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资源简介

安岳中学高2024级第三学期10月月考
化 学 试 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400~500℃,目的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合成氨厂一般采用的压强为10MPa~30MPa,因为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高
C.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D.的量越多,的转化率越大,因此,充入的越多越有利于的合成
2.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向FeCl3溶液中加入适量KSCN溶液后溶液呈红色,再加入少量Fe粉后红色变浅
B.对于2HI(g) 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C.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Cl2+H2OHCl+HClO)
D.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适当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
3.如图所示是425℃时,在1L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B.图①②说明,化学平衡状态与建立平衡的途径有关
C.图②中的逆反应为H2(g)+I2(g) 2HI(g)
D.图①②中当c(HI)=3.16mol·L-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下列装置与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装置与设计
目的 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选项 C D
装置与设计
目的 证明铝片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A B.B C.C D.D
5.COCl2(g)CO(g) +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②增加CO浓度;③减压;④加催化剂;能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X,发生反应:①,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曲线a为Z的浓度变化曲线
B.反应进行2min时,
C.反应进行10min后,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D.反应②的平衡常数
7.将2mol 和1mol 分别置于相同温度下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甲容器始终保持恒温恒容,乙容器始终保持恒温恒压,达到平衡时,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平衡时的百分含量:乙<甲 B.的转化率:乙>甲
C.反应速率:乙>甲 D.平衡时容器的压强:乙>甲
8.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9.下列关于各图像的解释或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反应在t1时刻可能改变了压强或使用了催化剂
B.由乙图可知,反应在m点可能达到了平衡状态
C.由丙图可知,C点:v正>v逆
D.由丁图可知,交点A表示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此时v正=v逆
10.已知:,该反应分①、②两步进行,其能量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反应②为放热反应,总反应为放热反应
B.HI是该反应催化剂,起到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C.整个反应过程共有2个基元反应,决定速率的为第①步反应
D.ICl(g)+HI(g)= I2 (g)+HCl (g) ΔH = -218kJ/mol
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论是一步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相同
B.中和热测定实验过程中,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后,用水冲洗干净,为保证实验精确度,洗液应并入后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已知101kPa时,2C(s)+O2(g)=2CO(g) =-221kJ/mol则1mol碳完全燃烧时<-110.5kJ/mol
D.在一定条件下,将64gSO2氧化成SO3(g)时,实验测得放出热量为78.64kJ,已知SO2在此条件下的转化率为80%。则热化学方程式为SO2(g)+O2(g)SO3(g) =-98.3kJ/mol
1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氯水中有下列平衡Cl2+H2 O HCl + HCl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对2HI(g) H2(g)+I2 (g),平衡体系增大压强可使颜色变深
C.反应CO+NO2 CO2+NO ΔH <0,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NH3反应,为提高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13.用尿素水解生成的催化还原NO,是柴油机车辆尾气净化的主要方法。反应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恒温恒容,压强不变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
B.上述反应平衡常数
C.上述反应中消耗,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D.实际应用中,加入尿素的量越多,柴油机车辆排放的尾气对空气产生的污染越小
14.某温度下,某气相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平衡常数,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减小压强,平衡向生成X的方向移动
C.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F的方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增大
D.增大c(X),则c(Y)和K增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一定条件下,催化加氢发生的反应为。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分别在温度为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体系中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T1K温度下,CO2的平衡转化率= %。压缩平衡体系体积,平衡 (“正向移动”“不移动”或“逆向移动”)。若想进一步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除改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2)在T2K温度下,经t1min后反应达到平衡。
①0~t1min内,用CO2表示的反应速率v(CO2)= mol·L-1·min-1。
②在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分数表示)。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T关系的是 (填字母)。
(4)若反应在恒容容器中发生,下列情况下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的压强不再改变
B.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C.容器内
D.单位时间内,断开键的数目和断开键的数目相同
(5)已知反应的。为速率常数,x(B)为组分B的物质的量分数。a、b点的正反应速率之比va:vb (填“>”“<”或“=”)1;c点的= 。
16.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46 g C2H5OH(l)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1300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 。
(2)1 mol C(s,石墨)与适量H2O(g)反应生成CO(g)和H2(g),吸收131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2和1 mol I2,压强为p(Pa),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应:H2(g)+I2(g)=2HI(g)。(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 mol H2,反应速率 。
②保持温度不变,扩大容器体积,反应速率 。
③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 mol N2,反应速率 。
(4)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总反应可表示为:CO2(g)+3H2(g)CH3OH(g)+H2O(g) 平衡常数K,该反应一般认为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i.CO2(g) + H2(g)CO(g) +H2O(g) ΔH= +41 kJ/mol 平衡常数K1
ii.CO(g) + 2H2(g)CH3OH(g) ΔH =-90 kJ/mol 平衡常数K2
则总反应的ΔH= kJ/mol;平衡常数K= (用K1、K2表示)。
(5)已知25℃,101kPa时:CO(g)+O2(g)=CO2(g) ΔH=-280kJ·mol-1,气态分子断开1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称为键能。若O=O、C≡O键的键能分别为480kJ·mol-1、800kJ·mol-1,CO2(g)分子中碳氧双键的键能为 kJ·mol-1。(已知CO2的结构式为O=C=O))
17.气态含氮化合物及相关转化是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埃特尔,以表彰其对合成氨反应机理的研究。673 K时,各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粒子用“*”标注。
①该历程中决速步骤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②相同质量的同种催化剂,在载体上的分散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强,原因是 。
(2)用NH3催化还原NO,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已知:

写出NH3催化还原NO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填“高温”或“低温”)。
(3)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和发生反应,测得和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在A点时,(N2O) (N2)(填“>”、“<”或“=”)。
②若平衡时总压强为,用平衡分压代替其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 (已知:气体分压=气体总压×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
18.Ⅰ.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原理】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实验内容及记录】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时所需时间/min
0.6mol L-1H2C2O4溶液 H2O 0.2mol L-1KMnO4溶液 3.0mol L-1稀硫酸
① 3.0 2.0 3.0 2.0 4.0
② 1.0 4.0 3.0 2.0 6.4
(1)请解释实验②中加入4.0mL蒸馏水的原因是: 。
Ⅱ. 某学生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他将50 mL 0.50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1的NaOH溶液加入如图甲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2)从实验装置上看,图甲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3)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1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数值 (填“相等”或“不相等”)。
(4)该同学做实验时有些操作不规范,造成测得的中和反应的ΔH偏大,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去测NaOH溶液的温度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烧杯时动作迟缓
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
D.将50 mL 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错取成了50 mL 0.55 mol·L-1的氨水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为:c=4.18 J·g-1·℃-1。为了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2 23.5
2 20.2 20.4 23.7
3 20.3 20.5 25.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ΔH=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B B A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B D A
1.C
【详解】A.工业合成氨是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反应正向移动,反应温度控制在400~500℃,是为了兼顾速率和平衡,而且此温度下催化剂活性最高,故A错误;
B.工业合成氨的催化剂铁触媒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比较大,400~500℃活性最高,故B错误;
C.工业合成氨,增大压强,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都增大,但反应物浓度增大的多,所以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故C正确;
D.N2的量越多,H2的转化率越大,但加入过多的氮气,未反应的氮气会带走较多的热量,反而不利于氨气的合成,故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A.加入铁粉时,反应:,降低浓度,使反应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变浅),符合勒夏特列原理,A不符合题意;
B.对于反应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浓度增大,体系颜色变深,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符合题意;
C.氯气溶于水发生可逆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饱和食盐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较大,导致平衡逆向移动,减弱了氯气和水反应的程度,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所以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C不符合题意;
D.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通入过量空气,增大了氧气的浓度,使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提高的利用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A.据图可知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浓度相同,则在同一容器中物质的量相同,A正确;
B.图①②达到平衡时c(HI)、c(I2)、c(H2)均分别相等,说明化学平衡状态与建立平衡的途径无关,B错误;
C.据图可知图②中HI为反应物,I2、H2为生成物,则逆反应为H2(g)+I2(g)2HI(g),C正确;
D.图①、②中,当c(HI)=3.16mol·L-1后各物质的浓度均不再发生改变,反应达到平衡,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4.A
【详解】A.该装置中产生的可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无法定量测量化学反应速率,A项符合题意;
B.加入的试管,气泡产生的速率明显加快,可探究催化剂对分解速率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C.铝与盐酸反应使得溶液温度发生变化,通过温度计进行检测可以证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
D.呈红棕色,呈无色,依据热水中圆底烧瓶内气体颜色与冷水中圆底烧瓶内气体颜色的深浅,可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确定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5.B
【详解】已知反应COCl2(g)CO(g) +Cl2(g) ΔH>0正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则当反应达到平衡时,①升温平衡正向移动,COCl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符合题意;②增加CO浓度即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COCl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不合题意;③减压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OCl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符合题意;④加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COCl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不合题意;综上分析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6.B
【详解】A.由题意可知,反应①不可逆,反应②为可逆反应,曲线a起点为0,且随着反应的进行一直增大,故曲线a为Z的浓度变化曲线,故A正确;
B.设反应进行到2min时,反应了x mol/L的X,生成2y mol/L的Z;第一个反应中:,第二个反应中:,由图可知,反应进行2min时,,则,解得,,即,故B错误;
C.反应进行10min时,Y、Z的浓度保持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反应进行10min时,达到平衡,全部反应生成Y为0.5mol/L,Y再转化为Z,Y剩下0.05mol/L,则有:第二个反应中:,反应②的平衡常数,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A
【详解】A.该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小,甲容器在恒温恒容下建立平衡则压强减小,乙容器在恒温恒压下建立平衡则体积减小而维持压强不变,平衡时的压强:乙容器>甲容器,压强越大越有利于平衡正移,平衡时的百分含量更大,A错误;
B.平衡时乙容器压强大,的转化率高,B正确;
C.温度相同时,乙容器的压强大,乙的反应速率快,C正确;
D.平衡时乙容器压强大于甲容器,D正确;
答案选A。
8.B
【详解】A.从转化过程可知,反应②+反应③=反应⑤,则ΔH3=ΔH5-ΔH2,A错误;
B.反应①生成气态水,反应⑤生成液态水,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更多,即ΔH1>ΔH5,B正确;
C.根据转化过程可知,反应④=反应①-反应②-反应③,ΔH4=ΔH1-ΔH2-ΔH3,C错误;
D.反应④实质为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吸热,ΔH4>0,D错误;
故答案选B。
9.D
【详解】A.改变条件后,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相等,若对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化学反应,可能是加压,也可能是加了催化剂,故A正确;
B.生成物的百分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m为曲线的最高点,生成物的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达到相应温度下的限度,即建立了相应温度下的平衡状态;继续升温生成物的百分含量减小,说明升温反应向相反方向移动,故B正确;
C.C点位于曲线以下,表示未达到该温度下的最大转化率,此时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故C正确;
D.A点时c(反应物)=c(生成物),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反应①中,反应物[2ICl(g)+H2(g)]总能量高于生成物[HCl(g)+HI(g)+ICl(g)]总能量,为放热反应,A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①生成HI,在反应②中消耗HI,则HI是中间产物,不是催化剂,B错误;
C.由图可知,反应①的正反应活化能比反应②的大,反应①的反应速率较慢,所以总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第①步反应,C正确;
D.由图可得,总反应2ICl(g)+H2(g)=I2(g)+2HCl(g) H =-218kJ·mol-1,D错误;
故本题选C。
11.B
【详解】A.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论是一步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相同,A正确;
B.中和热测定实验过程中,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后,用水冲洗干净,但冲洗液不需要并入后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因为并入后发生反应导致热量损失,从而导致温度测定不准确,B错误;
C.已知101kPa时,2C(s)+O2(g)=2CO(g) =-221kJ/mol,即C(s)+O2(g)=CO(g) =-110.5kJ/mol,碳完全燃烧放热多,放热越多,焓变越小,因此1mol碳完全燃烧时<-110.5kJ/mol,C正确;
D.在一定条件下,将64gSO2即1mol二氧化硫氧化成SO3(g)时,实验测得放出热量为78.64kJ,已知SO2在此条件下的转化率为80%,则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硫是0.8mol,所以消耗1mol二氧化硫放出的热量是78.64kJ÷0.8=98.3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SO2(g)+O2(g)SO3(g) =-98.3kJ/mol
答案选B。
12.B
【详解】A.因为勒夏特列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氯水中有下列平衡Cl2+H2 O HCl + HClO,当加入AgNO3溶液后,Cl-浓度减小,平衡向右移动,氯气的浓度减小,溶液颜色变浅,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对可逆反应,因该反应的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增大压强体积减小,碘浓度增大,从而气体颜色加深,与平衡移动无关,所以不能用勒夏特里原理解释,故B符合题意;
C.反应CO+NO2CO2+NOH<0,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会使得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氮浓度增大,颜色加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合成氨反应是放热的反应,降低温度,会促使平衡正向移动,可以提高氨的产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勒夏特列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若与可逆过程无关,与平衡移动无关,则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13.D
【详解】A.该反应的气体分数在增加,恒温恒容条件下,压强会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变化,当压强不变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故A正确;
B.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平衡常数,故B正确;
C.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4mol发生反应,会转移12mol电子,所以反应中消耗,即1mol,转移电子的数目为,故C正确;
D.实际应用中,加入尿素的量越多,尿素水解生成的氨气过量,柴油机车辆排放的氨气对空气污染程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D。
14.A
【详解】A.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幂次方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次方之积的比值,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F的方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减小,故C错误;
D.平衡常数为温度函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增大X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Y的浓度减小,平衡常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5.(1) 40 不移动 将水蒸气液化后分离出来(或其他合理答案)
(2)
(3)d
(4)D
(5) > 2.25或
【详解】(1)该反应气体分子数不变,则在T1K温度下,CO2的平衡转化率,压缩平衡体系体积,压强增大,但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则平衡不移动。若想进一步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即平衡正向移动,除改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充入H2或将水蒸气液化后分离出来;
(2)①0~t1min内,用CO2表示的反应速率;
②在T2K温度下,平衡时CO2的转化量为:,建立三段式:
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3)根据“先拐先平衡,高温比低温先达到平衡”,由题给图像可知:T2>T1,且升高温度,CO2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增大,lnK也增大,则lnK随温度T升高而增大,故选d;
(4)A.因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则恒容容器中总气体分子数不变,压强始终不变,所以容器内的压强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混合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则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不变,所以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不符合题意;
C.容器内c(CO2)∶c(H2)∶c(CO)∶c(H2O)=1∶1∶1∶1,即各组分浓度相等,但并未体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
D.单位时间内,断开C=O键的数目和断开H O键的数目相同,则,体现同一组分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符合题意;
故选D。
(5)a、b两点的x(CO2)相等,即a、b两点的反应物浓度相等,但T2>T1,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va>vb,则;c点已达平衡,此时CO2转化量为,建立三段式:
则x(CO2)=0.3、x(H2)=0.3、x(CO)=0.2、x(H2O)=0.2,c点已达平衡,此时,则。
16.(1)C2H5OH(l)+3O2(g)= 2CO2(g)+3H2O(l) ΔH=-1300 kJ·mol-1
(2)C(石墨,s)+H2O(g)= CO(g)+H2(g) ΔH=+131 kJ·mol-1
(3) 增大 减小 不变
(4) -49 K1×K2
(5)660
【详解】(1)=1molC2H5OH(l)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1300 kJ的热量,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可知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2H5OH(l)+3O2(g)= 2CO2(g)+3H2O(l) ΔH=-1300 kJ·mol-1,故答案为:C2H5OH(l)+3O2(g)= 2CO2(g)+3H2O(l) ΔH=-1300 kJ·mol-1;
(2)1 mol C(s,石墨)与适量H2O(g)反应生成CO(g)和H2(g),吸收131kJ热量,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可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石墨,s)+H2O(g)= CO(g)+H2(g) ΔH=+131 kJ·mol-1,故答案为:C(石墨,s)+H2O(g)= CO(g)+H2(g) ΔH=+131 kJ·mol-1;
(3)①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 mol H2,则H2的浓度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②保持温度不变,扩大容器体积,导致H2、I2和HI的浓度均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③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 mol N2,H2、I2和HI的浓度均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答案为:不变;
(4)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平衡常数K,该反应一般认为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已知i.CO2(g) + H2(g)CO(g) +H2O(g) ΔH= +41 kJ/mol 平衡常数K1,ii.CO(g) + 2H2(g)CH3OH(g) ΔH =-90 kJ/mol 平衡常数K2,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i+反应ii可得总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则总反应的ΔH=+41kJ/mol+(-90kJ/mol)=-49kJ/mol,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表达式可知,平衡常数K= K1×K2,故答案为:-49;K1×K2;
(5)已知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总和,故CO(g)+O2(g)=CO2(g) ΔH=-280kJ·mol-1,则ΔH=E(C≡O)+E(O=O)-2E(C=O)=800kJ/mol+×480kJ/mol-2E(C=O)=-280kJ/mol,解得:E(C=O)=660kJ/mol,即CO2(g)分子中碳氧双键的键能为660kJ·mol-1,故答案为:660。
17.(1) 分散度越高,总表面积越大,吸附的反应物越多
(2) 高温
(3) < 16
【详解】(1)①决速步骤是速率最慢的,活化能最高的,因此由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
②相同质量的同种催化剂,在载体上的分散度越高,总表面积越大,吸附的反应物越多,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假设为①式,为②式,则①-3×②得到,则该反应的;该反应是吸热的熵增反应,则在高温下反应可自发进行;
(3)①在A点时,CO的物质的量继续减少,反应正向进行,;
②,若平衡时总压强为pkPa,平衡时CO与N2O的分压均为:,CO2和N2的分压均为:,故化学平衡常数。
18.(1)确保实验①和②溶液总体积相同
(2)玻璃搅拌器
(3) 不相等 相等
(4)ABD
(5)-56.8 kJ·mol-1
(6) 低于 1.5
【详解】(1)对比题干表中实验①②的数据可知,确保实验①和②溶液总体积相同,以保证混合后溶液中只有H2C2O4的浓度不同,其余条件均相同,控制变量唯一,故答案为:确保实验①和②溶液总体积相同;
(2)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玻璃搅拌器,故答案为:玻璃搅拌器;
(3)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物质的量越大,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但中和热是指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则改用60mL 0.50mol L-1的盐酸跟50mL 0.55mol L-1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所求生成1mol水时的中和热相等,故答案为:不相等;相等;
(4)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去测NaOH溶液的温度,NaOH溶液的初始温度偏高,测定反应放热偏小,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ΔH偏大,A符合题意;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烧杯时动作迟缓,反应中热量损耗偏大,测定反应放热偏小,ΔH偏大,B符合题意;
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与中和热测定数值无关,C不合题意;
D.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则50mL0.55mol L-1氢氧化钠溶液错取成了50mL0.55mol L-1的氨水,反应放热偏小,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ΔH偏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5)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组实验温差为:23.5℃-=3.4℃,第2组实验温差为:23.7℃-=3.4℃,第3组实验温差为:25.6℃-=5.2℃明显误差舍去,则平均温差为:3.4℃,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ΔH==-56.8kJ/mol,故答案为:-56.8kJ/mol;
(6)加入盐酸5mL时温度为22℃,酸碱中和为放热反应,则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低于22℃;由图可知,当HCl的体积为30mL时酸碱恰好反应,n(NaOH)=n(HCl),即c(NaOH)×0.02L=1.0mol/L×0.03L,解得c(NaOH)=1.5mol/L,故答案为:低于;1.5。
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