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无为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芜湖无为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6页;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考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 古诗文默写(10 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洞庭湖的朝暮之景与迁客骚人的心境变化:当阴雨连绵、浊浪排空时,登楼者会生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悲凉感慨;当长烟一空、皓月当空时,湖面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澄澈美景,此时登楼者则会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畅快心境。
(2)当我们面对人生困境却不愿放弃理想时,总能想起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展现倔强自信与执着信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基础运用与名著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故乡》中萧索的荒村、《敬业与乐业》里 “责任心” 与 “趣味” 的箴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温润的意象,共同构成九年级上册的开篇风景。这些文字或叩问现实,或传递哲思,或吟唱深情,都需我们用心体悟。
【乙】通过品读经典,使我们明白:真正的 “敬业” 是梁启超笔下 “素其位而行” 的坚守,真正的 “情怀” 是艾青诗中 “对土地的深沉热爱”。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① 拮据( ) ② 栈桥( ) ③ 阔 chuò( ) ④ 妖 ráo( )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A.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 体现其政治抱负
B. 《醉翁亭记》以 “乐” 贯穿全文,体现欧阳修 “与民同乐” 的思想
C. 《水浒传》中 “大闹野猪林” 的是武松,展现其侠肝义胆的性格
D. 《艾青诗选》中 “土地” 意象象征着对祖国、人民的深沉热爱
(3)【乙】句有语病,请修改并说明病因(3 分)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3 分)
① 《水浒传》中 “智取生辰纲” 的组织者是______,这一情节体现了梁山好汉______的特点(2 分)
② 《艾青诗选》中《我爱这土地》的结尾句 “______” 最能体现诗人对土地的眷恋(1 分)
3. 综合性学习(13 分)
某校开展 “经典伴我行” 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补全对联(2 分)
上联:读经典涵养正气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3 分)
【甲】经典作品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
【乙】通过 “经典诵读会” 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① 【甲】句关联词误用,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乙】句成分残缺,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调查数据(4 分)
经典作品类型 阅读率(初三学生) 喜爱度(满分10分)
古典诗词 78.3% 8.2
现代散文 65.7% 7.5
中外名著 52.1% 7.8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活动建议(4 分)
结合数据,为 “经典伴我行” 活动设计两条具体措施: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 分)
【一】
老屋后的竹篱笆
李汉荣
老屋的后院,有一道竹篱笆。那是父亲用山间的毛竹扎的,竹竿带着青皮,叶片还在竹梢摇曳,像一群安静的绿鸟,栖息在院墙边。竹篱笆不高,刚好齐腰,却把小院和外面的世界轻轻隔开,又不曾完全隔绝 —— 篱笆的缝隙里,能看见田埂上的野花,听见田埂上的蛙鸣。
我记事时,篱笆已经在那里了。春天,牵牛花顺着竹竿攀爬,紫的、蓝的、粉的,像一个个小喇叭,对着天空吹奏晨曲。母亲总在篱笆下种些蔬菜:黄瓜顺着篱笆架蜿蜒,触须在风中轻轻试探;南瓜的藤蔓悄悄越过篱笆,把圆滚滚的果实垂在墙外,惹得路过的孩子踮脚张望,母亲便笑着喊:“等熟了摘给你们吃。” 父亲则在篱笆边放一张竹椅,夏夜乘凉时,他一边摇着蒲扇驱赶蚊虫,一边给我讲《水浒传》里的故事。篱笆上的萤火虫,仿佛是梁山好汉们提着的灯笼,忽明忽暗,映着父亲眼角的皱纹。
后来我到镇上读中学,每周回家一次。每次推开后门,总能看见父亲在修补篱笆 —— 哪根竹竿被风雨吹歪了,他就用篾条重新绑扎结实;哪片竹片被虫蛀破了,他就换一根新的毛竹。母亲在一旁择菜,打趣道:“你爸呀,对这篱笆比对我还上心。” 父亲嘿嘿笑,手里的活儿不停:“这篱笆护着家呢,松不得。” 有一次我问他:“篱笆这么旧了,换道砖墙多省事?” 父亲摸了摸竹竿上的节疤:“毛竹扎的,透气。再说,这篱笆看着,心里踏实。”
高中毕业后我去外地求学,一年难得回家几次。电话里,母亲总说:“你爸又在修篱笆了,说等你回来,篱笆下的黄瓜刚好能吃。” 我嘴上应着,心里却觉得父亲太执拗 —— 不过一道篱笆而已,何必如此较真?直到那年暑假,我提前回家,推开门竟看见父亲蹲在篱笆边,正用布擦拭竹竿上的泥垢。他的背比以前更驼了,头发也白了大半,阳光穿过竹叶的缝隙,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回来啦?” 父亲抬头看见我,眼里泛起笑意,“刚给篱笆刷了桐油,能再撑几年。” 我走近一看,篱笆上的每根竹竿都油光锃亮,缝隙间新插了几根嫩竹,正冒出翠绿的新芽。
去年深秋,我回乡探望。老屋依旧,只是父亲的背更驼了,母亲的头发全白了。篱笆上的牵牛花早就谢了,只剩干枯的藤蔓缠绕着竹竿,像老人手上暴起的青筋。父亲正在给篱笆刷桐油,说这样能防蛀。他蘸着桐油的刷子在竹竿上移动,动作缓慢却有力,竹节处总要多刷几遍。“这篱笆跟了我三十年,” 父亲喃喃道,“当年扎它的时候,你才这么高。” 他用手比画着我儿时的身高,眼里闪着光。母亲告诉我,前阵子台风过境,邻居家的砖墙塌了一角,唯有我家的竹篱笆,靠着父亲提前加固的篾条,竟完好无损。
我忽然明白,这道竹篱笆,从来不是普通的围墙。它是父亲用双手扎起来的牵挂,每一根竹竿都藏着他对家的守护;它是岁月的见证者,记下了母亲种菜的身影,记下了我儿时的嬉闹,也记下了一家人的团圆与别离。如今,我每次想起老屋,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道竹篱笆 —— 青皮褪成了浅黄,却依然挺直腰杆,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属于我们的温暖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2024 年 8 月 15 日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竹篱笆 “不高却能隔挡世界”,既体现其物理作用,也暗示它是家庭与外界的情感边界
B. 父亲拒绝换砖墙,是因为毛竹篱笆透气且成本低,更符合农家的实用需求
C. 文中多次描写父亲修补篱笆的细节,突出他对篱笆的珍视与对家的坚守
D. 台风中篱笆完好无损的情节,侧面烘托出父亲平时修补篱笆的用心
5.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 运用比喻修辞,将牵牛花比作小喇叭,生动写出花朵的形态与生机
B. “攀爬”“吹奏” 等动词赋予植物人的情态,体现景物的灵动
C.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展现了篱笆下春日的热闹景象
D. 描写母亲种蔬菜的场景,主要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
6.文章围绕 “竹篱笆” 写了哪些往事?请简要概括。(4 分)
7.结合全文,分析 “父亲” 的形象特点。(6 分)
8.谈谈你对 “这道竹篱笆,从来不是普通的围墙” 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
让经典成为青春的养分
赵畅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历经岁月淘洗而依然闪耀的思想光芒。对于青少年而言,阅读经典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塑造。在快节奏的当下,如何让经典走进青春岁月,成为滋养成长的养分,是值得深思的命题。
经典是文化的 “源头活水”。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处世之道,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家国情怀;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到《艾青诗选》里对土地的赤诚热爱,经典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为青少年提供了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坐标。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鲜活的智慧 —— 当我们面临抉择时,“舍生取义” 的理念能帮我们坚定立场;当我们遭遇挫折时,“长风破浪会有时” 的信念能给我们力量。
然而,当下青少年的经典阅读仍存在诸多困境。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初中生认为经典 “晦涩难懂”,近半数学生仅通过课本节选接触经典,完整阅读原著的比例不足三成。有的同学满足于背诵名句应付考试,却忽略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深层内涵;有的同学偏爱网络文学的快餐式阅读,认为经典 “跟不上时代”。这些现象背后,既有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时空距离,也有阅读引导方式的不足。
让经典走进青春,首先需要 “沉浸式” 阅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字句表面,而在思想深处。静下心来,走进《故乡》的语境,才能理解鲁迅对乡土变迁的忧思;沉潜到《醉翁亭记》的文字里,才能体会欧阳修 “与民同乐” 的旷达。江西某中学开展 “经典共读” 活动,组织学生逐字逐句研读《岳阳楼记》,结合史料还原范仲淹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 “先忧后乐” 不是口号,而是历经磨难后的坚守。这种阅读方式,让经典从 “遥远的文本” 变成 “可感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激活经典。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实践中。浙江一所学校组织学生开展 “经典中的担当” 主题活动,结合《水浒传》中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的情节,讨论 “正义与分寸”;江苏某中学将《艾青诗选》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组织学生走访田间地头,感受诗人笔下 “土地的深情”。当青少年在生活中践行经典的教诲 —— 以 “敬业” 态度对待学习,以 “友善” 之心对待他人,以 “担当” 精神面对困难,经典便真正融入了青春血脉。
青春是人生的播种期,经典则是最好的种子。当经典的光芒照亮青春之路,当经典的智慧滋养成长心灵,青少年便能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思考中明确方向,成长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选自《光明日报》2024 年 9 月 20 日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经典历经岁月淘洗,蕴含着闪耀的思想光芒
B. 当下青少年的经典阅读存在诸多困境与不足
C. 青少年应通过沉浸式阅读和实践激活经典价值
D. 经典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精神养分与人生指引
10.下列对第②段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仅运用道理论证,引用经典名句阐释思想内涵
B.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不同经典的精神价值,具体有力
C. 运用对比论证,将经典与网络文学作对比凸显优势
D. 运用比喻论证,将经典比作智慧锦囊,生动形象
11.文章第③段列举调查数据有何作用?(4 分)
12.结合全文,说说青少年应如何让经典 “成为青春的养分”。(4 分)
13.联系九年级上册课文,举例说明 “经典与生活息息相关”。(4 分)
【三】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 B. 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
C.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德隆望尊 D. 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① 春和景明______ ② 宠辱偕忘______
③ 林壑尤美______ ④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甲】【乙】两文都写到 “乐”,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乐” 的内涵差异。(4 分)
三、写作(55 分)
题目:在经典的光芒下
“经典” 是经时间淘洗沉淀的文明精华,涵盖文学著作、思想典籍、科学理论、传统艺术等多元领域,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智慧与价值追求,如同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为个体成长、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提供不竭滋养。
要求:① 结合个人阅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② 不少于 600 字;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卷面书写 5 分: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无涂改)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基础运用与名著阅读(12 分)
(1)① jū ② zhàn ③ 绰 ④ 娆(每空 1 分)
(2)C(“大闹野猪林” 的是鲁智深,2 分)
(3)修改:品读经典,使我们明白(或:通过品读经典,我们明白);病因:成分残缺(缺主语,3 分)
(4)① 晁盖;机智团结(或 “反抗压迫”,2 分) 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 分)
3.综合性学习(13 分)
(1)示例:品佳作润泽心灵(2 分,对仗工整即可)
(2)① 经典作品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1.5 分) ② “经典诵读会” 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或:通过 “经典诵读会” 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1.5 分)
(3)探究结果:初三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率和喜爱度最高,中外名著阅读率最低,但三类经典的喜爱度均超过 7 分,反映出青少年对经典有一定接受度,但深度阅读不足(4 分)
(4)① 举办 “经典人物故事会” 比赛 ② 开展 “每日一诗” 晨读打卡活动(每点 2 分,具体可行即可)
二、阅读
【一】
4.B(父亲拒绝换砖墙的核心原因是对篱笆的情感寄托,而非 “成本低”,3 分)
5.D(描写母亲种蔬菜主要为了体现篱笆下的生活气息与家庭温暖,3 分)
6.① 儿时,篱笆下母亲种蔬菜、父亲讲《水浒传》故事;② 中学时,父亲频繁修补篱笆,拒绝换砖墙;③ 大学时,父亲为等 “我” 回家提前打理篱笆、刷桐油;④ 去年深秋,父亲加固篱笆抵御台风,篱笆完好无损(每点 1 分,共 4 分)
7.① 勤劳执着:常年修补、擦拭、刷桐油,精心呵护篱笆;② 珍视家庭:将对家的牵挂融入篱笆的守护中,盼 “我” 回家;③ 沉稳内敛:不直白表达爱意,用行动诠释责任;④ 生活智慧:选择透气的毛竹篱笆,提前加固抵御台风(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共 6 分)
8.① 实用层面:它守护小院、抵挡风雨,是家庭的 “屏障”;② 情感层面:它承载着父亲的牵挂、母亲的辛劳、“我” 的童年记忆,是家庭温暖的象征;③ 精神层面:它象征着父亲对家的坚守与责任,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情感寄托(每点 2 分,共 6 分)
【二】
9.D(文章核心围绕 “经典对青少年成长的滋养作用” 展开,3 分)
10.B(第②段列举《论语》《岳阳楼记》等经典,运用举例论证,3 分)
11.① 具体说明青少年经典阅读 “碎片化”“表面化” 的现状;② 揭示经典阅读的困境,为下文提出 “沉浸式阅读”“实践激活” 等对策做铺垫;③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针对性(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共 4 分)
12.① 开展沉浸式阅读:结合背景史料研读原著,理解深层内涵;② 在实践中激活经典:通过主题活动、生活践行等方式,将经典精神转化为行动(每点 2 分,共 4 分)
13.示例:《敬业与乐业》中 “素其位而行” 的理念,指导我们以认真态度对待学习;《艾青诗选》对土地的热爱,让我们在乡村实践中懂得珍惜粮食;《水浒传》的侠义精神,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坚守正义底线(举例 2 分,联系生活 2 分,共 4 分)
【三】
14.B(A. 迫近 / 轻视;B. 离开 / 离开;C. 眺望 / 声望;D. 乐趣 / 以…… 为乐,3 分)
15.① 日光 ② 一起 ③ 尤其 ④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每空 1 分,共 4 分)
16.①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 分) ②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间啊(2 分)
17.【甲】文的 “乐” 是迁客骚人因景物变化产生的 “喜悲之乐”,是外在景物引发的短暂情感;【乙】文的 “乐” 是太守的 “山水之乐”,既包含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蕴含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每点 2 分,共 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