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两大对立阶级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彻底摆脱蒙昧
③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④奴隶主通过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奴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在封建社会,生产者通常拥有农具等生产资料,还会租种地主的土地,缴纳地租后经营自己的小经济。这是封建制和奴隶制生产方式的重要区别,也让封建制更具优势。相比奴隶制,封建制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发展,是因为( )
①农民完全摆脱了人身依附,能绝对自由地劳动 ②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可相对自主地进行劳动
③农民租种土地后,必须把全部劳动成果交给地主 ④农民能保留部分劳动成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斯文·贝克特在其著作《棉花帝国》中指出,美国早期资本积累正是来源于“在从原住民手中抢来的土地上迫使非洲奴隶种植的棉花”。马克思说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充分说明( )
①资本原始积累是依靠暴力手段实现的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具有残酷性和野蛮性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自然演进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先进分子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贪婪与残酷的同时,提出“实业制度”“法郎吉”“新和谐公社”等未来理想社会构想。空想社会主义( )
A.找到了进行变革的正确途径
B.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
5.从生成式AI对创造性劳动的算法解构,到智能平台对情感交互的数据殖民,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的“机器与资本逻辑共谋”规律,正以数字化形态演绎出技术拜物教的新变种。破解智能时代的人类解放路径亟需回归“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方法论本源。这说明两大发现( )
A.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B.主张通过技术改良实现智能时代的人类解放
C.能为破解智能时代人类解放难题提供理论指导
D.是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的唯一科学理论
6.《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其发表( )
①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②使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分析了资本主义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④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在共产主义社会( )
①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将彻底消失
②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他人发展相互促进
③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痛苦的根本源泉
④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俄国革命:一部新历史》中,学者西恩·麦克米金指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它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伟大的十月革命( )
①首次将社会主义制度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阶级基础
④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舞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当下,全球气候、资源等难题凸显,资本主义逐利性加剧协作困境。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中国立足自身国情,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推进发展,在减贫、生态治理等领域成效显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发展模式应成为其他国家照搬的模板 ②世界社会主义曲折证明共产主义是幻想
③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展现出强大的现实意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在中国设立租界、驻扎军队,攫取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以及控制中国海关等特权。这使得中国( )
①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③封建专制统治彻底崩溃,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地探索:
探索主体 探索实践 最终结果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失败
资产阶级革命派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失败
实业家 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兴办工厂、创办新式学堂 失败
以上艰辛的探索,证明( )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②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④近代中国探索需契合国情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五四运动不只是街头的呐喊,更像一把钥匙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让青年群体跳出“改良救国”旧思路,推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让反帝反封建斗争从知识分子觉醒,转向更广泛的民众动员,为中国革命开辟新方向。伟大的五四运动( )
①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标志中国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命运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1921年,面对近代中国救亡无门的困局,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为迷茫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新方向,开启了改写命运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使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坚强领导核心
②是科学理论与中国先进社会力量的结合
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结束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理论( )
①阐明中国革命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再进行民主主义革命
②提出中国革命走城市中心论,靠城市暴动夺取政权
③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社会主义改造( )
①实现中华民族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意味着我国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建成完整工业体系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根本制度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到抗日持久战战略提出,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毛泽东思想打破常规思维,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提供了极具本土适应性与前瞻性的理论支撑,不断推动历史巨轮前行。这一思想( )
①直接使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共产主义社会②初步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提供符合国情的理论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战后第五次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与第二次“石油危机”叠加引发。此次危机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标志着战后第四个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终结。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普遍大幅下降,部分国家经济呈现W型波动。企业倒闭数量与失业率创战后新高,1982年五国企业倒闭超8.7万家,发达国家失业总人数达3 200万。物价持续上涨与利率攀升并存,消费物价涨幅多维持两位数,国际债务危机因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及高利率加剧。该危机的根源为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长期积累的滞胀矛盾。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作为外部冲击加速危机爆发,世界贸易在1981~1982年萎缩5.6%,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导致债务困境。此次危机成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更替的转折点。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简要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为何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2025年7月初在南京图书馆开展以来,已吸引逾万人次参观。《共产党宣言》作为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展览通过近400件展品展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其中《共产党宣言》的多个版本备受关注,包括世界上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现存唯一的马克思亲签版《共产党宣言》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起到关键作用的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
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阐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重要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通过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决定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党领导人民奋斗28年的历程。
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谈谈你对《决议》中“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这句话的认识。
材料二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知识,以“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字左右。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B C D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D A C
17.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①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普遍大幅下滑,部分国家经济呈现波动,生产规模收缩明显。②企业倒闭数量创战后新高,失业率上升,就业形势严峻。③物价上涨与利率攀升并存,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④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及高利率加剧,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债务困境凸显,破坏全球经济秩序。
原因: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②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直接原因。
18.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③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19.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0.(1)①党的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科学准确,符合中国国情。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的八大对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精准部署。八大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③对后续社会主义事业的深远影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肯定了八大路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连续性与科学性。
(2)答案示例:新中国成立后,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启“第二次结合”探索。毛泽东强调“独立思考”,反对照搬苏联模式,立足中国实际,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拒绝教条与经验主义,以实践检验真理。这证明,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在守正创新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走出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