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德·恩格斯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1、理解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思考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3、思考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维 ,践行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周二早一语文学习任务:
1.根据课件,预习第一课《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了解作者、背景及书信等文学文化知识。
(2)理解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3)分析主要论证方法及作用。
2.夯实基础,完成同步练习册第四题“基础知识”1-4题
革命领袖——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1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
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2
主要作品《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3
恩格斯名言
05
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
02
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06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01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04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03
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
——恩格斯
第二小提琴手
在一支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手常分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相比于第一小提琴手的光鲜夺目,第二小提琴手总是以伴奏的身份出现。他们坐在舞台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做着最不起眼的事,却能让整支乐曲呈现出完美的状态。现实中,完成一项工作就像演奏交响乐,也都有“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之分。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成不了“第一小提琴手”时,当好“第二小提琴手”显得更为可贵。
提及“第二小提琴手”,很多人会联想到恩格斯,他曾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在他看来,马克思才是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给予马克思无私援助,更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作了大量修饰和润色,不仅促成了巨著的问世,而且只署上了马克思一人的名字。
第二提琴手:比喻那些起着次要作用但是又是不可或缺的起重要作用的人。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也可独立成段。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 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
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
格 式
文体知识——书信
知识链接: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背景
自我研习
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
或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回信,澄清错误思想。恩格斯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深厚的理论素养回答了当时人们的问题,解答了人们的疑惑,拨开了笼罩在马克思主义周围的迷雾,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人人心。
自我研习
惰性(duò) 虔诚(qián) 编纂(zuǎn) 
米涅(niè) 枯燥(zào) 沿袭(xí)奴颜婢膝(bì)
开辟(pì)
复辟(bì)    
轴线(zhóu)
压轴(zhòu)    


读准字音
自我研习
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辨 析 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相同点 都有斟酌字句的意思。 不同点 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褒义) 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贬义)
造句与用例 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莫不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辨识近义词
自我研习
贯穿、贯串
辨 析 贯穿 贯串
相同点 二者均有“穿过”“贯通”的意思。 不同点 穿过,连通,对象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 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与用例 这条公路贯穿全省各县。 “贯串着革命精神”“这篇讲话贯串着民本思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有哪些分论点?
1.
2.
3.
整体把握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中心论点:
科学依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分论点:
社会历史
的决定性
基础
1-3段:
4-5段:
6-7段:
8-12段:


梳理:
层次结构
社会历史
的决定性
基础
1-3段:首先阐明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阐述经济关系的含义及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4-5段: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6-7段: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8-12段: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梳理:
层次结构
得出结论
分析论证
提出
论点
阅读第2-3段,从文章中找到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1) 什么是经济关系?
(2)“技术”具有哪些决定性作用
(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
理解基本观点和概念:
研读课文
(1)什么是经济关系?
①定义: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②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③包括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④包括围绕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研读课文
(2)“技术”具有哪些决定性作用?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阶级的划分
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
研读课文
(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在德国,可惜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发展的需要, 即取决于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
举例论证
如何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
——运用对比,强调了技术上的需要对科学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某种技术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就会促使人们对它进行科学研究,于是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恩格斯以此说明技术上的需要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经济关系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原因。
第一段思维导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视之为
是指
研读课文
阅读第3-7段,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经济关系是制约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
(2)社会历史的进程由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决定的吗?
理解基本观点和概念:
研读课文
(1)经济关系是制约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经济关系不是制约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经济关系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社会历史的进程由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决定的吗?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的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01
由此可见,伟大人物作为一种历史偶然现象,归根到底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因而不是经济关系取决于伟大人物,而是伟大人物的出现由经济关系决定。
02
重难点突破
1.请阐释“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强调了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种族又称人种,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的形成和人类的物质文明息息相关。正是基于这一点,恩格斯才说“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2.在“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
“偶然性”指看似偶然发生的某种历史现象,如某个历史人物的出现等;
“必然性”指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经济基础。
某种历史现象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是经济基础在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现象的产生又具有必然性。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并简要分析。
写法探究
观  点 事  例
①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②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③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是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论证方法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并简要分析。
写法探究
原 文 论证方法
①“……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②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③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改造我们的学习》)
论证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把“经济关系”比作一条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的“红线”,突出它的决定性作用。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直观形象。
运用引用论证,用毛主席的经典论述,来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并简要分析。
写法探究
原 文 论证方法
①有一幅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道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改造我们的学习》)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①。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改造我们的学习》)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明代文学家解缙的对联,前一句把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后一句把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毛泽运用比喻论证,给那些主观主义者画像,形象有力地讽刺了主观主义学风。
运用对比论证,将对待学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和主观主义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主观主义的错误做法,及其危害。
迁移练习
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举出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摆事实”的方法。
例证法
例证法的原理如同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事实胜于雄辩”,利用事实论证最具说服力。
①事例要真实、确凿、典型、新颖。
②概述事例要简洁,突出事例中与要证明的论点关系密切的方面。
③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明事例之所以证明论点的地方。
定义
作用
使用
知识积累
请以“磨难”为话题,运用例证法,写一段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拓展延伸
风雨之后,方见彩虹
有时候,磨难恰恰是一种历练,风雨之后,定能见彩虹。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困境中创造出不朽的乐曲,撼人心魄。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击,把磨难当作人生的历练,顽强对抗厄运,于是,奏响了人类拼搏精神的高歌。
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耻辱中挺直腰杆,完成《史记》,汗青溢彩。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羞辱讥讽的磨砺中坚持志向,愈挫愈坚,最终成为一代“史圣”。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退出体坛,却能另辟天地,成功开创新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全国,走向世界。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磨难,知道风雨之后方有彩虹,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人生新路。
磨难,是灾祸,更是机遇。它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场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相信,风雨之后,前方就是美丽的彩虹!
迁移练习
(提出论点)
(举例+分析)
(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举例+分析)
(举例+分析)
请以“磨难”为话题,运用例证法,写一段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拓展延伸
风雨之后,方见彩虹
有时候,磨难恰恰是一种历练,风雨之后,定能见彩虹。
磨难砥砺精神。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困境中创造出不朽的乐曲,撼人心魄。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击,把磨难当作人生的历练,顽强对抗厄运,于是,奏响了人类拼搏精神的高歌。
磨难坚定志向。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耻辱中挺直腰杆,完成《史记》,汗青溢彩。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羞辱讥讽的磨砺中坚持志向,愈挫愈坚,最终成为一代“史圣”。
磨难成就事业。一代体操王子李宁退出体坛,却能另辟天地,成功开创新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全国,走向世界。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磨难,知道风雨之后方有彩虹,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人生新路。
人生之路没有永远的坦途。磨难,是灾祸,更是机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肩负起时代使命,不惧风雨,砥砺前行,相信,风雨之后,定能迎来美丽的彩虹!
迁移练习——升格作文
(提出论点)
(分论点+举例+分析)
(联系现实+突出、深化中心)
(分论点+举例+分析)
(分论点+举例+分析)
当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今天,同学小王到我家做客,父亲也高兴地与我一同出来迎接。小王一见,问道:“这是家父?”我点点头介绍:“这是令尊。”
B. 我校学生会主办的《青晨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错误,恳切地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帮助我们,为办好《青晨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C. 在他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对他拱拱手,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D. 暑假期间,他独自一人背着一个简单的背包,就出门游历了。回来后,他把这一路的见闻写成文章,请语文老师拜读。
C
【解析】C。“恭敬不如从命”,恭敬谦逊不如听从命令。常用作接受对方安排或款待的客气话。使用得体。
A项,“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二者应该对调。
B项,“绵薄”,谦辞,指自己薄弱的能力。此处用于对方,使用不得体。
D项,“拜读”,敬辞,阅读。一般指阅读对方的作品。此处使用不得体。
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
主旨: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
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
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