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分层作业
1.(24-25九年级上·甘肃庆阳·期末)教材中介绍湖北出土的战国古墨能保存至今,这是因为在常温下单质碳
A.化学性质稳定 B.具有还原性 C.导电、导热性好 D.质软
2.(24-25九年级上·四川雅安·阶段练习)《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2Zn+CO2↑。该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
A.ZnO B.CO2 C.Zn D.C
3.(25-26九年级上·安徽·课后作业)下列用途利用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①石墨作电极 ②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 ③石墨作润滑剂 ④作燃料 ⑤冶炼金属
A.①②③④ B.②⑤ C.①③⑤ D.④⑤
4.(24-25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关于碳的燃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是CO2
B.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C.碳在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时都放热
D.碳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可能是混合物
5.(2025·上海杨浦·三模)有关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开始加热时,装置Ⅲ中出现的气泡是
B.实验中,装置I中铜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
C.停止加热前,必须将导管从装置Ⅲ中取出
D.结束后,装置I中仍有黑色固体说明碳过量
6.(24-25九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
D.烘干的木炭粉末与粉末要混合均匀
7.(24-25九年级上·安徽安庆·期末)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集中火焰,提高火焰温度
B.将木炭和氧化铜均匀混合可以使反应充分进行
C.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C+2CuO2Cu+CO2
D.本实验装置为“微型”装置,可以节约试剂
8.(2024·上海松江·二模)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混合物,高温下反应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小,固体总质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二种
B.N点对应的固体是铜
C.混合物中碳和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1:2
D.0~t2min内,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减小
9.(23-24九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按一定质量比例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0~t2 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D.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10.(24-25八年级下·上海静安·期末)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我们学习了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该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反应中A装置能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
A.黑色固体变红 B.红色固体变黑 C.氧化铜变红 D.氧化铜变黑
(3)实验装置中的止水夹的作用是___________。
A.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B.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试管
C.防止反应物粉末堵塞导管 D.防止灼热的铜被再次氧化
1.(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有关碳与二氧化碳高温下发生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B.碳具有氧化性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2.(24-25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将一定质量的碳和氧气放入密闭容器中引燃,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容器中只有CO2和CO。则原来密闭容器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可能是
A.3∶4 B.3∶8 C.1∶2 D.1∶3
3.(2025·安徽合肥·三模)如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酒精灯可以改用酒精喷灯
B.试管②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试管①反应开始
C.试管②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试管①反应结束
D.实验结束,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是防止试管冷却过快
4.(24-25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下面是某同学做完碳的还原性实验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2CuO+C2Cu+C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时大试管中红色粉末变黑
B.化学反应前后试管中固体总质量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碳发生了还原反应,有还原性
D.该反应中CuO中的氧被C夺去
5.(2025·安徽淮南·模拟预测)实验小组的同学按照图1所示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时,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M点时反应未开始
B.N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C.M→P的过程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D.反应中木炭表现出还原性,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6.(24-25八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松松同学做碳单质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有红色固体生成,也有部分黑色固体,他对黑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左侧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结束撤出导管后,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的原因 (文字描述)。
【提出问题】剩余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
(2)猜想一:;猜想二: (填化学式);猜想三:C和;猜想四:。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无需验证就知道猜想 是错误的。
【进行实验】
(3)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反应后剩余黑色固体继续在空气中灼烧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成立
【拓展延伸】
(4)此实验中体现出的碳的化学性质可以用于 (填一种用途)。
(5)为了使所有氧化铜能充分反应完,碳单质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最合适的是___(填序号)。
A. B. C.
1.(2025·河南·中考真题)古代经典诗词、书画精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元代著名水墨画《富春山居图》保存至今不变色的原因是 。
2.(2025·湖南·中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烧制木炭最早的国家之一,木炭具有可燃性,则可用于 。
答案和解析
分层作业
1.(24-25九年级上·甘肃庆阳·期末)教材中介绍湖北出土的战国古墨能保存至今,这是因为在常温下单质碳
A.化学性质稳定 B.具有还原性 C.导电、导热性好 D.质软
【答案】A
【解析】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古墨能保存至今,故选:A。
2.(24-25九年级上·四川雅安·阶段练习)《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2Zn+CO2↑。该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
A.ZnO B.CO2 C.Zn D.C
【答案】D
【解析】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碳夺取了氧化锌中的氧,具有还原性。
故选:D。
3.(25-26九年级上·安徽·课后作业)下列用途利用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①石墨作电极 ②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 ③石墨作润滑剂 ④作燃料 ⑤冶炼金属
A.①②③④ B.②⑤ C.①③⑤ D.④⑤
【答案】D
【解析】①石墨作电极:利用石墨的导电性,这属于物理性质(电子在石墨层间移动,不涉及化学反应)。
②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物理吸附),色素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不涉及化学变化。
③石墨作润滑剂:利用石墨的层状结构易滑动的特性,这属于物理性质(摩擦时层间滑动,无化学反应)。
④作燃料:碳燃烧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了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涉及化学变化)。
⑤冶炼金属:例如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如),利用了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综上,只有④和⑤利用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故选D。
4.(24-25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关于碳的燃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是CO2
B.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C.碳在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时都放热
D.碳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可能是混合物
【答案】D
【解析】A、金刚石、石墨和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金刚石、石墨和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故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碳在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时都放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则碳燃烧得到的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5·上海杨浦·三模)有关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开始加热时,装置Ⅲ中出现的气泡是
B.实验中,装置I中铜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
C.停止加热前,必须将导管从装置Ⅲ中取出
D.结束后,装置I中仍有黑色固体说明碳过量
【答案】B
【解析】A、加热装置I,装置中空气受热膨胀逸出,因此开始加热时,装置Ⅲ中出现的气泡是装置中的空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不变,则实验中,装置I中铜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停止加热前,不需要将导管从装置Ⅲ中取出,是因为装置II可以防倒吸,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结束后,装置I中仍有黑色固体,由于碳、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则可能是碳过量,也可能是氧化铜过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4-25九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
D.烘干的木炭粉末与粉末要混合均匀
【答案】C
【解析】A、碳能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A不符合题意;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取出,再停止加热,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将试管炸裂,故C符合题意;
D、烘干的木炭粉与CuO粉末混合均匀,才能充分反应,提高反应速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4-25九年级上·安徽安庆·期末)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集中火焰,提高火焰温度
B.将木炭和氧化铜均匀混合可以使反应充分进行
C.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C+2CuO2Cu+CO2
D.本实验装置为“微型”装置,可以节约试剂
【答案】C
【解析】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集中火焰,提高火焰温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木炭和氧化铜均匀混合可以使反应充分进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本实验装置为“微型”装置,可以节约试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上海松江·二模)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混合物,高温下反应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小,固体总质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二种
B.N点对应的固体是铜
C.混合物中碳和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1:2
D.0~t2min内,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减小
【答案】D
【解析】A、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至N点完全反应,则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有碳、氧化铜、铜三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B、至N点完全反应,N点对应的固体是碳、铜或氧化铜、铜或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C、至N点完全反应,N点对应的固体是碳、铜或氧化铜、铜,结合可知,混合物中碳和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为1:2,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0~t2min内,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23-24九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按一定质量比例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0~t2 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D.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答案】D
【解析】A、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固体质量减少,M点时固体质量还有减小的趋势,还未完全反应,此时对应的固体物质有氧化铜、碳、铜三种物质,错误;
B、N点时,固体质量不再减小,恰好完全反应,对应的固体为铜,为紫红色不是黑色,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反应过程中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0~t2min内,固体的质量减少,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正确。
故选D。
10.(24-25八年级下·上海静安·期末)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我们学习了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该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反应中A装置能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
A.黑色固体变红 B.红色固体变黑 C.氧化铜变红 D.氧化铜变黑
(3)实验装置中的止水夹的作用是___________。
A.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B.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试管
C.防止反应物粉末堵塞导管 D.防止灼热的铜被再次氧化
【答案】(1)
(2)A
(3)BD
【解析】(1)A中是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中是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故选A;
(3)因为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易生成氧化铜,实验结束时,可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避免试管炸裂外,还可以防止灼热的铜与空气接触再次被氧化,故选BD。
1.(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有关碳与二氧化碳高温下发生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B.碳具有氧化性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答案】A
【解析】A、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氧被碳夺取,作为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故A正确;
B、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碳夺取了二氧化碳的氧,作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生成物一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即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未改变,故C错误;
D、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则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减小,故D错误。
故选A。
2.(24-25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将一定质量的碳和氧气放入密闭容器中引燃,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容器中只有CO2和CO。则原来密闭容器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可能是
A.3∶4 B.3∶8 C.1∶2 D.1∶3
【答案】C
【解析】碳完全燃烧生成CO2的反应:,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
碳不完全燃烧生成CO的反应:,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2):32=3:4。
当产物为CO2和CO的混合物时,质量比必须在 和 之间,故选C。
3.(2025·安徽合肥·三模)如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酒精灯可以改用酒精喷灯
B.试管②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试管①反应开始
C.试管②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试管①反应结束
D.实验结束,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是防止试管冷却过快
【答案】A
【解析】A、该实验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故装置中的酒精灯可以改用酒精喷灯,符合题意;
B、试管②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试管①反应开始,还可能是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不符合题意;
C、试管①中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试管②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钙完全反应(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是不能说明试管①反应结束,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是防止液体倒流,炸裂试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4-25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下面是某同学做完碳的还原性实验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2CuO+C2Cu+C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时大试管中红色粉末变黑
B.化学反应前后试管中固体总质量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碳发生了还原反应,有还原性
D.该反应中CuO中的氧被C夺去
【答案】D
【解析】A、氧化铜和碳均为黑色,铜为红色,故实验时大试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铜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试管中固体总质量减少,但该反应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碳结合氧元素,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CuO中的氧被C夺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5·安徽淮南·模拟预测)实验小组的同学按照图1所示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时,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M点时反应未开始
B.N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C.M→P的过程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D.反应中木炭表现出还原性,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答案】B
【解析】A、M点时固体质量不变,反应没有发生,故正确;
B、从图2可知,N点时反应还没有结束,此时固体物质有未反应的氧化铜、木炭以及生成的铜三种物质,故错误;
C、木炭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M→P的过程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气体的质量,故正确;
D、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表现出还原性,将氧化铜还原为铜,故正确。
故选B。
6.(24-25八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松松同学做碳单质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有红色固体生成,也有部分黑色固体,他对黑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左侧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结束撤出导管后,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的原因 (文字描述)。
【提出问题】剩余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
(2)猜想一:;猜想二: (填化学式);猜想三:C和;猜想四:。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无需验证就知道猜想 是错误的。
【进行实验】
(3)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反应后剩余黑色固体继续在空气中灼烧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成立
【拓展延伸】
(4)此实验中体现出的碳的化学性质可以用于 (填一种用途)。
(5)为了使所有氧化铜能充分反应完,碳单质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最合适的是___(填序号)。
A. B. C.
【答案】(1) 防止生成的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合理即可)
(2)C 四
(3)一
(4)冶金工业(合理即可)
(5)A
【解析】(1)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灼热的铜在高温下会与氧气反应,因此反应结束撤出导管后,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 氧化铜和木炭均为黑色,由题意可知,猜想二为碳,化学式为 C ;
铜是红色固体,不是黑色,所以无需验证就知道猜想四是错误的;
(3)取反应后剩余黑色固体继续在空气中灼烧,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没有碳,碳在空气中灼烧会与氧气反应,所以猜想一成立。
(4)此实验中碳能还原氧化铜,体现了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5)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反应中C和CuO的质量比为(1×12):(64×2+16×2)=3:40,因为木炭中含有杂质,为使氧化铜完全反应,木炭和氧化铜的质量比应大于3:40,故选A。
1.(2025·河南·中考真题)古代经典诗词、书画精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元代著名水墨画《富春山居图》保存至今不变色的原因是 。
【答案】墨中的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碳的稳定性:古代水墨画使用的墨主要成分是碳(如炭黑),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不易氧化或变质,这种稳定性使得用墨绘制的书画即使长期保存,颜色仍能保持不变。
2.(2025·湖南·中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烧制木炭最早的国家之一,木炭具有可燃性,则可用于 。
【答案】作燃料
【解析】木炭具有可燃性,则可用于作燃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