; 减免租调政策反复变更; 对守宰的信任前后不一致。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太宗下诏“逋负官物,悉令蠲免”,但有关部门以秦府国司之物非官物为由依旧征收 ——秦府国司是太宗曾任秦王时的机构,太宗即位后其财物应属官府,却未按诏令免除,违背“悉令蠲免”的承诺。
②太宗先下诏“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后又敕令“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百姓已履行义务却未获减免,且后续仍被征召,与“免租调”的诏令矛盾。
③太宗称“以诚信御天下”,日常治理委托地方守宰,却在征兵时“独疑其诈”——对守宰的信任前后不一致,违背“诚信治国”的表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美人在旁边侍奉,(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谋反事败后,(她)被登记并没收进了皇宫。太宗指着(美人)对王珪说:“庐江王行为不道德,杀害了她的丈夫并纳她为妾,暴虐到极点,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美人)这件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太宗说:“哪有杀人还夺取他妻子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从《管子》中听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愿坏人。’桓公说:‘照你这么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么会落到灭亡的地步呢?’父老说:‘不是这样的。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才灭亡。’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身边,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是认同庐江王的做法的。陛下如果认为这样做不对,这就是所说的知道恶行却不摒弃。”太宗听后非常高兴,称赞(王珪的话)极为正确,立刻下令把美人送回她的亲族那里。
材料二:
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进卧室,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欣然采纳。太宗派遣使者征兵,封德彝上奏说:“中男(唐时为16岁以上、21岁以下的男子)虽然还不到十八岁,但那些身材高大强壮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敕令发出后,魏征坚决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发怒,召见魏征并责备他说:“中男中身材高大强壮的,是奸民弄虚作假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军队在于治理得法,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挑选那些强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统率他们,就足以天下无敌了,何必征调很多弱小的人来增加虚数呢!况且陛下常常说:‘我用诚信治理天下,想让臣民都不欺诈。’如今即位没多久,已经多次失信于民了!”太宗惊讶地说:“我哪里失信了?”魏征回答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下诏书说:‘百姓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下令免除。’有关部门却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府财物,依旧像原来一样征收。陛下从秦王登上天子之位,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府的财物又是什么呢?(陛下)又说:‘关中地区免除两年租调,关外地区免除赋税徭役一年。’不久之后又下达敕今说:‘已经服役、缴纳租税的,从第二年开始(算减免)。’(百姓)被遣散回去之后,却又再次征调,百姓本来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如今已经征收了财物,又征召(百姓)当兵,怎么能说从第二年开始(算减免)呢!再者,陛下与(这些地方官员)共同治理天下,平时考察选拔,都把事务委托给他们;到了征兵的时候,却唯独怀疑他们弄虚作假,这难道是所说的用诚信治理天下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我认为你固执,怀疑你不通晓政务,如今你谈论国家大事,确实说到了精妙关键之处。号令不守信,那么百姓就不知道该听从什么,天下怎么能治理好呢?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不再征召中男,赏赐给魏征一个金瓮。
15. 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表达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人生追求”错,尾联“肥马王孙定相笑,不知岐路厌樵渔”并非表达向往归隐,而是说富贵王孙会嘲笑自己,但他们不懂自己在人生歧路中对漂泊樵渔生活的厌倦,诗人借王孙的“笑”反衬自身处境的窘迫与内心的愁苦,而非追求归隐。
故选D。
16. ①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恨②亲人离散的思念之恨③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恨。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客居孤寂之恨:首联以“古原萧疏”“高木风多”“小雪余”绘萧瑟冬景,烘托客居氛围;颔联“半夜病吟”“酒醒怅然”,写病中独吟、无人陪伴,酒醒后念及人生闲事,尽显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
②亲人离散之恨:颈联“频招兄弟”写诗人渴望佳节与亲人团圆,“兵戈隔远书”却道出战乱阻断书信、难通音信的现实,团圆之愿与战乱之阻对立,凸显对亲人的思念与分离之痛。
③失意落魄之恨:尾联“肥马王孙”指代富贵者,他们嘲笑诗人困于樵渔,而诗人“厌樵渔”,并非向往归隐,而是恨自己身处人生歧路,空有抱负却无施展之地,只能过着漂泊失意的生活。
17.(1)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18.规犯——规范 演近——演进 符和——符合
19.A但是;B故此;C也
20.②定语语序不当:“本质上都是好的一个中国故事”改成“本质上都是一个好的中国故事”。⑥动宾搭配不当:“领悟文字的温度”改成“感受文字的温度”。
21.B
22.①从声律角度:读(jì)为仄声,与对句“无人知是荔枝来”形成平仄相对,合乎诗歌格律,若读 (qí),则为平声。②从词性角度: “骑”通过声调区别词性,平声(qí)为动词,指骑马,去声(jì)为名词,指 一人一马。③从内容角度:诗句描写驿站快马疾驰送荔枝的场景,“骑”(jì)凸显了唐代驿传制度中骑兵单位的特殊性,承载了古代军事、交通文化的记忆。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A处:前文讲“古人创作讲求平仄分明”,后文说“语言长河变动不居……古诗词今天读起来不一定符和声律”,前后存在转折关系,故填“但是”;
B处:前文分析“旧读情况复杂”,后文得出“使用普通话标读合情合理”的结论,前后为因果关系,故填“故此”;
C处:前文强调“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后文指出“借助旧读体会声律是有效方式”,是对使用旧读”的价值的补充说明,其与“不失为”搭配,故填“也”。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号②:定语语序不当。原句“本质上都是好的一个中国故事”中,多层定语“好的”“一个”语序混乱,数量定语应在形容词定语前,修改为“本质上都是一个好的中国故事”;
序号⑥:动宾搭配不当。“领悟”指领会理解,多搭配“道理”“含义”等抽象概念,“温度”是可感知的体验,搭配“领悟”不当,修改为“感受文字的温度”。
21.A.和而不同:指与人相处时,能和谐融洽地共处,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或做法上却不盲目附和,保持自身独立见解。
B.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途径,最终能达
到相同的目的或得到相同的结果。
C.美美与共:指将各自优秀的文化成果或美好事物展现出来,相互欣赏、共同分享。
D.求同存异:指寻求彼此观点、利益或目标中的共同之处,同时保留各自的不同意见或差异。
文中语境为“普通话有标准读音,方言也有其文化意蕴。万物并行而不悖”,强调不同语言形式(普通话、方言)各有价值、和谐共存。“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求同存异”均侧重“不同事物和谐相处”,符合语境;“殊途同归”指不同道路走向同一目标,文中未提及普通话与方言“目标一致”,仅强调共存价值,故不恰当。
23.
1.作文题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2.材料分析 (1)层次分析: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强调质疑和好奇是思维的起点,是获取知识、 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灵魂有四种能力——确信力是第三个。”(强调确信力对健全人格的塑造 作用。) “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强调质疑与确信相辅相 成,通过反复质疑、确证,最终形成的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2)材料重点(落脚点):材料聚焦于古今中外哲人对“质疑力”和“确 信力”的相关论说,引导考生思考在立身处世时,应如何认识与处理二者关系。
3.写作任务 (1)明示的任务:“青年人立身处世,既需要有质疑力,也需要有确信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由此可知, 1 本道作文题要求考生在给出的三则材料的启发下,对质疑力和确信力二者的关系 以及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做出个人判断。
(2)暗含的任务:
①从材料本身来看,三则材料并列分布,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质疑力的价值,材料二强调确信力的价值,材料三强调二者的结合。考生需要思考由“质疑 力”和“确信力”这两个概念构成的复杂关系,并做出判断。
②从引导语来看,“青年人立身处世”,要求考生明确青年身份,关注“质疑力”与“确信力”在个人“立身处世”中的作用与价值。考生需从自身立场出 发,洞见这两种能力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从写作逻辑的角度看,“既需要有质疑力,也需要有确信力。”要求考生 针对“质疑力”和“确信力”这两个概念,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 行追问。考生在写作中需理清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思考青年人在什么情况下需保 持质疑力,又在什么情况下需保持确信力。考生需要思考这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并做出判断,运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批判的精神让作文达到一定的深 度。
4.写作难点
(1)理解并融合多则材料。题目提供了三则来自不同哲学家的引言,每则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每则材料的含义,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有深度的论点。这需要考生综合思考“质疑力”“确信力”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需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界定概念并理清概念间关系。材料明确提出了“质疑力”“确信力” 这两个概念,考生需要结合三则材料背景,结合立身处世基本原则和要求,合理 界定“质疑力”和“确信力”的概念,这是考生的立论根基。考生需要明确质疑 力是对既有的观点、信息或理论进行挑战和反思的能力,确信力是对自己所持有 的观点、信念或决定的坚定信念和信心。考生还需要理清二者的关系,质疑力和 确信力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质疑力为确信力提供了基础,通过 挑战和反思,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观点,从而增强对其的坚定信念。与此 同时,确信力也为质疑力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使人们在质疑过程中能够保持清晰 的思路,不偏离主题。
(3)平衡“质疑力”与“确信力”的论述。写作任务提示“青年人立身处世,既需要有质疑力,也需要有确信力。”这就要求考生在论述时不偏废其一, 而需要平衡地阐述两者的重要性。考生需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明确青年人立身处世,为什么既需要质疑力,又需要确信力;如何做到质疑与确信的平衡;当自身所 质疑与所确信的观念发生矛盾时,青年人应该如何选择?这其实需要考生在立身处 世中时刻保持清醒与警醒,审视自己所确信的,同时也评估质疑的合理性。总之, 考生在论述中既要充分展示质疑力的价值,又要不失对确信力的深刻剖析。
立意(观点)
1.在质疑与确信中寻找真理的曙光:青年人立身处世,应勇于质疑,敢于挑 战,同时也要有坚定的确信力去追寻真理。质疑是探索的开始,确信是前行的动 力。在质疑与确信的交织中,青年人才能逐渐逼近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2.一信一疑,成长基石:质疑力和确信力是青年人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双重 素养。质疑力让青年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确信力则赋予他们坚定的 意志,不畏惧挑战。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素养,青年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实现个人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