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探究1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探究1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自主预习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1)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生产力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 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 生产关系 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2) 生产关系的总和 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 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4)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否符合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同时,受到 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 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重难突破
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就在于,人类总体历史发展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为,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是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式的发展方式迈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确认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不可超越性,并不是说一切民族,不管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轨迹,相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或某些民族能够超越某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历史运行路线不可能是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逆向的,相反,其跨越的方向是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着“跨越”的限度,现实存在的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都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周围国家已经存在着更先进的社会形态的条件下实现的。
一般来说,不同的民族都是依据本民族的利益、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这里无疑体现着自觉能动性。但是任何民族都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相反,只能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历史选择。
议题 探究
1.查阅文献,搜集素材,通过绘图、表演等方式再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场景,比较这些场景,交流各自的感受。
探究一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提示:①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当时人们主要使用石器工具,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共同劳动才能生存下去,共同劳动决定了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决定了劳动产品也归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因而也就没有阶级,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那时的社会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
奴隶社会:大量劳动力的保存;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协作;分工和协作的发展;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商品交换也日益频繁。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关键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中;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所得以租金等形式上交封建地主后仍有部分剩余,可以由劳动者自由支配;封建地主可以集中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进行有规模的生产劳动,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化;机器大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家们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感受:略。可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进行比较,也可从生产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等角度比较,还可从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等角度列表加以比较。
2.结合教材中的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进程。
提示: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迂回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结合教材中的材料,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影响,进而说明“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模一样的”。
探究二 如何看待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
提示:①地理环境: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文化传统(以中国为例):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发生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影响,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因而没有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当然这些文化糟粕是我们需要摒弃的。
②由于受国情、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制约,不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制度并非完全一样。以政体为例,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受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政体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波及整个欧洲,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①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探究三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旧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而民族资产阶级所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使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陷于失败境地。中国人民在我们党身上看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希望,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也遭受过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从而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0世纪初,列宁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
③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 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